..續本文上一頁最後檢點你的時候,就拿經典作爲依據,那你沒有辦法,到時你幹瞪眼,因爲你確實錯了,你就認錯吧。由于有這些邪知歪理在誤導大衆,所以我們聽到的佛法不純正了,那麼你用混亂的雜亂的不純正的佛法怎麼能夠成正果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多多地讀原典。我們現在正在讀《華嚴經》,晚上還有。可能你們有事,我們僧人繼續去誦經,已經誦了一個多月兩個月了,要誦原典,當然可以參考後人寫的東西,但要辛苦一點對照經典,不能完全相信後人寫的任何東西,不能相信任何人說的,全盤接受這個不合適。因爲畢竟不是佛,可能犯錯誤。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有人非常幸運,不但得了人身而且學了佛法,還有善知識引導,引導的也是正知正見,沒有問題。那爲什麼不能證呢?因爲懶惰、放逸、不精進。今天誦一誦,明天有人請吃飯,算了,後天補上。後天又有事了,大後天補上。哎呀,堆了這麼多了,也補不上了,沒辦法。人懶惰是天性,誰都想多睡一會兒多玩一會兒。修行不肯下功夫,這樣忽忽悠悠的話,即使遇到正法也很難修成正果。就像阿難當時就想,我依靠佛,因爲我是佛的表弟,佛可能會照顧我,結果佛也沒有照顧他。因爲這事不能照顧,沒法照顧。你吃飯你飽,我吃飯我飽,佛吃飯阿難能飽嗎?飽不了啊。最後阿難還要自己證。《楞嚴經》講這個事情,其他經典有時候也講。阿難最後不簡單,他證了。如果我們在座的營員,確實有心要進入佛法的殿堂,要深入堂奧,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活出一個更好的人生,那麼你就要下定決心去落實佛法。
我們看最後這個總的說法:“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也就是除了叁寶,沒有別的是真正的,都是假的,不真實,因爲不能永恒存在。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了。你依靠房子,房子在地震中倒了。依靠父母,父母去世了。依靠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也出事了。誰能保證沒事,誰都不能保證,所以都無常啊。叁寶是常,所以我們做佛事唱:“南無大乘常住叁寶”,就是這個意思。“盡形壽”,不單是盡這一期的生命,“形”就是身體,“壽”就是壽命。學習佛法要發長遠心,要盡生生世世的形壽。永遠皈依叁寶,永遠做佛弟子。當你發了這樣的大心,臨終時這個大願這個大心就會引導你。下一世你投胎就很有可能再投到學佛人的家庭裏面,從小就受到佛法熏陶,你還會繼續學習。像我們出家人都不是這一世出家,我一來的時候,師父就說,出家人就繼續出家修行吧,他有出家的習氣,非常明顯,不喜歡世間的東西,就喜歡寺廟的生活。我記得我從小就喜歡光頭,我不知道爲什麼,後來出家才知道我爲什麼喜歡光頭,出家成了習氣了,就願意理光頭,不願意留頭發。爲此可以舍棄自己虛假的身體和性命。所以佛在自己的本生故事裏講了很多舍身的故事,好比說,爲了一個雪山偈可以被魔鬼吃掉。你告訴我這偈子的下半句然後你把我吃掉就可以了(當時,釋迦牟尼在雪山苦行,修菩薩道,名爲“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釋迦牟尼涅槃前回憶:他在“佛日未出”的過去世,“獨處其中,唯食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經無量歲”。帝釋見大士獨修苦行,即從天降,化作羅刹,試探其心。羅刹在大士前朗讀了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大士聞“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刹,便謂:“若能說余半偈,吾終身爲汝弟子。”羅刹說:“我今饑逼,實不能說。”大士問:“汝食何食?”羅刹道:“我所食者,唯人暧肉;我所飲者,唯人熱血。”達大士聞言,斷然宣布:“但能具足說是偈竟,我當以身奉施供養!”還脫下鹿皮衣爲羅刹敷座。羅刹于是宣說了後“半偈”: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舍身伺虎,看到小老虎快餓死了,王子就從懸崖上跳下來,爲什麼,因爲他爬上去這老虎不吃他,它沒聞到血的味道,它不懂得吃,也可能咬不動。後來他從山上摔下來,摔下來了以後,流出血來了,這小老虎先舔舔血,然後慢慢吃他。這是舍身飼虎。到了等覺菩薩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妙覺,就成佛。要百劫修相好,用一百大劫的時間修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那個時候到處舍身,要眼睛給眼睛,要鼻子給鼻子,要腎給腎。誰的腎要不好了,要碰到這樣的活菩薩那太幸運了,因爲他不說二話,馬上就給你。要命就給你命,要腦袋給腦袋,要啥就給啥。這樣要修一百劫。所以佛說這個世界任何地方都曾經是佛舍身的地方,包括我們現在坐的地方都是一樣。所有經典後面都說“信受奉行”,不過這裏加了一個“勤”字——“信受勤奉行”,學了佛法不是爲了擺設、爲了裝潢、爲了好看、爲了點綴,學了佛法以後,是爲了能夠用,能夠得到佛法的理,最後的目標是圓滿成佛。所以每個人從接觸佛法的那天開始,就要有這樣的信心、有這樣的決心,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擔負佛法的大業,荷擔如來的家業。
阿彌陀佛,謝謝各位!
主持人:謝謝法師,爲我們精彩講解叁寶歌詞的真谛,使我們領悟它的重要。我們再次以熱烈掌聲感恩法師!
《《叁寶歌》的意義--在第十八屆生活禅夏令營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