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識(叁)
百法:佛法把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概括爲一百個法。這一百個法,前九十四個法是有爲法,後六個是無爲法。
有爲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聽、識能分別等等。有爲法依有漏無漏(漏是煩惱的異名),分爲兩種,即世間的有漏有爲法和出世間的無漏有爲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須依靠無漏法的配合,才能運作。只要是有爲法,不論有爲、無爲,都是所生法,都如夢幻泡影。
無爲法:就是無功能、無作用的法,比如無余涅槃,只是第八識獨存狀態的一種表述,再如不動無爲,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個名詞而已。無爲法既然無功能、無作用,當然也不會有煩惱,故也叫無漏無爲法。無爲法一定無漏。無爲法不是所生法,而是所顯法。
問:第八識阿賴耶識爲什麼被有爲法所攝?
答:因爲第八識在叁界出現、運作,出生一切法,住持一切法,都是有爲功能。無爲法中的真如無爲,指第八識本體真實不虛,沒有變異,如如不動,顯示了祂的無爲特性。所以實質上第八識即有爲、即無爲,非有爲、非無爲,不落兩邊,唯是中道。
百法分爲五大類,故叫五位百法。
一、心王法:有八個識,也叫八大心王,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二、心所法:共有五十一個,是與心王共行的法,如臣佐王,王在臣在,全稱爲“心所有法”,有六類:
1、遍行心所法,有五個:觸,作意,受,想,思。
2、別境心所法,也有五個:欲,勝解,念,定,慧。
3、善心所法,有十一個: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煩惱心所法,有六個:貪、嗔、癡、慢、疑、惡見。
5、隨煩惱心所法,有二十個: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6、不定心所法,有四個:睡眠、惡作、尋、伺。
叁、色法:有十一個,即五根,六塵。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四、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五、無爲法:有六個: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無爲、受想滅無爲、真如無爲。
下面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爲清楚起見,心經原文的句子之前,都加一個記號“○”,以示區別。)
○般若:讀作“玻惹”,意思是成佛的智慧,不但與世間的智慧不同,而且也與小乘的智慧不同,所以經常用般若這個音譯的詞,以示區別。
菩提:菩提與般若都是智慧之義。但僅是小乘解脫的智慧不能叫做般若,只能叫做菩提。菩提涵蓋的意思較廣,包括叁個方面:
1、聲聞菩提:即苦集滅道四谛法所宣說的解脫智慧。
2、緣覺菩提:即十二因緣法所宣說的解脫智慧。
3、佛菩提:即大乘菩薩道六度、十度、四攝、十力、四無畏以及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等法所宣說的成佛智慧。般若僅指佛菩提,即成佛的智慧。
智慧:如果說智慧,就有叁種之別。
1、一切智:小乘解脫道的智慧,包括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一切智細分有十智: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2、道種智:菩薩成佛之道的智慧,包括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
3、一切種智:已經成佛的圓滿智慧。
○波羅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達到解脫生死、並圓滿成佛的彼岸。
○心經:關于心的經典。《心經》雖短,但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的心都講到了。真心、妄心也都說明了。
心:是精神作用的總稱。每位衆生的心其實只有一個,但爲了讓學佛的人了解心具有的不同的性質與功能,首先把心分爲真心、妄心兩種。真妄最基本的區別是,1、真心不生不滅,妄心有生有滅;2、真心不分別六塵萬法,而妄心必然分別六塵萬法;3、真心可以持身、持種,妄心不能持身、持種;4、真心不與煩惱相應,而妄心與煩惱相應。
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
心有八種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別爲八識。其中第八識是真心,其它七識是妄心。由第八識出生第七識,由七、八兩個識和合再出生第六識,然後六、七、八叁個識和合再出生前五識,再由八個識和合,輾轉出生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
因此第八識叫第一能變識,第七識叫第二能變識,前六識叫第叁能變識。所以說,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
有爲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聽、識能分別等等。有爲法依有漏無漏(漏是煩惱的異名),即有無煩惱,分爲兩種,即世間的有漏有爲法和出世間的無漏有爲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須依靠無漏法的配合,才能運作。
無爲法:就是無功能、無作用的法,比如無余涅槃,只是一種第八識獨存狀態的表述,再如不動無爲,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個名詞而已。無爲法既然無功能、無作用,當然也不會有煩惱,故也叫無漏無爲法。
下面一句一句講《心經》:
○觀自在:大乘作觀行證果,最重要的是對真心的體證。因爲真心總是與妄心在一起和合運作的,所以用能觀的妄心,去觀照另一個本來就自在的真心。妄心是能觀,真心是所觀。能觀的妄心主要是第六識意識。觀自在,就是用第六識去觀第八識。
觀:是在定中用般若智慧觀察、觀照的意思,有能觀、所觀兩方面。在這一句裏,能觀的是妄心,不自在;所觀的是真心,自在。或者說,妄心能觀卻不自在,真心不能觀卻自在。觀是重要的修行法門。修行作觀是妄心的事,真心既不作觀,也不須要修行。
自在:是所觀,即被觀的對象。真正自在的有兩個。一個是真心,即衆生的第八識,不包括前七識;一個是佛心,包括八個識,因爲成佛以後,八個識都自在,每個識都能圓滿獨立地運作。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有情是衆生的別名。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使衆生能夠覺悟。覺悟什麼呢?覺悟一切衆生皆有真如佛性,悉能解脫一切生死煩惱,都能最終成佛。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就像我們也可能有幾個不同的名字一樣。找到了本來就自在的真心,能夠現前用妄心觀照真心的菩薩,就是能觀自在的菩薩。爲什麼這裏不用觀世音菩薩?因爲觀世音是要觀察世間衆生的心聲、尋聲救苦的,而《心經》所說的觀察,不是用來觀察別人,而是用來觀察自己的。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夠觀察自在心的菩薩們,在實踐甚深的智慧到彼岸的成佛之法的時候,進入中道現觀,對照這個本來自在的真心,深入現觀五蘊不自在、因緣所生、無常、無我。
因此,觀自在,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前提,而找到真心,又是觀自在的前提。所謂參禅,就是找真心,也是找真心的方法和過程。而找到真心,就是開悟,也叫破參。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悟後起修的事情。
○照見五蘊皆空:以般若之智慧,觀察五蘊之法,通通是因緣所生、刹那變化、最終歸滅的空相之法,都是假相,只是一個過程,都不自在,都必須依靠自在的第八識心,借緣輾轉假合才能生起並暫存。離開真心第八識,就沒有五蘊皆空可講。因爲如果沒有第八識,根本就不可能有五蘊;如果沒有五蘊,怎麼會有五蘊的無常變異和緣起性空呢?
因此照見五蘊皆空的空,一是說空相,四大皆空,五蘊非實;也是說空性,四大五蘊的本質只能是空性。所以下面會說“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集聚之義,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暫時聚合呈現的假相。五蘊在說身、心兩個方面,色蘊說色身,其它四蘊說妄心。也就是說,無論是色身還是妄心,都不自在,都由第八識這個自在心直接或間接所生;第八識本身則既不屬于五蘊裏的色蘊,也不屬于五蘊裏的其它四蘊,而是全部五蘊身心的總根源。
色蘊: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即指五根和內五塵。
問:色蘊爲什麼不包括外五塵?
答:因爲阿羅漢滅除五蘊入無余涅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並沒有因此而滅除。外五塵是衆生的共業所成,內五塵是衆生的別業所成。
問:爲什麼色蘊不包括法塵?
答:十八界中,心法是意根(意根就是第七識)和六識,色法是五根六塵,法塵爲色法所攝,這與百法中的十一個色法是一致的。但法塵並不爲色蘊所攝,因爲五蘊主要說衆生身心兩方面,法塵既不是五根身色蘊,也不是受想行識其它四蘊。所以色蘊唯有五根五塵十個法。
五根:指身體的五種感覺器官,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有五扶塵根和五勝義根的不同。
五扶塵根:就是五種感覺器官及其傳導神經。扶塵根只觸外五塵。
五勝義根:就是大腦,就是大腦視覺中樞、聽覺中樞、嗅覺中樞、味覺中樞、觸覺中樞的集合體。勝義根只觸內五塵。
問:如何區別扶塵根與勝義根
答:只有可以顯現內六塵之處,才是勝義根…
《佛法初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