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识(三)
百法:佛法把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概括为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前九十四个法是有为法,后六个是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听、识能分别等等。有为法依有漏无漏(漏是烦恼的异名),分为两种,即世间的有漏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漏有为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须依靠无漏法的配合,才能运作。只要是有为法,不论有为、无为,都是所生法,都如梦幻泡影。
无为法:就是无功能、无作用的法,比如无余涅槃,只是第八识独存状态的一种表述,再如不动无为,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无为法既然无功能、无作用,当然也不会有烦恼,故也叫无漏无为法。无为法一定无漏。无为法不是所生法,而是所显法。
问: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什么被有为法所摄?
答:因为第八识在三界出现、运作,出生一切法,住持一切法,都是有为功能。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指第八识本体真实不虚,没有变异,如如不动,显示了祂的无为特性。所以实质上第八识即有为、即无为,非有为、非无为,不落两边,唯是中道。
百法分为五大类,故叫五位百法。
一、心王法:有八个识,也叫八大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心所法:共有五十一个,是与心王共行的法,如臣佐王,王在臣在,全称为“心所有法”,有六类:
1、遍行心所法,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
2、别境心所法,也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
3、善心所法,有十一个: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烦恼心所法,有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6、不定心所法,有四个:睡眠、恶作、寻、伺。
三、色法:有十一个,即五根,六尘。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四、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五、无为法:有六个: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
下面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清楚起见,心经原文的句子之前,都加一个记号“○”,以示区别。)
○般若:读作“玻惹”,意思是成佛的智慧,不但与世间的智慧不同,而且也与小乘的智慧不同,所以经常用般若这个音译的词,以示区别。
菩提:菩提与般若都是智慧之义。但仅是小乘解脱的智慧不能叫做般若,只能叫做菩提。菩提涵盖的意思较广,包括三个方面:
1、声闻菩提:即苦集灭道四谛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2、缘觉菩提:即十二因缘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3、佛菩提:即大乘菩萨道六度、十度、四摄、十力、四无畏以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等法所宣说的成佛智慧。般若仅指佛菩提,即成佛的智慧。
智慧:如果说智慧,就有三种之别。
1、一切智:小乘解脱道的智慧,包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切智细分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2、道种智:菩萨成佛之道的智慧,包括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
3、一切种智:已经成佛的圆满智慧。
○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达到解脱生死、并圆满成佛的彼岸。
○心经:关于心的经典。《心经》虽短,但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的心都讲到了。真心、妄心也都说明了。
心:是精神作用的总称。每位众生的心其实只有一个,但为了让学佛的人了解心具有的不同的性质与功能,首先把心分为真心、妄心两种。真妄最基本的区别是,1、真心不生不灭,妄心有生有灭;2、真心不分别六尘万法,而妄心必然分别六尘万法;3、真心可以持身、持种,妄心不能持身、持种;4、真心不与烦恼相应,而妄心与烦恼相应。
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
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别为八识。其中第八识是真心,其它七识是妄心。由第八识出生第七识,由七、八两个识和合再出生第六识,然后六、七、八三个识和合再出生前五识,再由八个识和合,辗转出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
因此第八识叫第一能变识,第七识叫第二能变识,前六识叫第三能变识。所以说,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
有为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听、识能分别等等。有为法依有漏无漏(漏是烦恼的异名),即有无烦恼,分为两种,即世间的有漏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漏有为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须依靠无漏法的配合,才能运作。
无为法:就是无功能、无作用的法,比如无余涅槃,只是一种第八识独存状态的表述,再如不动无为,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无为法既然无功能、无作用,当然也不会有烦恼,故也叫无漏无为法。
下面一句一句讲《心经》:
○观自在:大乘作观行证果,最重要的是对真心的体证。因为真心总是与妄心在一起和合运作的,所以用能观的妄心,去观照另一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妄心是能观,真心是所观。能观的妄心主要是第六识意识。观自在,就是用第六识去观第八识。
观:是在定中用般若智慧观察、观照的意思,有能观、所观两方面。在这一句里,能观的是妄心,不自在;所观的是真心,自在。或者说,妄心能观却不自在,真心不能观却自在。观是重要的修行法门。修行作观是妄心的事,真心既不作观,也不须要修行。
自在:是所观,即被观的对象。真正自在的有两个。一个是真心,即众生的第八识,不包括前七识;一个是佛心,包括八个识,因为成佛以后,八个识都自在,每个识都能圆满独立地运作。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有情是众生的别名。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使众生能够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悉能解脱一切生死烦恼,都能最终成佛。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就像我们也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一样。找到了本来就自在的真心,能够现前用妄心观照真心的菩萨,就是能观自在的菩萨。为什么这里不用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是要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寻声救苦的,而《心经》所说的观察,不是用来观察别人,而是用来观察自己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够观察自在心的菩萨们,在实践甚深的智慧到彼岸的成佛之法的时候,进入中道现观,对照这个本来自在的真心,深入现观五蕴不自在、因缘所生、无常、无我。
因此,观自在,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前提,而找到真心,又是观自在的前提。所谓参禅,就是找真心,也是找真心的方法和过程。而找到真心,就是开悟,也叫破参。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悟后起修的事情。
○照见五蕴皆空:以般若之智慧,观察五蕴之法,通通是因缘所生、刹那变化、最终归灭的空相之法,都是假相,只是一个过程,都不自在,都必须依靠自在的第八识心,借缘辗转假合才能生起并暂存。离开真心第八识,就没有五蕴皆空可讲。因为如果没有第八识,根本就不可能有五蕴;如果没有五蕴,怎么会有五蕴的无常变异和缘起性空呢?
因此照见五蕴皆空的空,一是说空相,四大皆空,五蕴非实;也是说空性,四大五蕴的本质只能是空性。所以下面会说“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集聚之义,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暂时聚合呈现的假相。五蕴在说身、心两个方面,色蕴说色身,其它四蕴说妄心。也就是说,无论是色身还是妄心,都不自在,都由第八识这个自在心直接或间接所生;第八识本身则既不属于五蕴里的色蕴,也不属于五蕴里的其它四蕴,而是全部五蕴身心的总根源。
色蕴: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即指五根和内五尘。
问:色蕴为什么不包括外五尘?
答:因为阿罗汉灭除五蕴入无余涅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并没有因此而灭除。外五尘是众生的共业所成,内五尘是众生的别业所成。
问:为什么色蕴不包括法尘?
答:十八界中,心法是意根(意根就是第七识)和六识,色法是五根六尘,法尘为色法所摄,这与百法中的十一个色法是一致的。但法尘并不为色蕴所摄,因为五蕴主要说众生身心两方面,法尘既不是五根身色蕴,也不是受想行识其它四蕴。所以色蕴唯有五根五尘十个法。
五根:指身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有五扶尘根和五胜义根的不同。
五扶尘根:就是五种感觉器官及其传导神经。扶尘根只触外五尘。
五胜义根:就是大脑,就是大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味觉中枢、触觉中枢的集合体。胜义根只触内五尘。
问:如何区别扶尘根与胜义根
答:只有可以显现内六尘之处,才是胜义根…
《佛法初识(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