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了这个部分,根的其它部分都是扶尘根。
六尘:是指物质及其产生的现象,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有外六尘和内六尘的区别。
外六尘:外五尘是第八识依四大种而现起的境界,为五扶尘根所触。外法尘只是外五尘的变动,并无实质。
内六尘:内五尘是第八识在五胜义根上显现的外五尘的影像,内法尘是第八识在内五尘上显现的又一重影像。五胜义根触内五尘,意根触法尘,因而生六识。内六尘才正是前六识所分别的境界,而外六尘是不能被前六识直接触知的。众生不知自己感知的都只是自己内心的影像,误以为能直接感知外部的境界,所以都是认假为真,执虚为实,生活在梦幻泡影之中。
不论五根,还是六尘,其实都离不开四大,即构成物质现象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但内五尘似色非色,不是四大种所成,唯是影像,内法尘更是影像的影像。
对身体来说,
地:是指身体中比较固定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筋腱等。
水:是指身体中可以流动的部分,如血液、胃液、胆汁、尿、泪等。
火:是指身体中的热量、能量。
风:是指能使身体内外运动的机能,是体能的运用,也指呼吸。
四大有能造和所造两种。能造的四大,指第八识中所含藏的四大的种子——能造色法的功能;所造的四大,指四大种所造色,既五根和外五尘,小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佛法里叫做“邻虚尘”),大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宇宙。
人活着时,就暂用这些集聚的物质及其能量,人一旦死了,这些物质和能量就分散了,又全部回归于大自然。所以,人的身体,只不过是物质和能量的暂时聚集而已,哪有什么真实的自我可言?众生执着,妄谓有我,完全是错觉矣。
属于精神现象的其它四蕴,识蕴是根本。每个识一产生都会有五种基本功能伴随,那就叫“五遍行心所有法”,简称“五遍行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受蕴、想蕴、行蕴,其实就是其中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三种功能的显现。而行蕴,也指识蕴、受蕴、想蕴以及色蕴的运行。
受蕴:就是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有时会说五受,即三受再加忧、喜。苦乐有肉体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感受,忧喜则纯是精神上的感受。
想蕴:想就是知道、清楚、明白,但凡有知,一定有想,不论是非好坏。想蕴就是了知性。这种了知并不一定要借助语言文字,乃至不一定要起心动念,往往在六识触六尘的第三刹那就已经完成,极其迅速。
行蕴:除了受蕴、行蕴,其它的心所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皆属行蕴。思心所对六尘作了决定:或继续执取,或舍离执取,决定之后就有了心行,乃至进一步有了口行与身行,也都为行蕴所摄。
行的意思是迁流变化。一般来说,行有两种。依发生的处所说,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叫身口意三业;以善恶性质来说,有善行、恶性、非善非恶行,也叫善业、恶业、无记业。
无记业就是不能说是善业,也不能说是恶业,无所谓好坏,如平常的吃喝拉撒睡等等。
问:业与行有何异同?
答:身业、口业、意业,也叫身行、口行、意行。善业、恶业、无记业,也可称为善行、恶行、无记行。业与行虽可通用,但也还是有些区别。业往往指业行的完成,行往往指业行的进行;另一方面,业主要指有情众生的造作;客观环境的迁流变化,不能叫业。行,一方面,侧重于业正在进行之中;另一方面,也可指客观环境的迁流变化。
识蕴: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包括第七识,第八识。菩萨不入无余涅槃,所以七、八两个识永远在一起和合运作,故非属生灭蕴集之法。
第七识在前六识断灭的五位,即五种情况(眠熟无梦、闷觉、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下,以及中阴身入胎前期尚未生起前六识时,都继续运行不辍。第八识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永无间断之时。但有时也把第七识摄在识蕴之中,因为第七识毕竟是可断之法。
关于潜意识:心理学上的潜意识,概念并不十分确定。大约是指第六识的一部分和第七识的一部分。潜意识也叫深层意识,大致是指被业力推动,不由自主而显示出来的非清醒意识所能理解的、超出常理的意识,如某些直觉等。这基本还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
有一种叫集体潜意识,有共业的众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具有的共同认知,其有意识的成分,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的成分。那些不由自主的、自动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无法用意识控制的行为,如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身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七、八两识直接完成的。而大量的无记业、习惯性行为,如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靠七、八两个识运作完成的,当然有时也有前六识参与,必要时也可以用意识控制。
佛法说的意识,有四种状态:
1、散乱意识,就是一般人通常的意识状态。
2、定中意识,是修禅定的人,在禅定中的意识状态。
3、梦中意识,是人在梦中的意识状态。
4、病中意识,是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时的意识状态。
其实还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被施行催眠的意识状态,一是吸食迷幻药物以后的意识状态。施行催眠由于被人引导,进入一种非睡非醒的状态。吸食迷幻药以后,则有点类似于某些梦中意识或某些病中意识的状态。
○度一切苦厄:就是让我们现前照见五蕴皆空而证得解脱果。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时,我见(也叫身见)就断了;继续深观的话,我执也会跟着断除,我见我执都断了,就是有余涅槃,成慧解脱阿罗汉。在小乘,最后进入无余涅槃,永断分段生死,不再回到三界六道中来,也可以说“度一切苦厄”了。但在大乘,更深的意思是究竟涅槃,还要永断变异生死,才是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慧解脱阿罗汉:已断我见我执,但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不能立即随自意取证灭尽定,不能提前随时取证无余涅槃,只能等到寿尽而舍报的时候或舍报以后在中阴阶段取证无余涅槃,这样的阿罗汉,就叫慧解脱阿罗汉。解脱不坚固的慧解脱阿罗汉,即使不能取证“现般涅槃”(临命终时入涅槃),至少也可以取证“中般涅槃”(中阴身时入涅槃)。
度:是远离、超越、断除的意思。
苦厄:苦是痛苦,身心的逼迫感、煎熬感;厄是灾难、危险。
一切苦厄:包括成佛以前身心所感受到的全部苦难。不但有世俗谛苦,如苦苦、坏苦,还有胜义谛苦,属于圣人无漏智的证境,如行苦。
问:为什么可以度一切苦厄呢?
答:因为没有自我,就没有我的苦。没有自我,谁轮回呢?所以佛教救人的方法极其彻底,将一切苦难连根拔除。那就是先证得无我。而无我不是靠修行才得到的,无我是真理,是事实。本来就无我,从来就没有自我,自我及其一切与自我有关的称叽、毁誉、荣辱、苦乐、忧喜等等都只是由于众生不懂无我真理而起的妄知、妄觉、妄受。若能证得无我的真理,不仅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度众生。所有的苦都消灭了,就成佛了。
○舍利子:即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由于《心经》是专讲般若智慧的,舍利弗又智慧第一,所以舍利弗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机众的代表。《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给舍利弗的。
舍利弗为什么又叫舍利子呢?原来,舍利弗的妈妈叫舍利,舍利弗是舍利的儿子,故又名舍利子。这和有些修行人死了以后火化留下来的舍利或舍利子,完全是两个概念。
《佛法初识(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