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初識(叁)▪P2

  ..續本文上一頁。除了這個部分,根的其它部分都是扶塵根。

  六塵:是指物質及其産生的現象,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塵有外六塵和內六塵的區別。

  外六塵:外五塵是第八識依四大種而現起的境界,爲五扶塵根所觸。外法塵只是外五塵的變動,並無實質。

  內六塵:內五塵是第八識在五勝義根上顯現的外五塵的影像,內法塵是第八識在內五塵上顯現的又一重影像。五勝義根觸內五塵,意根觸法塵,因而生六識。內六塵才正是前六識所分別的境界,而外六塵是不能被前六識直接觸知的。衆生不知自己感知的都只是自己內心的影像,誤以爲能直接感知外部的境界,所以都是認假爲真,執虛爲實,生活在夢幻泡影之中。

  不論五根,還是六塵,其實都離不開四大,即構成物質現象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但內五塵似色非色,不是四大種所成,唯是影像,內法塵更是影像的影像。

  對身體來說,

  :是指身體中比較固定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筋腱等。

  :是指身體中可以流動的部分,如血液、胃液、膽汁、尿、淚等。

  :是指身體中的熱量、能量。

  :是指能使身體內外運動的機能,是體能的運用,也指呼吸。

   四大有能造和所造兩種。能造的四大,指第八識中所含藏的四大的種子——能造色法的功能;所造的四大,指四大種所造色,既五根和外五塵,小到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佛法裏叫做“鄰虛塵”),大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宇宙。

  人活著時,就暫用這些集聚的物質及其能量,人一旦死了,這些物質和能量就分散了,又全部回歸于大自然。所以,人的身體,只不過是物質和能量的暫時聚集而已,哪有什麼真實的自我可言?衆生執著,妄謂有我,完全是錯覺矣。

  屬于精神現象的其它四蘊,識蘊是根本。每個識一産生都會有五種基本功能伴隨,那就叫“五遍行心所有法”,簡稱“五遍行心所”,即:觸、作意、受、想、思。受蘊、想蘊、行蘊,其實就是其中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叁種功能的顯現。而行蘊,也指識蘊、受蘊、想蘊以及色蘊的運行。

  受蘊:就是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叁種;有時會說五受,即叁受再加憂、喜。苦樂有肉體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感受,憂喜則純是精神上的感受。

  想蘊:想就是知道、清楚、明白,但凡有知,一定有想,不論是非好壞。想蘊就是了知性。這種了知並不一定要借助語言文字,乃至不一定要起心動念,往往在六識觸六塵的第叁刹那就已經完成,極其迅速。

  行蘊:除了受蘊、行蘊,其它的心所法及心不相應行法,皆屬行蘊。思心所對六塵作了決定:或繼續執取,或舍離執取,決定之後就有了心行,乃至進一步有了口行與身行,也都爲行蘊所攝。

  行的意思是遷流變化。一般來說,行有兩種。依發生的處所說,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叫身口意叁業;以善惡性質來說,有善行、惡性、非善非惡行,也叫善業、惡業、無記業。

  無記業就是不能說是善業,也不能說是惡業,無所謂好壞,如平常的吃喝拉撒睡等等。

  問:業與行有何異同?

  答:身業、口業、意業,也叫身行、口行、意行。善業、惡業、無記業,也可稱爲善行、惡行、無記行。業與行雖可通用,但也還是有些區別。業往往指業行的完成,行往往指業行的進行;另一方面,業主要指有情衆生的造作;客觀環境的遷流變化,不能叫業。行,一方面,側重于業正在進行之中;另一方面,也可指客觀環境的遷流變化。

  

  識蘊:指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不包括第七識,第八識。菩薩不入無余涅槃,所以七、八兩個識永遠在一起和合運作,故非屬生滅蘊集之法。

  第七識在前六識斷滅的五位,即五種情況(眠熟無夢、悶覺、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下,以及中陰身入胎前期尚未生起前六識時,都繼續運行不辍。第八識更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永無間斷之時。但有時也把第七識攝在識蘊之中,因爲第七識畢竟是可斷之法。

  

  關于潛意識:心理學上的潛意識,概念並不十分確定。大約是指第六識的一部分和第七識的一部分。潛意識也叫深層意識,大致是指被業力推動,不由自主而顯示出來的非清醒意識所能理解的、超出常理的意識,如某些直覺等。這基本還屬于第六意識的範圍。

  有一種叫集體潛意識,有共業的衆生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具有的共同認知,其有意識的成分,也有第七識俱生我執的成分。那些不由自主的、自動進行的、一般情況下無法用意識控製的行爲,如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身體內部的一系列生理活動,都是七、八兩識直接完成的。而大量的無記業、習慣性行爲,如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靠七、八兩個識運作完成的,當然有時也有前六識參與,必要時也可以用意識控製。

  佛法說的意識,有四種狀態:

  1、散亂意識,就是一般人通常的意識狀態。

  2、定中意識,是修禅定的人,在禅定中的意識狀態。

  3、夢中意識,是人在夢中的意識狀態。

  4、病中意識,是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時的意識狀態。

  其實還有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是被施行催眠的意識狀態,一是吸食迷幻藥物以後的意識狀態。施行催眠由于被人引導,進入一種非睡非醒的狀態。吸食迷幻藥以後,則有點類似于某些夢中意識或某些病中意識的狀態。

  度一切苦厄:就是讓我們現前照見五蘊皆空而證得解脫果。因爲照見五蘊皆空時,我見(也叫身見)就斷了;繼續深觀的話,我執也會跟著斷除,我見我執都斷了,就是有余涅槃,成慧解脫阿羅漢。在小乘,最後進入無余涅槃,永斷分段生死,不再回到叁界六道中來,也可以說“度一切苦厄”了。但在大乘,更深的意思是究竟涅槃,還要永斷變異生死,才是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慧解脫阿羅漢:已斷我見我執,但還沒有具足四禅八定,不能立即隨自意取證滅盡定,不能提前隨時取證無余涅槃,只能等到壽盡而舍報的時候或舍報以後在中陰階段取證無余涅槃,這樣的阿羅漢,就叫慧解脫阿羅漢。解脫不堅固的慧解脫阿羅漢,即使不能取證“現般涅槃”(臨命終時入涅槃),至少也可以取證“中般涅槃”(中陰身時入涅槃)。

  度:是遠離、超越、斷除的意思。

  苦厄:苦是痛苦,身心的逼迫感、煎熬感;是災難、危險。

  一切苦厄:包括成佛以前身心所感受到的全部苦難。不但有世俗谛苦,如苦苦、壞苦,還有勝義谛苦,屬于聖人無漏智的證境,如行苦。

  問:爲什麼可以度一切苦厄呢?

  答:因爲沒有自我,就沒有我的苦。沒有自我,誰輪回呢?所以佛教救人的方法極其徹底,將一切苦難連根拔除。那就是先證得無我。而無我不是靠修行才得到的,無我是真理,是事實。本來就無我,從來就沒有自我,自我及其一切與自我有關的稱叽、毀譽、榮辱、苦樂、憂喜等等都只是由于衆生不懂無我真理而起的妄知、妄覺、妄受。若能證得無我的真理,不僅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度衆生。所有的苦都消滅了,就成佛了。

  舍利子:即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由于《心經》是專講般若智慧的,舍利弗又智慧第一,所以舍利弗理所當然地成了當機衆的代表。《心經》就是觀世音菩薩講給舍利弗的。

  舍利弗爲什麼又叫舍利子呢?原來,舍利弗的媽媽叫舍利,舍利弗是舍利的兒子,故又名舍利子。這和有些修行人死了以後火化留下來的舍利或舍利子,完全是兩個概念。

  

《佛法初識(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識(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