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識(二)
關于第七識:
第七識名叫末那識,在十八界中,就是意根。
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塵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六識,以順序,眼識是第一識,耳識是第二識……意識是第六識。
注意:十八界中有第七識,叫末那識,即意根;但第八識不在十八界中,不被十八界所攝,祂是産生十八界的總根源。十八界都是可生可滅的法,而第八識是不生不滅的法。第七識唯有無余涅槃一種情況可斷滅,但畢竟是可以斷滅的法,既然可斷滅,就並不是常住法。故唯有第八識是真正永恒不滅的常住法。第八識在七地滿心位以前都叫阿賴耶識,成佛以前都可叫異熟識,成佛後叫無垢識。
一心有八種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爲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識是識別、分別、了別、知道的意思。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
前五識只能各自了別與其相應的內塵的粗相,或叫總相。
意識了別內法塵,內法塵是內五塵上的影像,透過這些影像,意識既能了別五塵之粗相,也能了別其細相,或叫別相。祂不像前五識一樣能直接了別前五塵,但也正是因爲祂是透過五塵上所生的法塵來了別的,所以祂不但能了別全部五塵的總相,還能了別五塵的別相,了別其相互關系以及綜合效應。
末那識雖然也是透過五塵上所生的法塵來了別一切的,但祂的了別,既不同于前五識面對面地直接對五塵的總相進行了別,也不同于第六識能作精細的了別,而是另有特點。
末那識的特點主要有叁:恒、審、思量。
恒,指第七識在大乘法中,由于菩薩雖證無余涅槃,而絕不入無余涅槃,所以,同第八識一樣,也恒常存在,無有滅時,無有間斷之時(但不能因此就說祂也是真心,因爲祂畢竟是可滅的,而第八識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滅的)。
審,指第七識雖能了別所有五塵上所生的法塵,但由于祂遍緣一切法,並只能和五別境心所的慧心所相應,而其慧單獨運作時極其羸劣,所以只能透過法塵了別五塵有無重大變化。但祂對意識所了別結果的審查,卻極其敏銳。當祂發現五塵有重大變化的時候,祂就會叫意識來幫祂進行具體的、細致的、准確的了別,故亦能刹那刹那做深細微妙的審查。
思量,就是作主、做決定,這是第七識的一個重大功能,而且唯有第七識這個功能與“恒”、“審”俱在;因爲第八識恒而不審,第六識審而不恒,而前五識不恒不審。衆生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發出一個詞語,每一個大大小小的行爲動作,都要靠第八識中相應的種子現行才可以,而第八識中相應的種子要現行,就必須有一個發布命令者,因爲第八識是一個被動心體。
這其中,第六識是爲第七識提供具體情報者,第七識是根據情報或業力發布命令者,而第八識,則是執行命令者。當然,有的時候,第七識並不一定依第六識所提供的情報作決定、發命令,而是依俱生我執的習氣來做決定、發命令的,所以才會有所謂理智與感情的沖突。理智,屬于第六識根據實際情況的清醒思維或判斷,而感情,則多屬累世形成的駕輕就熟的相對穩定的個人性格。
末那識恒與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相應,故曰我執識。
阿賴耶識的了別內容恰恰與前六識相反,不了別內六塵,而透過五根的扶塵根直接現量了別外五塵,即根身、器界;祂還了別自身內含之所有種子和前七識的全部心行,因爲祂永遠隨緣,成就一切,恰如其分兌現一切因果。
因爲初地菩薩見道位的修行已經圓滿,開始進入修道位,所以初地菩薩的知見和佛的知見一樣,叫“見與佛齊”。
菩薩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個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五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妙覺兩個位次。
第叁轉*輪的唯識經典,又把這五十二個位次分爲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中從初信到第五住,是資糧位;第六住位,是加行位;從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每一地又有入地心、住地心、滿地心之區別),是見道位。見道位又有兩種,即真見道、相見道。第七住,是真見道;從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是相見道。從初地的住地心到等覺,是修道位。妙覺,是究竟位。
叁轉*輪和五時說法都是對釋迦牟尼佛說法內容或時間的劃分。
五時說法:
1、華嚴時:佛成道後,于最初二十一天,上天爲大菩薩說《華嚴經》,總佛法之大成,度大菩薩,是爲華嚴時。
2、阿含時:即在鹿野苑等處,于十二年中,說小乘四阿含經,度聲聞、緣覺乘人,是爲阿含時。
3、般若時:繼阿含時後,度菩薩乘人,也爲使小乘人回小向大,于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講大乘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是爲般若時。
4、方等時:方等經即是大乘經典的總稱,也叫方廣經。繼般若時後,于八年中,說《維摩經》、《勝鬘經》等唯識系列的經典,講大乘般若道種智和一切種智,是爲方等時。
5、法華涅槃時:再後八年,說《法華經》,會叁乘于唯一佛乘;將入滅時,于一日一夜,說《大涅槃經》,顯佛地究竟涅槃之常、樂、我、淨義,昭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是爲法華涅槃時。
叁轉*輪:和叁會說法類似,表示釋迦牟尼佛說法,有叁個大的時期,所說佛法,有其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度化對象。
1、初轉*輪:也叫初會說法,以弘演聲聞、緣覺所修的出離叁界生死的解脫道爲主,總名二乘菩提,所度部衆爲聲聞部。
2、二轉*輪:也叫二會說法(二會也叫般若會),以弘演大乘般若中道、法界實相般若之總相智與別相智爲主,所度部衆爲賢位菩薩(即十住、十行、十回向)。
3、叁轉*輪:也叫叁會說法(第叁會也叫方等會),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爲主,即是方廣經所說諸地菩薩應修證之一切種智究竟了義妙法,乃是唯識增上慧學,所度部衆爲登地以上之聖位菩薩。
佛法有五乘之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乘,即車,是運載工具。人天乘是世間法,余四乘則是出世間法。
《法華經》中還有四車之說,即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羊車即聲聞乘,鹿車即緣覺乘,牛車即菩薩乘,大白牛車即佛乘。
如何彙同五時、五乘及叁轉、叁會?
1、第一會初轉*輪即阿含時,包括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
2、第二會二轉*輪即般若時,菩薩乘。
3、第叁會叁轉*輪即華嚴時、方等時、法華涅槃時,佛乘。
聲聞乘修四谛法門,四谛即苦谛、苦集谛、苦滅谛、苦滅道谛,簡稱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或苦集滅道。聲聞乘所證,有四果,初果名須陀洹,二果名斯陀含,叁果名阿那含,四果名阿羅漢(也簡稱羅漢)。阿羅漢已經徹底滅除了分段生死的見思煩惱,見煩惱即我見,思煩惱即我執。衆生所執之自我猶如一張皮,煩惱好像皮上的毛,皮沒有了,毛就沒有地方可以長了。所以要想證解脫果,首先要斷的就是我見。須陀洹是小乘的見道位,小乘的見道位要斷叁縛結(我見結、疑見結、戒禁取見結)。
小乘見道的第一個內容,就是斷除我見,要證到根本沒有自我。“我”是衆生錯誤的想象,是不如理作意。我見也叫身見。若我見、身見並用的時候,身見偏指錯認五蘊中的色蘊即色身爲自我,我見則偏指錯認五蘊中的其它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即精神作用爲自我。而五蘊都只是因緣暫時聚合所生起的現象,因緣若散即滅,只是過程,並無實質,所以無我。
苦:佛法所說的苦有叁種或八種。
叁苦是苦苦、壞苦、行苦。
1、苦苦:純粹的受苦,如被打,牙痛等皮肉之苦以及精神上受煎熬等等。
2、壞苦:就是凡夫所認爲的樂,因爲其樂並不能常保,所謂樂的感覺很快就會過去,過去之後又是苦或者不苦不樂。所以真正不變的永恒的快樂,在世間是不存在的。世間往往是苦中有樂,樂中有苦,苦樂參半。比如有愛、能愛是樂,但對所愛人或事的思念可能又是苦,和所愛人或事的分離也是苦。再如吃美味佳肴感到快樂,但吃得太多了,享受過後生病了,就是苦。看見了好東西起了欣賞的念是樂,可轉念一想,得不到又變成了苦。
3、行苦:一切事物,包括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刹那變化,無有停止,統統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就像一場場戲一樣,演過就沒有了,永遠抓不住、留不住,最終一定會消失。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我們對事物的感受,其實都只是一種不停變化的現象,都爲行苦所攝。一般人只能感覺到大的變化,而對于刹那間的那種微細的變化是感覺不到的。
衆生無明,都是以苦爲樂。佛法,就是教人從根本上離苦得樂的方法。什麼叫真樂?在小乘來說,沒有分段生死的煩惱就是真樂;在大乘來說,直到成佛,連變異生死的煩惱也徹底去除得幹幹淨淨,才是究竟真樂。
小乘修行的目的僅是自覺,使自己從無明煩惱中覺醒過來,離苦得樂。大乘修行的目的,不僅是自覺,還要覺他,使一切衆生也都能從無明煩惱中覺醒過來,也都離苦得樂。這種自覺覺他的大願什麼時候圓滿?要到成佛的時候才圓滿。菩薩還沒有圓滿,還在逐漸圓滿、走向最後圓滿的過程中。
我們所在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就是平常人所說的銀河系。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娑婆的意思是堪忍,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以苦爲樂,極能忍…
《佛法初識(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