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识(二)
关于第七识:
第七识名叫末那识,在十八界中,就是意根。
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六识,以顺序,眼识是第一识,耳识是第二识……意识是第六识。
注意:十八界中有第七识,叫末那识,即意根;但第八识不在十八界中,不被十八界所摄,祂是产生十八界的总根源。十八界都是可生可灭的法,而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法。第七识唯有无余涅槃一种情况可断灭,但毕竟是可以断灭的法,既然可断灭,就并不是常住法。故唯有第八识是真正永恒不灭的常住法。第八识在七地满心位以前都叫阿赖耶识,成佛以前都可叫异熟识,成佛后叫无垢识。
一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是识别、分别、了别、知道的意思。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
前五识只能各自了别与其相应的内尘的粗相,或叫总相。
意识了别内法尘,内法尘是内五尘上的影像,透过这些影像,意识既能了别五尘之粗相,也能了别其细相,或叫别相。祂不像前五识一样能直接了别前五尘,但也正是因为祂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的,所以祂不但能了别全部五尘的总相,还能了别五尘的别相,了别其相互关系以及综合效应。
末那识虽然也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一切的,但祂的了别,既不同于前五识面对面地直接对五尘的总相进行了别,也不同于第六识能作精细的了别,而是另有特点。
末那识的特点主要有三:恒、审、思量。
恒,指第七识在大乘法中,由于菩萨虽证无余涅槃,而绝不入无余涅槃,所以,同第八识一样,也恒常存在,无有灭时,无有间断之时(但不能因此就说祂也是真心,因为祂毕竟是可灭的,而第八识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灭的)。
审,指第七识虽能了别所有五尘上所生的法尘,但由于祂遍缘一切法,并只能和五别境心所的慧心所相应,而其慧单独运作时极其羸劣,所以只能透过法尘了别五尘有无重大变化。但祂对意识所了别结果的审查,却极其敏锐。当祂发现五尘有重大变化的时候,祂就会叫意识来帮祂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准确的了别,故亦能刹那刹那做深细微妙的审查。
思量,就是作主、做决定,这是第七识的一个重大功能,而且唯有第七识这个功能与“恒”、“审”俱在;因为第八识恒而不审,第六识审而不恒,而前五识不恒不审。众生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发出一个词语,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行为动作,都要靠第八识中相应的种子现行才可以,而第八识中相应的种子要现行,就必须有一个发布命令者,因为第八识是一个被动心体。
这其中,第六识是为第七识提供具体情报者,第七识是根据情报或业力发布命令者,而第八识,则是执行命令者。当然,有的时候,第七识并不一定依第六识所提供的情报作决定、发命令,而是依俱生我执的习气来做决定、发命令的,所以才会有所谓理智与感情的冲突。理智,属于第六识根据实际情况的清醒思维或判断,而感情,则多属累世形成的驾轻就熟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性格。
末那识恒与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相应,故曰我执识。
阿赖耶识的了别内容恰恰与前六识相反,不了别内六尘,而透过五根的扶尘根直接现量了别外五尘,即根身、器界;祂还了别自身内含之所有种子和前七识的全部心行,因为祂永远随缘,成就一切,恰如其分兑现一切因果。
因为初地菩萨见道位的修行已经圆满,开始进入修道位,所以初地菩萨的知见和佛的知见一样,叫“见与佛齐”。
菩萨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个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两个位次。
第三转*轮的唯识经典,又把这五十二个位次分为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中从初信到第五住,是资粮位;第六住位,是加行位;从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每一地又有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之区别),是见道位。见道位又有两种,即真见道、相见道。第七住,是真见道;从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是相见道。从初地的住地心到等觉,是修道位。妙觉,是究竟位。
三转*轮和五时说法都是对释迦牟尼佛说法内容或时间的划分。
五时说法:
1、华严时:佛成道后,于最初二十一天,上天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总佛法之大成,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
2、阿含时:即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四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
3、般若时:继阿含时后,度菩萨乘人,也为使小乘人回小向大,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讲大乘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是为般若时。
4、方等时:方等经即是大乘经典的总称,也叫方广经。继般若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经》、《胜鬘经》等唯识系列的经典,讲大乘般若道种智和一切种智,是为方等时。
5、法华涅槃时:再后八年,说《法华经》,会三乘于唯一佛乘;将入灭时,于一日一夜,说《大涅槃经》,显佛地究竟涅槃之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三转*轮:和三会说法类似,表示释迦牟尼佛说法,有三个大的时期,所说佛法,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度化对象。
1、初转*轮:也叫初会说法,以弘演声闻、缘觉所修的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为主,总名二乘菩提,所度部众为声闻部。
2、二转*轮:也叫二会说法(二会也叫般若会),以弘演大乘般若中道、法界实相般若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为主,所度部众为贤位菩萨(即十住、十行、十回向)。
3、三转*轮:也叫三会说法(第三会也叫方等会),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为主,即是方广经所说诸地菩萨应修证之一切种智究竟了义妙法,乃是唯识增上慧学,所度部众为登地以上之圣位菩萨。
佛法有五乘之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乘,即车,是运载工具。人天乘是世间法,余四乘则是出世间法。
《法华经》中还有四车之说,即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羊车即声闻乘,鹿车即缘觉乘,牛车即菩萨乘,大白牛车即佛乘。
如何汇同五时、五乘及三转、三会?
1、第一会初转*轮即阿含时,包括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
2、第二会二转*轮即般若时,菩萨乘。
3、第三会三转*轮即华严时、方等时、法华涅槃时,佛乘。
声闻乘修四谛法门,四谛即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简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或苦集灭道。声闻乘所证,有四果,初果名须陀洹,二果名斯陀含,三果名阿那含,四果名阿罗汉(也简称罗汉)。阿罗汉已经彻底灭除了分段生死的见思烦恼,见烦恼即我见,思烦恼即我执。众生所执之自我犹如一张皮,烦恼好像皮上的毛,皮没有了,毛就没有地方可以长了。所以要想证解脱果,首先要断的就是我见。须陀洹是小乘的见道位,小乘的见道位要断三缚结(我见结、疑见结、戒禁取见结)。
小乘见道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断除我见,要证到根本没有自我。“我”是众生错误的想象,是不如理作意。我见也叫身见。若我见、身见并用的时候,身见偏指错认五蕴中的色蕴即色身为自我,我见则偏指错认五蕴中的其它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即精神作用为自我。而五蕴都只是因缘暂时聚合所生起的现象,因缘若散即灭,只是过程,并无实质,所以无我。
苦:佛法所说的苦有三种或八种。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
1、苦苦:纯粹的受苦,如被打,牙痛等皮肉之苦以及精神上受煎熬等等。
2、坏苦:就是凡夫所认为的乐,因为其乐并不能常保,所谓乐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过去之后又是苦或者不苦不乐。所以真正不变的永恒的快乐,在世间是不存在的。世间往往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乐参半。比如有爱、能爱是乐,但对所爱人或事的思念可能又是苦,和所爱人或事的分离也是苦。再如吃美味佳肴感到快乐,但吃得太多了,享受过后生病了,就是苦。看见了好东西起了欣赏的念是乐,可转念一想,得不到又变成了苦。
3、行苦: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刹那变化,无有停止,统统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就像一场场戏一样,演过就没有了,永远抓不住、留不住,最终一定会消失。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其实都只是一种不停变化的现象,都为行苦所摄。一般人只能感觉到大的变化,而对于刹那间的那种微细的变化是感觉不到的。
众生无明,都是以苦为乐。佛法,就是教人从根本上离苦得乐的方法。什么叫真乐?在小乘来说,没有分段生死的烦恼就是真乐;在大乘来说,直到成佛,连变异生死的烦恼也彻底去除得干干净净,才是究竟真乐。
小乘修行的目的仅是自觉,使自己从无明烦恼中觉醒过来,离苦得乐。大乘修行的目的,不仅是自觉,还要觉他,使一切众生也都能从无明烦恼中觉醒过来,也都离苦得乐。这种自觉觉他的大愿什么时候圆满?要到成佛的时候才圆满。菩萨还没有圆满,还在逐渐圆满、走向最后圆满的过程中。
我们所在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就是平常人所说的银河系。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娑婆的意思是堪忍,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苦为乐,极能忍…
《佛法初识(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