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菩薩戒(俄果仁波切)

  藏傳菩薩戒

  一. 賢劫千佛皆不敢發願在五濁惡世.人壽百歲時成佛度衆生,只發願度化善根福德深厚 的衆生。唯獨大恩大德的釋迦佛發願救度苦難深重的我們,因此我們才能聞到珍貴的佛法,否則連叁寶之名也聽不到。釋迦佛苦修叁大阿僧祗劫都是爲了我們,我們應當知恩報恩。發菩提心認真修持是佛弟子的責任,是最好的報恩方式,而不僅僅是以財物來供養。

   釋迦佛叁轉*輪,其中最殊勝的就屬大乘發菩提心。在傳法時,有比丘等四衆、天、阿修羅等弟子及登地的大菩薩。在王舍城靈鹫山宣說此法後由文殊、普賢、金剛手、彌勒等百萬大菩薩在王舍城南方的布瑪桑巴山上結集《菩薩叁部經》。經中有兩個傳承:一個是由文殊菩薩口授龍樹菩薩傳下來的大乘佛教修道次第——深觀派;另一個是由彌勒菩薩口授,經無著、世親菩薩等人傳出的廣行派。

  二. 發菩提心的特征

   發菩提心的特征即是悲智雙運。利益衆生的基礎是發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願受苦難的衆生都得到解脫。這就是利益衆生的悲心。但利益衆生的前提是自己一定要成就智慧。

   發菩提心可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例如想去某地,願望一定要貫徹始終,否則就不可能到達目的地,而在途中的快慢則取決于能力的大小。

   A.願菩提心指的是未成就之前一定要發成佛度衆生的大願心。此願從受菩薩戒到成佛片刻也不能中斷。雖然我們的能力有限,但只要時時不忘此心就可成就。只要發心我們就是初發心菩薩。

   《教授大王經》中,佛對大國王說:大王,你事務繁忙要做的事太多了,故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不能修習圓滿六波羅密。在此情況下,你能明白無上菩提心,對無上菩提很有信心,希望將來證得菩提就非常好。對此應于行住坐臥等一切時恒常憶念,向菩提邁進,則你的國家在你的治理下也會日益興旺。

   B.行菩提心是對願菩提心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要盡自己的能力以布施等六度去利益衆生。實在幫不了也沒關系,但助人的願心不可退失。

  叁. 如何生起願菩提心

   A.有的根器是碰到了善知識的因緣得到幫助而生起願心;

   B.有的是因宿世善根的成熟而生起願心;

   C.有的是通過禮拜供養等使功德圓滿後自然生起;

   D.有的是因聽聞大乘法,一聽就生起願菩提心;

   E.有的是通過長期的聞思修後生起願心。

  四. 怎樣受菩薩戒

   A.授戒師的條件

   首先授戒師要有清淨的菩薩戒體,並且要懂授戒的儀軌,能爲受戒者講解菩薩戒。

   印度菩提善尊者說:上師不在身邊時可自己在佛像前受戒。《大寶積經》中說:若生起次第觀想修持圓滿,可以將一切佛菩薩觀想在虛空中,這樣受戒也可以。

   但在上師面前受戒的殊勝在于犯戒後見到上師易生慚愧心。

   B.什麼樣的人可以受戒

   1. 受戒者對上師叁寶有信心;

   2. 歡喜發願菩提心;

   3. 爲證大覺之故,經長久劫盡衆生邊際廣行六度法門積累福智資糧,心不怯懦,反而生歡喜心。

   不論是天、人、修羅,即使是罪業深重的衆生只要能達到上述的叁個條件就可受菩薩戒。

   C.如何授戒

   祈請、供養殊勝尊貴的上師,皈依尊貴的叁寶,修持方便的積資七支(供養忏悔的殊勝前行法),然後念誦發心儀軌,依此如法行持就可以得戒。

  積資七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 叁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 一一遍禮刹塵佛

  于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 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 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諸衆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于無上妙*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 利樂一切諸衆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 回向衆生及佛道

  發心儀軌

  效傑納耶波桑吉江丹迪唐接冬 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及

  薩傑拉內波雄卻叁巴叁巴千波南冬 十地菩薩摩诃薩衆及

  喇嘛多傑怎巴千波囊道拉功色所 諸位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

  雄卻釀波其傑巴 乃至菩提果

  松吉囊拉嘉森且 皈依諸如來

  曲當雄卻叁巴耶 正法菩薩衆

  粗拉嗡德西嘉森且 如是亦皈依(叁遍)

  傑達昂傑得謝吉 如昔諸善逝

  雄卻吐呢傑巴冬 先發菩提心

  雄卻森慧拉巴拉 複此循序住

  得達溶因內巴達 菩薩諸學處

  得西卓拉潘敦德 如是爲利生

  雄卻叁呢謝節新 我發菩提心

  得西德呢拉巴拉嗡 複于諸學處

  仁巴因德拉巴傑 次第勤修學(誦叁遍受菩薩戒)

  登迪達才追沃友 今生吾獲福

  摩耶色巴拉巴托 善得此人身

  得讓松吉熱色結爾 複生佛家族

  松吉日衣色達傑多 今成如來子

  達呢達給傑內將 爾後吾當爲

  熱冬騰畢利贊得 宜乎佛族業

  將美怎畢熱德拉 慎莫染汙此

  紐巴摩傑得達夏 無垢尊貴種

  隆威夏達彭波利 猶如目盲人

  傑達仁千涅巴達 廢聚獲至寶

  得西傑西達迪內 生此菩提心

  雄卻森呢到拉吉 如是我何幸

  達給得讓玖巴唐傑及 今于怙主前

  先阿卓瓦得謝涅冬呢 筵衆爲上賓

  巴德得拉莊德布森吉 宴飧成佛樂

  拉當拉門拉所嘎瓦吉 普願皆歡喜(贊歎隨喜)

  雄卻森巧仁波切 菩提心妙寶

  瑪吉巴囊吉傑吉 未生者當生

  吉巴年巴美巴央 已生勿退失

  功內功德培瓦效 展轉益增長

  雄卻森當摩抓西 願不舍覺心

  雄卻秀拉友瓦當 委身菩提行

  松吉南吉永松西 諸佛恒提攜

  德吉利囊崩瓦效 斷盡諸魔業

  雄卻叁巴囊吉呢 願菩薩如意

  卓當吐拉功哲效 成辦衆生利

  剛波義呢剛功巴 願有情悉得

  森堅囊拉嗡登玖效 怙主慈護念

  森堅堂接得當丹傑吉 願衆生得樂

  安卓堂接達德東瓦效 諸惡趣永盡

  雄卻叁巴貢到薩西巴 願登地菩薩

  得達根傑門藍哲巴效 彼願皆成就(發願次第)

  五. 如何持戒

   深觀派龍樹菩薩依據《虛空藏經》說十八條根本戒。

  國王五定罪:1.盜掠叁寶財物;2.舍正法;3.以嗔恚心懲罰具戒或破戒沙門;4.五無間罪;5.持邪見。大臣五定罪:包括國王五定罪中前四種以及摧毀舍宅等處所。初發心菩薩八定罪:對非法器說甚深法;遮止大乘;謗別解脫;謗聲緣乘;自贊毀他;妄說上人法;取叁寶物;立惡製。

   廣行派的無著菩薩依據衆多經論而說根本戒有四條。二者看似不同實則無任何沖突。印度的菩提善尊者說:無著四條爲根本重戒,龍樹十八條爲輕戒。無畏源尊者說:無著的四條包括龍樹的十八條。提婆論師說:龍樹十八條是爲上根人說的,無著四條是爲中根人說的,下根者的學處只有一條不舍願菩提心。

   龍樹與無著的觀點無矛盾,只是應機說法。按無畏源與提婆二人的觀點,就當前衆生的根基說四條根本戒較爲合適。

  A.自心貪著名與利  常于人前自贊歎

   誹謗受人尊敬者  自贊毀他菩薩戒

  B.若遇貧苦無依者  鄙棄不願施財物

   雖屬法器亦不傳  悭惜財法菩薩戒

   (對貧窮乞討.痛苦.無依無靠的人非常吝啬,不肯布施財物給他們,即使這些人中有符合傳法條件的人也不給他傳法)

  C.他人屢次道歉後  自仍生嗔耿于懷

   罵後不滿打對方  嗔不受悔菩薩戒

  D.自愚謗經非佛說  昧義舍棄佛經典

   似是而非蒙無知  謗亂正法菩薩戒

  六. 什麼是犯戒 

   對上根者而言,十八條戒破一條即爲犯菩薩戒。對中根者而言,破四條中的一條戒,若無慚愧心以爲有功德利益而高興,還想不斷做下去即爲上品犯戒;若有慚愧心但仍認爲有好處而高興繼續做則爲中品犯戒;若有慚愧心,無人勸導而自行忏悔者爲下品犯戒。中下品不破根本戒,上品破根本戒。

   一個受戒者在遇到逆境時退失大乘菩提心改修小乘,或者在面對某個頑劣衆生時,因無法用種種方法度化而生起舍棄之心,若是沒有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成佛的願菩提心就是最嚴重的破根本戒。犯願菩薩戒則犯全部的行菩薩戒,若犯行菩薩戒不一定破願菩薩戒。

  七、忏悔:

  A. 生起次第觀想圓滿之人,打坐入定,觀想于本尊面前忏悔;

  B. 于上師面前,若一時見不到上師則于裝藏或開光好的佛像面前,認真念誦菩薩忏悔文叁遍,邊念邊禮拜,後誦二十一遍金剛薩埵百字明。

  《菩薩忏悔文》

  願諸有情恒時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納摩薄伽梵應等覺功德王釋迦牟尼佛。納摩能摧金剛藏佛。納摩寶焰佛。納摩龍自在王佛。納摩勇猛軍佛。納摩吉祥喜佛。納摩寶光佛。納摩寶月光佛。納摩不空見佛。納摩寶月佛。納摩無垢佛。納摩吉祥施佛。納摩清淨佛。納摩清淨施佛。納摩水王佛。納摩水王天佛。納摩賢吉祥佛。納摩旃檀功德佛。…

《藏傳菩薩戒(俄果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