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菩薩戒(俄果仁波切)▪P2

  ..續本文上一頁納摩無邊威光佛。納摩光德佛。納摩無憂德佛。納摩無愛子佛。納摩功德花佛。納摩清淨光遊戲神通智如來。納摩蓮花光遊戲神通智如來。納摩財功德佛。納摩念功德佛。納摩善名稱功德佛。納摩上自在幢王佛。納摩善能鎮伏功德佛。納摩鬥戰勝佛。納摩善能鎮伏功德逝佛。納摩普照莊嚴功德佛。納摩寶蓮花善能鎮伏佛。納摩應正等覺寶蓮花善住覺山自在王如來。如是皈命已,所有十方一切世界如來應正等覺,諸佛世尊,常住在世。願諸世尊,憶念于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在一切輪回中所受生處,所作不善罪業,自作,教他作,或隨喜他作;若塔物,若僧物,若十方僧物,自盜,教他盜,或隨喜他盜;五無間罪,自作,教他作,或隨喜他作;十不善道,自正受入,教他入,或隨喜他入;由是業障,有所覆藏,我有情或墮地獄、旁生、餓鬼,或生邊地及篾戾車、或生長壽諸天、或得人身諸根不具,或執邪見,或厭諸佛出興于世。所有業障,今對一切諸佛世尊,智慧者、眼證者、證實者、稱量者、知者見者,彼諸尊前,發露忏悔,不敢覆藏,從此製止,永不再犯。願彼佛世尊,憶念于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在其它輪回中所受生處,所有施與畜生一搏之食,若我布施之善根,若我護戒這善根,若我淨行之善根,若我成熟諸有情之善根,若我發無上菩提心之善根,若我修無上智之善根,悉皆合集,校計籌量,今對無上、無能勝,勝中勝,尊中尊前,普皆回向,悉回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過去諸佛世尊,雲何回向,未來諸佛世尊,雲何回向,現在諸佛世尊,雲何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各各忏悔一切罪,所有福德盡隨喜,我今勸請一切佛,願證最勝無上智。過去未來現在佛,于衆生中最勝尊,贊歎無邊功德海,今我合掌皈命禮。

  八、在日常生活中護持:

  敬信上師與叁寶 慎戒忌妒尊有德

  不聽邪說有定見 此爲真實之竅訣

  此爲上師婆心懇切之叮囑

  無論行住坐臥,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清淨,(心清淨則業障消)身口意不清淨被稱爲十惡(身叁:殺生、偷盜、邪淫;口四: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叁:貪、嗔、邪見)應該避免。其中以意業最爲重要。若意善而身口惡,則爲善業。例如小孩去危險的地方玩,媽媽予以打罵;又如惡人要殺許多發菩提心之人而將犯重罪墮入地獄,自己爲救初發心菩薩以及讓此惡人免墮地獄而殺此惡人;還有一泥匠塑了一尊佛像,一人經過看到露天風吹日曬,將己鞋脫下覆于佛像頭頂,後來又有人經過覺此不恭敬又將鞋子取下,後來叁人均得成就。若意惡而身口善,則爲惡業。如以虛榮心欲求他人贊歎而莊嚴佛壇則是惡業,反之以菩提心攝持而恭敬的莊嚴佛壇則有殊勝功德。又如養豬似乎是對豬布施,但目的是爲賣豬,賣後被殺食,此系惡業。如果身口意皆善,自然是善業。待人接物應有禮貌,用慈悲愛語;坐姿應端正;進食應先供養上師叁寶,飲食習慣應對體內寄生蟲有益(如晚餐不宜太飽,應少食);頭朝北方,右側而臥,夢中破戒應立即忏悔;醒後立即憶念上師叁寶與菩提心。

  特別于《華嚴經》中,持菩薩戒之人睡覺時應想一切衆生得法身果位;先觀現實生活與夢一樣,夢中應觀現實生活與此一樣;站起時應觀一切衆生得報身果位;穿衣服時應觀想知恥近乎勇(生起慚愧心而勇猛精進);下樓梯應想爲度衆生而入輪回;開門時應觀打開解脫之門,進門時應想一切衆生入解脫門,關門應想叁惡道之門被關閉;走路時應觀一切衆生走在菩提大道上,見到衆生如見到佛一樣。

  以菩提心攝持的功德在行住坐臥中不斷增長,不發菩提心所做的善事功德,其果報成熟時只能享受一次。

  若對身邊的病人不肯照顧,則犯行菩薩戒;若病人已有人照顧,自己舍棄聞思修正法而照顧病人則有罪業;若已有人照顧,自己不照顧則不犯戒;若因有大事而不能照顧則屬于影子罪業不犯戒;若以慈悲心細心照料則有功德。

  菩薩應隨分隨力行持六波羅密。六度中後後勝于前前,如《寶積經》雲:以歡喜心布施一百年的功德不如持戒一日的功德。當然布施持戒同時具足則更好。凡夫做不到布施眼睛、生命,這樣沒有罪業;但若對此無興趣,心中反對則破戒,應生慚愧心發願早日能做到。

  密乘戒:

  《密乘幻化網》雲:

  不舍無上敬上師 慈悲已入正道者

  咒及手印不間斷 密義切莫向外傳

  1.不舍無上

   “無上”特指密宗的見解行爲。密宗的見解指中觀大空見,一切法空性、原來清淨等觀點,行爲指顯宗無有的方便。若受戒後認爲密宗的見行有錯誤就犯戒。若對密宗見解不通達,應祈禱上師本尊加持。

  2.敬上師

   上師特指賜予灌頂,傳授無上瑜伽(生起、圓滿、大圓滿次第),講解無上瑜伽竅訣的上師。若對上師不恭敬、生邪見、認爲上師沒有功德或舍棄上師,只要動念就破戒。

  3.慈悲已入正道者

   凡是修無上瑜伽的,不論是否爲同一上師皆爲金剛道友,同一上師賜灌頂者如一父之子,同一壇城灌頂者似一母之子,若同一上師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壇城灌頂者猶如雙胞胎。對金剛道友應慈悲,若生嗔並打罵或說其過失,如“某人誹謗上師已破密戒”等,則破此戒。關系越親近則罪業越大。若爲利他心中無嗔而打罵則不犯。

  4.咒及手印不間斷

   咒指本尊心咒、手印指手印、觀想本尊及壇城等。若連續兩月未修爲犯戒。若舍棄原來本尊亦犯戒。故設一方便,每個月(最少兩個月內)要做一次本尊會供,則不至于犯戒。

  5.密義切莫向外傳

   密義指密宗的不共法物、不共行爲、殊勝大圓滿見地、竅訣等。外指外道及根器不成熟、不合格的叁寶弟子:四種灌頂中(寶瓶、秘密、智慧、語句灌頂)未得上叁灌者;對密宗有看法、生邪見者或以前信仰後來生起邪見者;原本合格後犯戒未忏悔者。若講後對方不明白則不犯戒,若對方聽懂後生起邪見則爲破戒。

   在閉關修本尊時,對本尊名、像、法器、心咒、修持現象,閉關處及所修法等均應保密,越保密成就越大,說後就先去加持易招違緣。

   別解脫戒犯者不可重受,菩薩戒犯後經忏悔可清淨,若犯密乘戒需經忏悔清淨後,再求灌頂重新得戒。

   佛教將每日分六時,一時有四小時,于第一小時犯戒者未超過四個鍾頭即忏悔爲不破。若超過四個小時即失戒,經忏悔後可再受灌頂而受戒,犯戒後若一天不忏悔爲違密乘戒屬破戒,忏後可重受;一年不忏爲過密戒,以大忏悔心可忏後重受戒;二、叁年不忏爲破密戒,需以大忏悔心並拼命作弘法利生事業可忏後重受戒。叁年後也可忏悔,經力忏可能不墮地獄或受報較輕或受報時間短。但此生再不能受灌頂及密戒,否則灌頂者及受灌頂者皆有罪。

  

  

《藏傳菩薩戒(俄果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