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王道文化與當今社會應用價值之探討(上)
前言、
當今盛世,治國有英明之領導,輔政有博學之賢彥,令國家于叁十年間百業興起,民生極速改善,盛世太平,人心安定。唯各地天災人禍,斷續連綿,從未或竭。是故,《王道文化論壇》之倡議,期以古舊之王道教法化解各種已現未現之危機,喚起今人愛國愛民之熱忱,實乃切中時弊,振聾發瞶。有見及此,筆者遂不吝略呈一己之見,以佛教之「聖言量」及我國源遠流長之「傳統文化」,作爲對大會「如何加強及創新社會管理及維護世界和平」議題之響應;祈藉佛陀及聖賢所說,息災止劫,挽轉世道人心,鞏固國基,人民安樂,世界和平。
(甲)天下多道.王道爲大
所謂經不可不學,道不可不行;天下多道,王道爲大。王道者,乃聖王之道,即主政者以「仁義」治天下。然,時代巨輪不斷前行,佛教之「五戒十善」,儒家之五常八德,已被譏爲落伍,致使家庭離析,社會不和,道德幾近滅亡,惟有國主登高倡導,重興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奮起王道,重振道風,方爲淑世之根本。
科學固爲人類帶來方便與享受,但其副作用及遺留之禍害,亦屬匪輕。反觀現今天災人禍疊起,戰事連綿,幹戈對敵,百姓黎民,苦受磨折,實因人心受物欲誘惑而向惡,損人利己,不擇手段,殺奪擄掠之事,無日無之,以致招感災難頻仍,是爲衆生之共業。
爲針對時弊,論壇以「弘揚中華文化傳統,探討王道當代意義」爲主旨,提出五項圍繞「王道」內涵以優化人生之議題:一者王道與未來文明,二者王道與多極世界,叁者王道與世會正義,四者王道與全球經濟,五者王道與生態環境。其中第一及第叁項屬國內事,第二及第四項屬國際事,第五項則國內外均適宜。
本文現試綜合此五方面作一橫貫之分析與論述,以爲探討及闡明:
(一)王道與未來文明
先說「未來文明」。「文」者人文,「明」者明達。人從野蠻不文之初期,通過語言文字,于文學、哲學、藝術、曆史等明達義理,發展至今之文明時代,其中經過不斷改良,達至共識,實現今時之文明進步,但現今之所謂文明,是否如理如法,則屬見仁見智。
「文明」一詞,最早出現于《易經》;《易》雲:「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故欲知天文之變異,可觀察天上之日月星辰,便知陰陽寒暑之變易;欲知人文,觀察人之倫理道德,便知其人文涵養。故知文明者,涵蓋人與人之關系,人與天地萬物之關系。
據考古學家研究之記載,數百萬年前地球已有人類,而上古之人類,生活原始,依賴大地以生存,無爭奪殺伐,無空氣染汙,一切順乎自然。漸次,人欲橫流,資本家爲滿足人類欲望,挖空心思,以不正當之畜牧方法,危害人類健康,故怪病越來越多;科技過速發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升級,兩極冰塊銷融之恐懼直逼地球,不可預計之災難隨時發生;爲促進經濟增長,不斷開發土地,無止境地砍伐樹木,徹底破壞生態環境,山崩、地震、海嘯等禍害正在威脅人類生命財産之安全。極速之科技發明,除增長人之貪心外,同時亦使人逐漸脫離對大自然之尊重及依賴,人與人常爲利益而發生沖突,國與國常爲利益而明爭暗鬥,白熱化時則大動幹戈,無辜被殺,塗炭生靈。人類貪嫉之惡習,不斷在互相影響,互相學習,並美其名爲「文明」,徹底扭曲「文明」之真實意義。
佛教既是宗教,亦是人文教育,其所以曆久不衰,能于中國既有道教,複有儒教之同時,在中國鼎足而叁,實因佛教具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無私精神,以布施廣利衆生,倡行五戒十善,不作殺生、偷盜、邪淫、惡口、兩舌、绮言、妄語等貪瞋愚癡事。人生最可惜者,無過于己命;最可貴者,莫過于自由;天下大務者,莫過于刑、賞二端,賞一人而天下喜,罰一人而天下服。二事處理得當,自然盡善。如能做到日不關門,夜不閉戶,國無刑賞,才算達到真正文明。因此,國民教育至爲重要。
(1)建國君民.教學爲先
《禮記.學記》雲:「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因此,若欲培養國民有良好之文明風俗,必先從教育入手;教育除能提高學問,令人明白事理外,更能改變個人之修養及道德,加速社會道德化,防止罪惡,改變整體民族質素,不作損人利己事、奉公守法、公平貿易、鄰裏守望相助,乃至乘車排隊,讓座老弱病殘,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習慣,均從教育開始。然,對于充斥世間剛強難化、冥頑不靈之輩,卻非普通教育所能化度,故實踐化莠爲良,整固文明,佛陀教育實不可或缺。
(2)優填王詣佛問政
佛住世時,有優填王往詣佛所,請問治國之道。世尊爲其開示爲王之十種過失、十種功德、五種衰損門及五種可愛法。今略說五種可愛法:一人所敬愛、二自在增上、叁能摧冤敵、四善攝養身、五能修善事。此五種王可愛法皆從五種善而發,一者恩養世間、二者英勇具足、叁者善權方便、四者正受境界、五者勤修善法。如能具足此五可愛法,自然仁風德化,人民愛載,天下和順,這就是最成功的治世之道。
(3)佛說治國五善法之一:恩養世間
雲何恩養世間?
能爲王者,皆因宿植福德及善根,故得爲人王,受人尊重敬仰,權操生殺,可任意作爲。因此之故,應知足而行事謹慎,切戒貪心及不公正;宜善理國家財庫,體恤民困,常惠施貧窮孤露、鳏寡無依之弱勢社群,所謂衣食足,然後知榮辱,並以柔和忍辱之軟言安慰人民。若有群臣不得已而違犯國法時,應量罪矜恕,觀察實情如理治罰,切勿草率判刑造成冤獄。國主愛護人民,人民自然感恩圖報,對王敬愛。于是,國有忠臣,家有孝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倫盡分,天人樂見。
由此可見,「恩養世間」之法,能推動關愛之倫理文化,促進社會和諧,對未來文明有莫大裨益。
(4)儒說王政:矜孤憐貧
《孟子.梁惠王.下》載,齊宣王問孟子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拏。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齊宣王向孟子請教王道,孟子乘機說:「從前文王治理岐山時,耕田之人,祇把收入之九分之一供給國家,爲官者可世世受俸祿;關市僅是稽查,並不收稅;池中不禁止人捉魚,犯罪之人祇本身受刑,並不連累妻子。還有,年老無妻之人叫「鳏」,年老無夫者名「寡」,年老無子曰「獨」,年幼無父是「孤」,此四種人,
乃天下窮民,無處可告援。文王施行恩惠之時,定先讓此四種人受惠。」此之謂「仁政」。
衆所周知,阿拉伯乃石油王國,擁有無盡寶藏,然雖脫離土耳其帝國統治將近九十年已,但王族依然貪汙受賄,生活窮奢極侈,所以國人依舊貧窮落後,缺乏教育與糧食,故民衆欲起義推翻政府,何以故?正是由于領導不懂恩養文化故,不曉矜孤憐貧故,是真正之不文明。
(二)王道與多極世界
(1) 佛說治國五善法之二:英勇具足
雲何英勇具足?
爲國王者,應知「文能安邦,武可定國」之重要,對于文臣武將一視同仁,知人善用,分配之官職要輕重有序,賞罰有章,方能使政令不墜,武略圓融。對于那些未降伏者,以仁義道理及威力攝受,所謂恩威並濟,令其降伏;對于已降伏者,要保護他們,務使文、武兩班盡忠報國,增強對外之邦交能力,不被外國人欺侮,乃至維護國際秩序,製衡國際霸權,如此名爲「英勇具足」。
當今之世,未來之發展,已日漸趣向「多極世界」,即是廢除由某一國獨大主宰的單極世界,令其它單極世界以外國土,得到應有之權益。推行「多極世界」之主旨,乃在于聯合構建和諧國際社會,讓人類可以不分族群,不分國藉而和平共處共榮。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國際舞臺上,強大而霸道之美國一國獨大,形成單極世界主宰之形勢,引發「多極世界」漸漸興起,尤其是地大物博、文化深厚、禮義之邦的中國,政治改革開放後默默耕耘,悄然冒起。然而,欲促進世界經濟及爲全球發展作出貢獻,並爲「多極世界」和樂共處作出努力,應先吸取先賢的教誡,如此將事半功倍,獲無量益。
傳統王道文化與當今社會應用價值之探討(中)
(2)亞聖說王道:戒殺能統一天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對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閑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上述文字,翻譯成現代語體文之意思是說:
孟子見了梁襄王後,走出來對人說:「望他不像人君,接近了他,又沒甚麼畏望,而他竟猝然問我:『天下怎樣才能平定呢?』我回答說:『要平定全在統一。』他又問:『那一個人能夠統一呢?』我說:『不愛殺人者,才能統一他。』他又問:『有那種人去歸附他?』我說:『天下之人,無一不歸附他。王知道那稻苗嗎?在七八月中,久旱不雨,那稻苗就要枯死了!那天,忽然湧起白雲,下了一場大雨,那稻苗便又蓬勃地生起來。這種情形,無人能阻止他的。說到現在之人君,無一不愛殺人,倘有不愛殺人的人,天下百姓,便伸頭引頸仰望他了!果能如此,百姓歸附于他,就好比水流向下,浩大之水勢,是沒有人能阻…
《傳統王道文化與當今社會應用價值之探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