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上)

  前言、

  当今盛世,治国有英明之领导,辅政有博学之贤彦,令国家于三十年间百业兴起,民生极速改善,盛世太平,人心安定。唯各地天灾人祸,断续连绵,从未或竭。是故,《王道文化论坛》之倡议,期以古旧之王道教法化解各种已现未现之危机,唤起今人爱国爱民之热忱,实乃切中时弊,振聋发瞶。有见及此,笔者遂不吝略呈一己之见,以佛教之「圣言量」及我国源远流长之「传统文化」,作为对大会「如何加强及创新社会管理及维护世界和平」议题之响应;祈藉佛陀及圣贤所说,息灾止劫,挽转世道人心,巩固国基,人民安乐,世界和平。

  (甲)天下多道.王道为大

  所谓经不可不学,道不可不行;天下多道,王道为大。王道者,乃圣王之道,即主政者以「仁义」治天下。然,时代巨轮不断前行,佛教之「五戒十善」,儒家之五常八德,已被讥为落伍,致使家庭离析,社会不和,道德几近灭亡,惟有国主登高倡导,重兴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奋起王道,重振道风,方为淑世之根本。

  科学固为人类带来方便与享受,但其副作用及遗留之祸害,亦属匪轻。反观现今天灾人祸迭起,战事连绵,干戈对敌,百姓黎民,苦受磨折,实因人心受物欲诱惑而向恶,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杀夺掳掠之事,无日无之,以致招感灾难频仍,是为众生之共业。

  为针对时弊,论坛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探讨王道当代意义」为主旨,提出五项围绕「王道」内涵以优化人生之议题:一者王道与未来文明,二者王道与多极世界,三者王道与世会正义,四者王道与全球经济,五者王道与生态环境。其中第一及第三项属国内事,第二及第四项属国际事,第五项则国内外均适宜。

  本文现试综合此五方面作一横贯之分析与论述,以为探讨及阐明:

  (一)王道与未来文明

  先说「未来文明」。「文」者人文,「明」者明达。人从野蛮不文之初期,通过语言文字,于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明达义理,发展至今之文明时代,其中经过不断改良,达至共识,实现今时之文明进步,但现今之所谓文明,是否如理如法,则属见仁见智。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易》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故欲知天文之变异,可观察天上之日月星辰,便知阴阳寒暑之变易;欲知人文,观察人之伦理道德,便知其人文涵养。故知文明者,涵盖人与人之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之关系。

  据考古学家研究之记载,数百万年前地球已有人类,而上古之人类,生活原始,依赖大地以生存,无争夺杀伐,无空气染污,一切顺乎自然。渐次,人欲横流,资本家为满足人类欲望,挖空心思,以不正当之畜牧方法,危害人类健康,故怪病越来越多;科技过速发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升级,两极冰块销融之恐惧直逼地球,不可预计之灾难随时发生;为促进经济增长,不断开发土地,无止境地砍伐树木,彻底破坏生态环境,山崩、地震、海啸等祸害正在威胁人类生命财产之安全。极速之科技发明,除增长人之贪心外,同时亦使人逐渐脱离对大自然之尊重及依赖,人与人常为利益而发生冲突,国与国常为利益而明争暗斗,白热化时则大动干戈,无辜被杀,涂炭生灵。人类贪嫉之恶习,不断在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并美其名为「文明」,彻底扭曲「文明」之真实意义。

  佛教既是宗教,亦是人文教育,其所以历久不衰,能于中国既有道教,复有儒教之同时,在中国鼎足而三,实因佛教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无私精神,以布施广利众生,倡行五戒十善,不作杀生、偷盗、邪淫、恶口、两舌、绮言、妄语等贪瞋愚痴事。人生最可惜者,无过于己命;最可贵者,莫过于自由;天下大务者,莫过于刑、赏二端,赏一人而天下喜,罚一人而天下服。二事处理得当,自然尽善。如能做到日不关门,夜不闭户,国无刑赏,才算达到真正文明。因此,国民教育至为重要。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此,若欲培养国民有良好之文明风俗,必先从教育入手;教育除能提高学问,令人明白事理外,更能改变个人之修养及道德,加速社会道德化,防止罪恶,改变整体民族质素,不作损人利己事、奉公守法、公平贸易、邻里守望相助,乃至乘车排队,让座老弱病残,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均从教育开始。然,对于充斥世间刚强难化、冥顽不灵之辈,却非普通教育所能化度,故实践化莠为良,整固文明,佛陀教育实不可或缺。

  (2)优填王诣佛问政

  佛住世时,有优填王往诣佛所,请问治国之道。世尊为其开示为王之十种过失、十种功德、五种衰损门及五种可爱法。今略说五种可爱法:一人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冤敌、四善摄养身、五能修善事。此五种王可爱法皆从五种善而发,一者恩养世间、二者英勇具足、三者善权方便、四者正受境界、五者勤修善法。如能具足此五可爱法,自然仁风德化,人民爱载,天下和顺,这就是最成功的治世之道。

  (3)佛说治国五善法之一:恩养世间

  云何恩养世间?

  能为王者,皆因宿植福德及善根,故得为人王,受人尊重敬仰,权操生杀,可任意作为。因此之故,应知足而行事谨慎,切戒贪心及不公正;宜善理国家财库,体恤民困,常惠施贫穷孤露、鳏寡无依之弱势社群,所谓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并以柔和忍辱之软言安慰人民。若有群臣不得已而违犯国法时,应量罪矜恕,观察实情如理治罚,切勿草率判刑造成冤狱。国主爱护人民,人民自然感恩图报,对王敬爱。于是,国有忠臣,家有孝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伦尽分,天人乐见。

  由此可见,「恩养世间」之法,能推动关爱之伦理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对未来文明有莫大裨益。

  (4)儒说王政:矜孤怜贫

  《孟子.梁惠王.下》载,齐宣王问孟子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拏。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王道,孟子乘机说:「从前文王治理岐山时,耕田之人,祇把收入之九分之一供给国家,为官者可世世受俸禄;关市仅是稽查,并不收税;池中不禁止人捉鱼,犯罪之人祇本身受刑,并不连累妻子。还有,年老无妻之人叫「鳏」,年老无夫者名「寡」,年老无子曰「独」,年幼无父是「孤」,此四种人,

  乃天下穷民,无处可告援。文王施行恩惠之时,定先让此四种人受惠。」此之谓「仁政」。

  众所周知,阿拉伯乃石油王国,拥有无尽宝藏,然虽脱离土耳其帝国统治将近九十年已,但王族依然贪污受贿,生活穷奢极侈,所以国人依旧贫穷落后,缺乏教育与粮食,故民众欲起义推翻政府,何以故?正是由于领导不懂恩养文化故,不晓矜孤怜贫故,是真正之不文明。

  (二)王道与多极世界

  (1) 佛说治国五善法之二:英勇具足

  云何英勇具足?

  为国王者,应知「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之重要,对于文臣武将一视同仁,知人善用,分配之官职要轻重有序,赏罚有章,方能使政令不坠,武略圆融。对于那些未降伏者,以仁义道理及威力摄受,所谓恩威并济,令其降伏;对于已降伏者,要保护他们,务使文、武两班尽忠报国,增强对外之邦交能力,不被外国人欺侮,乃至维护国际秩序,制衡国际霸权,如此名为「英勇具足」。

  当今之世,未来之发展,已日渐趣向「多极世界」,即是废除由某一国独大主宰的单极世界,令其它单极世界以外国土,得到应有之权益。推行「多极世界」之主旨,乃在于联合构建和谐国际社会,让人类可以不分族群,不分国藉而和平共处共荣。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国际舞台上,强大而霸道之美国一国独大,形成单极世界主宰之形势,引发「多极世界」渐渐兴起,尤其是地大物博、文化深厚、礼义之邦的中国,政治改革开放后默默耕耘,悄然冒起。然而,欲促进世界经济及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并为「多极世界」和乐共处作出努力,应先吸取先贤的教诫,如此将事半功倍,获无量益。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中)

  (2)亚圣说王道:戒杀能统一天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对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闲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上述文字,翻译成现代语体文之意思是说:

  孟子见了梁襄王后,走出来对人说:「望他不像人君,接近了他,又没甚么畏望,而他竟猝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平定呢?』我回答说:『要平定全在统一。』他又问:『那一个人能够统一呢?』我说:『不爱杀人者,才能统一他。』他又问:『有那种人去归附他?』我说:『天下之人,无一不归附他。王知道那稻苗吗?在七八月中,久旱不雨,那稻苗就要枯死了!那天,忽然涌起白云,下了一场大雨,那稻苗便又蓬勃地生起来。这种情形,无人能阻止他的。说到现在之人君,无一不爱杀人,倘有不爱杀人的人,天下百姓,便伸头引颈仰望他了!果能如此,百姓归附于他,就好比水流向下,浩大之水势,是没有人能阻…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