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P2

  ..续本文上一页挡的!』」

  「诸侯相争,各据一方」,若此现象继续维持,天下决无平定之日,一定要统一才可免除争伐。战国时代便因此而为秦国一统了,但因为秦王嗜杀成性,不能深得民心,所以虽然一统,却不能使天下平定。传至二世时,即为汉朝所灭。由此可知,统一天下,在于实行王道仁政,不能靠武力霸权取胜。

  因此,在帮助及促进发展其它中、小国的道理也是一样,能以仁义关爱,不以武力及侵占他利益为出发点,若不能带领「多极世界」,乃至成为其中的领袖,实在是不可能之事!

  (三)王道与社会正义

  (1)佛说治国五善法之三:善权方便

  云何善权方便?

  为王者,对于一切人和事俱应明察秋毫,多听意见,多作分析,不固执己见,不以言举人,不以某人说话有些少道理便重用,致使后悔;不因人废言,不因某人性格不好而不注重他所说,或以言语判断品性,或以品性判断言语,都非善权方便之法,惟有多听其言,多观其事。才能融和及摄受社会强党,摧伏一切冤敌。

  所谓「社会正义」,重要是执政者爱护百姓,有良好之管治班子,维护人性尊严,审慎理财,不苛捐重税,不横征暴敛,不做劳民伤财之事,自然能缩短贫富的差距,做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为「社会正义」。

  佛教之五戒十善,素为历代帝王管治之宝鉴。宋文帝问何侍中:「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也。」侍中对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传此风训已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也。」是故,教化万民行善,明白因果,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行善降之百祥,为恶则降之百殃」等因果关系,如此对人民立身辅化、匡国保家均有莫大之帮助。

  释尊过往在世间修行时,曾为慈力王,修行慈悲仁义,宽恕和平,对所有众生布施快乐,悲心常矜恤贫窭,又常以十善诱掖臣庶,令正气盛而邪气衰。因为慈力王教国人修行十善,那些专以食人精气及血肉之疫鬼夜叉,不得其便,苦恼非常,来到王前诉苦。慈力王听后,即刺自己身血,令他们饱满。然后开示说:「汝等今知行恶堕鬼道之苦,宜忏悔前衍,洗心革面。我今以身血救汝之命,以甘露味除汝三毒,唯愿同修十善,则为报恩。愿未来世我成佛时,最初说法,先度汝等。」此五夜叉即后来之五比丘,佛初成道时,最先为他们说法,令得解脱,成阿罗汉道。由此而知,倘若人人行十善,正气凛然,则邪不能入,不受疫疠蝗虫等灾害侵凌,是为真正的「社会正义」。

  (四)王道与全球经济

  (1)佛说治国五善法之四-正受境界

  云何正受境界?

  为王者,对财富要善于筹量,控制收支,不奢不吝,平等受用,更要于适当时给与所需,关注官员之生活,对于他们生病、婚嫁、产子、殡丧等事,给予适当之休假及福利津贴。生病时不要胡乱进食,听医师咐嘱,避不宜食之食,若食不消化,或食而痢疾,皆不应食。应与众共食时,不应独贪。所有上好精味之食,应与众同享,如此名为「正受境界」,此境界能善巧摄养自身。因为纵有雄才伟略,没有强健体魄,亦是一事难成,所以健康是宝贵的财富。

  依佛教观点看,财富由布施中来,不可强求,该有的一定会得到,不该有的强求不得,修行人只管诵经闻法求智慧,不行布施,是修慧不修福,即使修得阿罗汉果位,亦难得供养,故有「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珞」之说,是故佛家对财富并不执着。佛住世时,连国家王位都舍弃,每天依赖信众施舍供养过活,但活得非常快乐,亦曾经历三月没饭吃,只食马麦,亦不以此为苦,因世尊深明世间一切事皆各有因缘。世尊多生前,行菩萨道,多次不惜生命,以头目脑髓、国城妻子布施给众生,以此回向得成佛道,是故佛称两足尊,即福足慧足。故知,「财富从福慧中来」;为佛弟子者,应福慧双修,方为正确之道。

  (2)范蠡不贪财而聚财

  据《东周列国志》载,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范蠡以美人计帮越王复国,便功成身退,与爱人西施及儿子改名换姓,退居齐国,与儿子合力开垦耕作营商,自称鸱夷子皮,数年间积财数十万。齐王知他有才能,便迎请他到国都临淄,拜为相国。一生淡泊名利的范蠡,当了三年宰相之后,忽然叹息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范蠡觉得自己以白衣之身,却官拜宰相;白手兴家,却能聚千金,实在太幸福了,但有福不能尽享,否则福尽祸来,于是交回相印,把家财送给乡亲及好友,再次弃官从商于陶,人称他为「陶朱公」。陶地即今之山东定陶之西北,地理环境四通八达,是商贾必争之地。足智多谋,不重财而又能聚财的范蠡,没几年又以儒商致富,后人称他为「福德财神」。范蠡仗义疏财,前生今世积聚不少福德,故财富老是跟着他不走,证明佛说不虚。范蠡不贪财而能仗义,实足为后人效法之榜样。

  (3)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段引文,叙述了亚圣孟子,往见梁惠王,彼此就「利」与「义」问题所作之对答──梁惠王问孟子:「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打算拿些甚么来利益吾国呢?」孟子答说:「王啊!何必定要说利,只要有仁义便好了,假使为王的说『拿甚么来利吾国?』那么,为大夫的说『拿甚么来利吾家?』做庶人的说『拿甚么来利吾身?』这样,全国上下人,都在争权夺利,这国家便危在旦夕了。在万乘之国里,弒杀君主的,必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家,杀掉他君主的,必定是百乘之家。你试想想,在万乘兵车的国里,已经取得了千乘,在千乘兵车的国里,已经取得了百乘,已经是不少了,若仍把义放在后头,先论着利,那么不互相争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仁心的人会丢掉他的父母,从没有讲义理的人不顾他的国君啊!」梁惠王惟有无奈地说:「只要仁义便好了,为甚么必定要说利呢?」

  战国时期,一般君主官吏都以权谋利居多,梁惠王便是一实例。孟子目睹各国之间你争我夺,全在重利,所以初见梁惠王时,开口便驳倒「利」字,并提出「仁义」二字。「仁」与「义」均是发自内心,仁是义之标准,义是行仁之方法。孟子攻击的是自私自利的利,至于乐利,孟子是十分推崇。

  由此可见,仁义之政方为治国之本。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下)

  (4)管鲍分金.重义轻财

  据《管晏列传》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富而管仲贫,而鲍叔牙却因爱管仲贤能,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在金钱方面管仲常多取,鲍叔牙知而不介怀。故管仲常对人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由此可知,真诚交友,不应以金钱为先。

  纵观以上圣言,都是轻财重道,薄利厚义,故王道与全球经济之关系,首要是以仁爱心布施穷困之人,不分种族国界,愿天下所有人都能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与此同时,亦要约束富人,切莫因有钱而任务挥霍,浪费资源,要知道今天的物质享受代价沉重,从最近日本发生地震而产生的核能恐慌,便是一种示警,因此,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要平衡利害,对科技与经济之过速增长进行深层次的检讨与反思,劝人少欲知足,多依赖天赋自然,既可修心养性,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亦可减少浪费,如此才是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真正为发展经济效益作出贡献。

  (五)王道与生态环境

  (1)佛说治国五善法之五-勤修善法

  云何勤修善法?

  佛说勤修善法是王道必须具备的。善法者,即「净信、净戒、净闻、净舍、净慧」等五事。所谓「净信」,即是深信因果,相信今世以外尚有下世,行善得人天果报,得大福德及大势力;行恶得恶果,殁堕三恶道,即使再得为人贫穷下贱,诸根不具,是为王「净信」。「净戒」,是指受持在家戒,即每年于三长斋月及每月六斋日持素,远离杀生及偷盗、邪淫、妄言、饮酒等放逸事,如是名为王「净戒」。「净闻」,是听经闻法,乐听般若法门,专意勤心,修德进业,得究竟通达,以今生修因,求当来得佛果,如是名为王「净闻」。「净舍」,是心要远离悭贪,常行惠施,因布施能得福,施时要怨亲平等,心不分别,如是名王「净舍」。「净慧」,是正知正见,并非世间之世智辩聪。所谓王者净慧,是指如实了知百官及百姓有罪无罪,修与不修,孰胜孰劣等。得净慧之王,须亲近见闻广博,戒行具足之出家人,远离各种不正之邪教,善知三种果报,一是果报圆满,二是士用圆满,三是功德圆满。所谓「果报圆满」,即是善用公帑,应用不亏。「士用圆满」是指王者要善权方便,勇敢果断,知所进退。所谓「功德圆满」是任持正法,即常与王子大臣等共修布施,行好善事,持斋受戒,恭敬出家人,常为国家祈求息灾延福,增益百姓之事,是为「功德圆满」,是为「王道圆满」。

  (2)灾难由人变

  近年,由于大自然经常发出抗议,环保问题开始备受关注。深刻讨论了人与社会的《展望21世纪》作者之一的伟大历史家汤恩比博士,于1972年写此书时说:「今天人类社会已到了最危急之时代,而且是咎由自取。」

  不少学者亦开始怀疑:「人类到底能否生存到距离现今只有一百年之21世纪末?」此骇人听闻之言论,绝非天方夜谭,亦非危言耸听,而是现代科学家之预测,他们一致认为,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象变异,产生干旱、豪雨,南北两极之冰山将会迅速融化,海水将上升70米,沿海低洼地区如印度各尔各达、孟加拉国国、菲律宾马尼拉、泰国曼谷、美国佛罗里达、刘易斯安纳洲等地,都将会被吞没,太平洋岛国如吐瓦鲁更可能因此而消失。

  (3)全球暖化成因

  科学家认为地球暖化导至冰山融化皆由于温室效应所致,其原因在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各种气体过量排放,此气体使太阳之热能无法释放至太空外,而转回入海洋,温暖之海水除加速两极地冰层融化外,更令潜藏在海底之有毒气体甲烷释放,人类吸入此毒气会中毒甚至窒息,当空气中天然气含量在4.9%至16%时,遇火更会爆炸,造成无端之灾害。全球暖化之弊端除令冻土层融化、冰河日渐消融、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外,更造成水源短缺、粮食匮乏等连锁反应,直接影响民生。

  学者们更认为温室效应之元凶乃因二氧化碳过量排放,此皆由于燃烧石化能源之工厂、发电厂、汽车及各种交通工具被过量使用,及过量之畜牧所造成。是故当务之急,工业国家应尽快遏止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及推广素食,以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4)畜牧破坏环保

  素食除实行宗教之戒杀外,对保护地球亦产生极大的作用。

  据数据搜集报告,在生产肉类之每个过程中,都会排放三种主要之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资料亦显示,畜牲排出之二氧化碳惊人,用在畜牧之用水,包括饲料、生产灌溉、牲畜饮用及清洗、屠宰清洗等,却消耗了全球淡水之一半。据闻养一头牛所需之用水量可供一艘驱逐舰浮起,而其它由畜牧而造成之环境染污更是多不胜数。其次,全球酸雨氨之造成,几乎三分之二亦是来自牲畜。酸雨能毒化饮用水和农作物,使湖泊森林土壤酸化、衰退。

  投机商人为了饲养牲畜供人类食用,亚马逊原有70%之森林变成牧场,地球上不少国家亦不断以坎伐树木图利,令山泥倾泻等灾难不断发生。

  人类无止境之贪欲,已令今天之地球发出咆哮,而形成各种灾难。人类自身应有所警觉。

  (乙)从佛教角度看灾难

  从佛教角度看,这些所谓自然灾害,非是自然而生,乃受人心感应所变现,人心善则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则一切物质都在变坏。换言之,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人心趋向自私自利,贪欲越演越剧,不法商人为满足众生贪欲,用尽心机,更不惜以破坏自然生态图利,致造成灾难之降临,当社会充斥着杀、盗、淫、妄种种罪恶时,灾难自然是有增无减。此道理佛在诸经论中常有提及,但不易被人相信,因世人只信科学,认为此说无科学根据。然,虽不信者多,却事实历然。因此,要挽救这个地球,唯有转化人心、净化贪欲,才是正确的理念。

  依《华严经》所说,万事万物之来源,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故物质亦是从心所变现。心是不生不灭之本体,非是精神,亦非物质。由心所变现之所有物质,细如微尘、沙粒,皆有知觉见闻,皆有色、声、香、味。故此,我们如何对待人和事物,便会得到同等之回报。

  古时帝制时代,不少君主面对灾难发生时,会依佛教诫设坛斋戒,或设千僧斋,或作法会祈福消灾,或是按《药师经》指示而作。国王会在佛前自我检讨是否施政不妥,然后忏悔所作,于一切众生起慈愍心,并大赦天下,令受枉含冤无辜入狱者获得释放,活该受罪之罪犯重新做人,更发愿施行德政,爱护子民,并供养药师佛。如是善念一起,与佛感应,国土便得安隐,风雨顺时,禾稼成就,国土丰盛,众生无病,一切人民悉皆欢喜,所有夜叉、罗剎等诸恶鬼神无机可乘,不能扰乱众生,天下自然太平,人民自然安乐。

  结语

  倘若我们每个人能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慢、疑,灭除内心五毒,则地球之生态环境定必迅即恢复正常,南北两极冰山亦不会消融,灾难自然平息。如果人类能以平等心、谦恭心、和气心、仁爱心、礼让心对待别人,外在世界受吾人善良心地影响,则天清地宁,干戈寑息,自然消灾降瑞,祸去福临。

  (全文完)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