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統王道文化與當今社會應用價值之探討▪P2

  ..續本文上一頁擋的!』」

  「諸侯相爭,各據一方」,若此現象繼續維持,天下決無平定之日,一定要統一才可免除爭伐。戰國時代便因此而爲秦國一統了,但因爲秦王嗜殺成性,不能深得民心,所以雖然一統,卻不能使天下平定。傳至二世時,即爲漢朝所滅。由此可知,統一天下,在于實行王道仁政,不能靠武力霸權取勝。

  因此,在幫助及促進發展其它中、小國的道理也是一樣,能以仁義關愛,不以武力及侵占他利益爲出發點,若不能帶領「多極世界」,乃至成爲其中的領袖,實在是不可能之事!

  (叁)王道與社會正義

  (1)佛說治國五善法之叁:善權方便

  雲何善權方便?

  爲王者,對于一切人和事俱應明察秋毫,多聽意見,多作分析,不固執己見,不以言舉人,不以某人說話有些少道理便重用,致使後悔;不因人廢言,不因某人性格不好而不注重他所說,或以言語判斷品性,或以品性判斷言語,都非善權方便之法,惟有多聽其言,多觀其事。才能融和及攝受社會強黨,摧伏一切冤敵。

  所謂「社會正義」,重要是執政者愛護百姓,有良好之管治班子,維護人性尊嚴,審慎理財,不苛捐重稅,不橫征暴斂,不做勞民傷財之事,自然能縮短貧富的差距,做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爲「社會正義」。

  佛教之五戒十善,素爲曆代帝王管治之寶鑒。宋文帝問何侍中:「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爲指南。如其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也。」侍中對曰:「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厚。傳此風訓已遍宇內,編戶千萬,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陛下所謂坐致太平也。」是故,教化萬民行善,明白因果,相信「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行善降之百祥,爲惡則降之百殃」等因果關系,如此對人民立身輔化、匡國保家均有莫大之幫助。

  釋尊過往在世間修行時,曾爲慈力王,修行慈悲仁義,寬恕和平,對所有衆生布施快樂,悲心常矜恤貧窭,又常以十善誘掖臣庶,令正氣盛而邪氣衰。因爲慈力王教國人修行十善,那些專以食人精氣及血肉之疫鬼夜叉,不得其便,苦惱非常,來到王前訴苦。慈力王聽後,即刺自己身血,令他們飽滿。然後開示說:「汝等今知行惡墮鬼道之苦,宜忏悔前衍,洗心革面。我今以身血救汝之命,以甘露味除汝叁毒,唯願同修十善,則爲報恩。願未來世我成佛時,最初說法,先度汝等。」此五夜叉即後來之五比丘,佛初成道時,最先爲他們說法,令得解脫,成阿羅漢道。由此而知,倘若人人行十善,正氣凜然,則邪不能入,不受疫疠蝗蟲等災害侵淩,是爲真正的「社會正義」。

  (四)王道與全球經濟

  (1)佛說治國五善法之四-正受境界

  雲何正受境界?

  爲王者,對財富要善于籌量,控製收支,不奢不吝,平等受用,更要于適當時給與所需,關注官員之生活,對于他們生病、婚嫁、産子、殡喪等事,給予適當之休假及福利津貼。生病時不要胡亂進食,聽醫師咐囑,避不宜食之食,若食不消化,或食而痢疾,皆不應食。應與衆共食時,不應獨貪。所有上好精味之食,應與衆同享,如此名爲「正受境界」,此境界能善巧攝養自身。因爲縱有雄才偉略,沒有強健體魄,亦是一事難成,所以健康是寶貴的財富。

  依佛教觀點看,財富由布施中來,不可強求,該有的一定會得到,不該有的強求不得,修行人只管誦經聞法求智慧,不行布施,是修慧不修福,即使修得阿羅漢果位,亦難得供養,故有「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纓珞」之說,是故佛家對財富並不執著。佛住世時,連國家王位都舍棄,每天依賴信衆施舍供養過活,但活得非常快樂,亦曾經曆叁月沒飯吃,只食馬麥,亦不以此爲苦,因世尊深明世間一切事皆各有因緣。世尊多生前,行菩薩道,多次不惜生命,以頭目腦髓、國城妻子布施給衆生,以此回向得成佛道,是故佛稱兩足尊,即福足慧足。故知,「財富從福慧中來」;爲佛弟子者,應福慧雙修,方爲正確之道。

  (2)範蠡不貪財而聚財

  據《東周列國志》載,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範蠡以美人計幫越王複國,便功成身退,與愛人西施及兒子改名換姓,退居齊國,與兒子合力開墾耕作營商,自稱鸱夷子皮,數年間積財數十萬。齊王知他有才能,便迎請他到國都臨淄,拜爲相國。一生淡泊名利的範蠡,當了叁年宰相之後,忽然歎息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範蠡覺得自己以白衣之身,卻官拜宰相;白手興家,卻能聚千金,實在太幸福了,但有福不能盡享,否則福盡禍來,于是交回相印,把家財送給鄉親及好友,再次棄官從商于陶,人稱他爲「陶朱公」。陶地即今之山東定陶之西北,地理環境四通八達,是商賈必爭之地。足智多謀,不重財而又能聚財的範蠡,沒幾年又以儒商致富,後人稱他爲「福德財神」。範蠡仗義疏財,前生今世積聚不少福德,故財富老是跟著他不走,證明佛說不虛。範蠡不貪財而能仗義,實足爲後人效法之榜樣。

  (3)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餍。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段引文,敘述了亞聖孟子,往見梁惠王,彼此就「利」與「義」問題所作之對答──梁惠王問孟子:「老先生,你不遠千裏而來,打算拿些甚麼來利益吾國呢?」孟子答說:「王啊!何必定要說利,只要有仁義便好了,假使爲王的說『拿甚麼來利吾國?』那麼,爲大夫的說『拿甚麼來利吾家?』做庶人的說『拿甚麼來利吾身?』這樣,全國上下人,都在爭權奪利,這國家便危在旦夕了。在萬乘之國裏,弒殺君主的,必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家,殺掉他君主的,必定是百乘之家。你試想想,在萬乘兵車的國裏,已經取得了千乘,在千乘兵車的國裏,已經取得了百乘,已經是不少了,若仍把義放在後頭,先論著利,那麼不互相爭奪,是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仁心的人會丟掉他的父母,從沒有講義理的人不顧他的國君啊!」梁惠王惟有無奈地說:「只要仁義便好了,爲甚麼必定要說利呢?」

  戰國時期,一般君主官吏都以權謀利居多,梁惠王便是一實例。孟子目睹各國之間你爭我奪,全在重利,所以初見梁惠王時,開口便駁倒「利」字,並提出「仁義」二字。「仁」與「義」均是發自內心,仁是義之標准,義是行仁之方法。孟子攻擊的是自私自利的利,至于樂利,孟子是十分推崇。

  由此可見,仁義之政方爲治國之本。

  傳統王道文化與當今社會應用價值之探討(下)

  (4)管鮑分金.重義輕財

  據《管晏列傳》載,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鮑富而管仲貧,而鮑叔牙卻因愛管仲賢能,與管仲合夥做生意,在金錢方面管仲常多取,鮑叔牙知而不介懷。故管仲常對人說:「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由此可知,真誠交友,不應以金錢爲先。

  縱觀以上聖言,都是輕財重道,薄利厚義,故王道與全球經濟之關系,首要是以仁愛心布施窮困之人,不分種族國界,願天下所有人都能過著幸福愉快的生活。與此同時,亦要約束富人,切莫因有錢而任務揮霍,浪費資源,要知道今天的物質享受代價沈重,從最近日本發生地震而産生的核能恐慌,便是一種示警,因此,人類文明在不斷發展的同時,要平衡利害,對科技與經濟之過速增長進行深層次的檢討與反思,勸人少欲知足,多依賴天賦自然,既可修心養性,既可保護生態環境,亦可減少浪費,如此才是真正爲人民謀福利,真正爲發展經濟效益作出貢獻。

  (五)王道與生態環境

  (1)佛說治國五善法之五-勤修善法

  雲何勤修善法?

  佛說勤修善法是王道必須具備的。善法者,即「淨信、淨戒、淨聞、淨舍、淨慧」等五事。所謂「淨信」,即是深信因果,相信今世以外尚有下世,行善得人天果報,得大福德及大勢力;行惡得惡果,殁墮叁惡道,即使再得爲人貧窮下賤,諸根不具,是爲王「淨信」。「淨戒」,是指受持在家戒,即每年于叁長齋月及每月六齋日持素,遠離殺生及偷盜、邪淫、妄言、飲酒等放逸事,如是名爲王「淨戒」。「淨聞」,是聽經聞法,樂聽般若法門,專意勤心,修德進業,得究竟通達,以今生修因,求當來得佛果,如是名爲王「淨聞」。「淨舍」,是心要遠離悭貪,常行惠施,因布施能得福,施時要怨親平等,心不分別,如是名王「淨舍」。「淨慧」,是正知正見,並非世間之世智辯聰。所謂王者淨慧,是指如實了知百官及百姓有罪無罪,修與不修,孰勝孰劣等。得淨慧之王,須親近見聞廣博,戒行具足之出家人,遠離各種不正之邪教,善知叁種果報,一是果報圓滿,二是士用圓滿,叁是功德圓滿。所謂「果報圓滿」,即是善用公帑,應用不虧。「士用圓滿」是指王者要善權方便,勇敢果斷,知所進退。所謂「功德圓滿」是任持正法,即常與王子大臣等共修布施,行好善事,持齋受戒,恭敬出家人,常爲國家祈求息災延福,增益百姓之事,是爲「功德圓滿」,是爲「王道圓滿」。

  (2)災難由人變

  近年,由于大自然經常發出抗議,環保問題開始備受關注。深刻討論了人與社會的《展望21世紀》作者之一的偉大曆史家湯恩比博士,于1972年寫此書時說:「今天人類社會已到了最危急之時代,而且是咎由自取。」

  不少學者亦開始懷疑:「人類到底能否生存到距離現今只有一百年之21世紀末?」此駭人聽聞之言論,絕非天方夜譚,亦非危言聳聽,而是現代科學家之預測,他們一致認爲,受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象變異,産生幹旱、豪雨,南北兩極之冰山將會迅速融化,海水將上升70米,沿海低窪地區如印度各爾各達、孟加拉國國、菲律賓馬尼拉、泰國曼谷、美國佛羅裏達、劉易斯安納洲等地,都將會被吞沒,太平洋島國如吐瓦魯更可能因此而消失。

  (3)全球暖化成因

  科學家認爲地球暖化導至冰山融化皆由于溫室效應所致,其原因在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各種氣體過量排放,此氣體使太陽之熱能無法釋放至太空外,而轉回入海洋,溫暖之海水除加速兩極地冰層融化外,更令潛藏在海底之有毒氣體甲烷釋放,人類吸入此毒氣會中毒甚至窒息,當空氣中天然氣含量在4.9%至16%時,遇火更會爆炸,造成無端之災害。全球暖化之弊端除令凍土層融化、冰河日漸消融、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多外,更造成水源短缺、糧食匮乏等連鎖反應,直接影響民生。

  學者們更認爲溫室效應之元凶乃因二氧化碳過量排放,此皆由于燃燒石化能源之工廠、發電廠、汽車及各種交通工具被過量使用,及過量之畜牧所造成。是故當務之急,工業國家應盡快遏止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及推廣素食,以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

  (4)畜牧破壞環保

  素食除實行宗教之戒殺外,對保護地球亦産生極大的作用。

  據數據搜集報告,在生産肉類之每個過程中,都會排放叁種主要之溫室氣體,即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資料亦顯示,畜牲排出之二氧化碳驚人,用在畜牧之用水,包括飼料、生産灌溉、牲畜飲用及清洗、屠宰清洗等,卻消耗了全球淡水之一半。據聞養一頭牛所需之用水量可供一艘驅逐艦浮起,而其它由畜牧而造成之環境染汙更是多不勝數。其次,全球酸雨氨之造成,幾乎叁分之二亦是來自牲畜。酸雨能毒化飲用水和農作物,使湖泊森林土壤酸化、衰退。

  投機商人爲了飼養牲畜供人類食用,亞馬遜原有70%之森林變成牧場,地球上不少國家亦不斷以坎伐樹木圖利,令山泥傾瀉等災難不斷發生。

  人類無止境之貪欲,已令今天之地球發出咆哮,而形成各種災難。人類自身應有所警覺。

  (乙)從佛教角度看災難

  從佛教角度看,這些所謂自然災害,非是自然而生,乃受人心感應所變現,人心善則風調雨順,人心不善,則一切物質都在變壞。換言之,現代社會道德淪喪,人心趨向自私自利,貪欲越演越劇,不法商人爲滿足衆生貪欲,用盡心機,更不惜以破壞自然生態圖利,致造成災難之降臨,當社會充斥著殺、盜、淫、妄種種罪惡時,災難自然是有增無減。此道理佛在諸經論中常有提及,但不易被人相信,因世人只信科學,認爲此說無科學根據。然,雖不信者多,卻事實曆然。因此,要挽救這個地球,唯有轉化人心、淨化貪欲,才是正確的理念。

  依《華嚴經》所說,萬事萬物之來源,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故物質亦是從心所變現。心是不生不滅之本體,非是精神,亦非物質。由心所變現之所有物質,細如微塵、沙粒,皆有知覺見聞,皆有色、聲、香、味。故此,我們如何對待人和事物,便會得到同等之回報。

  古時帝製時代,不少君主面對災難發生時,會依佛教誡設壇齋戒,或設千僧齋,或作法會祈福消災,或是按《藥師經》指示而作。國王會在佛前自我檢討是否施政不妥,然後忏悔所作,于一切衆生起慈愍心,並大赦天下,令受枉含冤無辜入獄者獲得釋放,活該受罪之罪犯重新做人,更發願施行德政,愛護子民,並供養藥師佛。如是善念一起,與佛感應,國土便得安隱,風雨順時,禾稼成就,國土豐盛,衆生無病,一切人民悉皆歡喜,所有夜叉、羅剎等諸惡鬼神無機可乘,不能擾亂衆生,天下自然太平,人民自然安樂。

  結語

  倘若我們每個人能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慢、疑,滅除內心五毒,則地球之生態環境定必迅即恢複正常,南北兩極冰山亦不會消融,災難自然平息。如果人類能以平等心、謙恭心、和氣心、仁愛心、禮讓心對待別人,外在世界受吾人善良心地影響,則天清地甯,幹戈寑息,自然消災降瑞,禍去福臨。

  (全文完)

  

  

《傳統王道文化與當今社會應用價值之探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