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呢?
我好喜歡一個例子:我們吃的蘋果,這顆蘋果樹是從哪裏來的呢?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不會的。首先一定要有蘋果種子,沒有種子就沒有蘋果;這個種子就是「因」,但單是一顆種子它不會自己變成樹,必須將種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適當的水分、陽光、肥料等等一連串的配合,種子才會發芽成長變成一棵樹,生長出蘋果來;而蘋果種子肯定會變成蘋果,不會變成橙子或變成梨子,一定是蘋果;蘋果好不好吃、肥不肥大,除了種子以外,還要要看其他條件。如果在溫室裏面,調節好溫度、濕度,它發芽就很快,蘋果又大又好吃。如果泥土很貧瘠,沒有水分肥料,也會長樹,但是蘋果就沒有那麼肥壯;蘋果都是蘋果,但可能沒有那麼好吃。這個是很重要的啓示,如果沒有因是沒有果的,光是一個因亦可能不會有結果,必須在很多環境條件之下,才能産生結果。但在這些環境條件中,有個名詞叫「緣」;也就是說,必須是「因」加「緣」才會有結果出來,而這個結果是:蘋果種子的因,所得到的一定是蘋果種子的果;而這個蘋果好不好吃或肥不肥壯必須依賴種種的緣。這緣配合得好的時候,蘋果就會更加好吃;若配合得不好的時候,雖然同是蘋果,但是卻有好吃、不好吃的分別;換句話說,種子爲因蘋果爲果,蘋果最終好不好吃主要是看緣。所以人可以改變蘋果的質素,悉心調理它,在非常好的因緣的培植下,長出來的,就是好的蘋果。若不懂得培養它,蘋果就沒有那麼好號,從這裏可以引申出,如果我們種了善因,肯定會得到善果,但是種了惡因,卻不一定會有惡果;不過,種了善因,這個善果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呢?
我必須反複說明,只有善因是不會産生善果的,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環境條件,才會産生出來,就好像這個蘋果種子若單單放在桌面上,即使放上百年都不會變成一棵樹,所以佛教相信我們種善因或者惡因,就好像一顆種子存在于自己的第八識裏;好像儲存在一個倉庫裏一樣,但是種子是否會發芽成長,就要看當時的環境條件,如果環境好就會好,環境不好就會壞。所以種了善因或者惡因,什麼時候産生結果呢?要看環境條件到了沒,到了就會産生結果。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的因,必須配合其他的緣才能産生果,而最重要的是,以前我種了惡因,已經種了改變不了,因已經存在了,産生惡果是必然的事實,但是這惡果惡到什麼程度,是有商量的,只要我改往修來,積極廣結善緣,當已往的惡因遇見了善緣,未來的惡果是可以減弱的。但相反地,如果你還繼續增加惡緣、配合惡緣,惡果就會更加惡。由此可見,惡果的程度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不停做好事、做善事,就會將惡的程度減弱。
同一原理,如果種了善因,再遇到更加善的緣,你的善果就會更加好;而善因即使遇見不好的緣,所得的仍然是善果,但只是普普通通的善果。佛教的積極性在于,你已往所做的一些壞事情改變不了,因所種的是惡因,但是只要通過不停做善事、結善緣,就保證你可以種好因得到更加好的果,而壞的因結果都不會太壞,最重要是看你的思想與行爲,從這點上來說是很積極的。
我們要相信叁世輪回,比如我現在每天做的事,種下了因,何時才會結果呢?這就要看因緣成熟了沒有,如果還未成熟,報應就暫時不會出現,但如果已成熟了就會有苦、樂的結果。要知道,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都帶著前世種下的因;前生種的善因、惡因,有些可能已結果了,已消失了;可是,有些緣還沒有成熟,所以還沒結果的,仍然存在,不會消失;所以一個人投胎到這世,出世時已經承受了前生還沒有結果的因,只是因緣未到,所以沒有出現,如果緣分到了,就會承受很多災難與惡果。
相對來說,如果我以前曾經種了很多善因,就會帶來今生,當遇到適當條件,即因緣成熟時,就可以享受善果和福報。現在做的事,不論好壞,這世的因緣還未成熟,所以不會結果。因此,有些人你看他這生做了壞事、種了壞因,但是可能緣沒到,所以還沒有結果,看不到。但他前世可能種了善因,帶來了今生,現在遇到適合的緣,所以就有好的果。
所以看一世的好壞,不是單一的,前世累積的善、惡因,在適當的時候,遇到緣就會結果,但肯定的是,如果你一之中不停地做壞事,雖然這世享福,但下世或再下一世就會受苦。是非常公平的。如果真的相信有輪回投胎的話,如果你現在做壞人,將來你投胎的時候,可能就會墜落叁惡道,受苦無窮,雖然現在看不到,但果報一定會有。所以最好的保證就是,我們經常種善因、結善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任何時候,過往、現在,不停種善因、結善緣,就是最好的保證;保證將來投胎不會墜落叁惡道。今生多做善事,即使這世享不到福,下世肯定會享福。現在之所以不能享福,可能是自己以前太壞了。如果這生做了很多壞事,但還沒有出現惡果,可能是因爲你前生做的善事太多,福報延續到今生,所以非常的公平。因爲有叁世輪回,人生就像一條線,有起有伏,好壞參半,你做多少好事就會得到多少好果,做多少壞事就有多少懷報,是非常公平的。所以,我們佛教徒要相信叁世輪回,要相信因緣、因果,這樣的話,就會鼓勵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內心清淨以後,就會更加幫我們去到西方極樂淨土。
「向死去的魚或者其它生命念阿彌陀佛是否可行?」首先是看我們人類自己的慈悲心,相對于六度衆生,我們碰到的大部份都是人。有些牲畜,好像貓狗,對一些人來說,和人沒有分別,好疼愛,如果將這種感受推廣到其它的生命:好像法師在吃飯的時候,有些供養品是供養其它的衆生的。所以我們的慈悲心,應該推廣到六道衆生。怎樣才能推廣到六道衆生呢?當然,要行慈悲必須包括數項: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其中的法施是非常重要的,法施的重要在于,比如我們對一些生命灌輸一些佛教思想,對牠念阿彌陀佛,甚至教牠們將來如何才能做人,雖然牲畜聽不懂你說什麼,但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慈悲是無盡的,去到六道衆生,都能感染到這種慈悲。任何生命,雖然很低級,都會有小小反應,如果沒有反應,它就不會是生命;生命是有最基本、最微小的思維的,也就是有一點點的腦震蕩,雖然很微小但都有一點,假如「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很大的慈悲,可能就會影響到其它六道衆生,我們不知道,但我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有無限能量與慈悲可以影響衆生的。所以我們憑著慈悲心,回向給六道衆生,我相信是有幫助的,但是幫助多大,我還不知道,但我相信以自己的慈悲心,回向一切衆生,是對我們自己很好的修爲,可增加自己的修養。我有慈悲心,不單是對人,而是對一切衆生都有慈悲心。通過阿彌陀佛發出來的慈悲,就可以幫助六道衆生減輕或消除業障,等他們再投胎輪回的時候,就可以去到比較好的境界,我想這始終是一件好事。
主持人:現在有請寬運大和尚爲我們做一個總結的發言。
寬運大和尚:
其實不用總結,只要有點掌聲就已經是很好的總結了!(掌聲)
再有一點補充說明,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念佛是因,極樂世界就是果,所以大家在修行的路上,還要多儲資糧、在佛教裏頭提倡戒殺、放生、茹素,通常說,下緣人就是戒殺,中緣就是茹素,上緣就是放生。剛剛我們潘教授說了,有叁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這個放生就是叁種的布施都具備,所以大家還要多做功德、多布施。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永遠不要忘記念「南無阿彌陀佛」呀!(掌聲)。
我覺得香港是一塊福地,香港人非常的有善根,那裏有災難,那裏有需要,香港人都會挺身而出,所以我們大家都很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樣就是累積我們的德本,因爲佛教講的是「同生極樂國」;我們中國人爲什麼對觀音菩薩特別信仰,就是因爲觀音菩薩是一個慈悲的代表;「慈悲」就是有大悲心,大悲的信心就是菩薩道,只有踐行菩薩道,我們將來的品位才會高,所以今天很難得請來我們的衍空大法師,他是非常的忙碌的,他非常的准時,來的時候不多一分,不少一秒(掌聲)。
我覺得西方寺將來還要多辦一些這樣的講座,我們在葵湧正在籌建一個「觀音講堂」,能容納一千人聽經,以前是一個戲院,我們把它買下來裝修,我希望將來那裏是一個屬于香港佛教徒的講堂,誰都可以去講,誰都可以去聽,沒有宗教的限製,沒有講者身份的限製,只要講得好,只要講的是佛教的內容,只要是導人向善的,就能利益更多人。
所以希望大家和我們一起同心協力,把講堂籌建起來;正如老和尚在前面開示時說,現在世界各地真是多災多難,不是泥石流,就是旱災;不是地震,就是水災,還有很多戰爭不斷,所以說,如何改變呢?就是淨化我們的社會世道人心;從那裏做起?就是從我做起,從每個人的心中做起,只有我們的心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多念佛,希望將來更美好,我們同生極樂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主持人:
非常感謝寬運大和尚的總結發言。讓我們再次以掌聲多謝衍空法師和潘宗光教授,今天爲我們做的講解。淨土法門號稱「叁根普被,利頓全收」,是導百川歸于大海,攝萬行而化于一念的特別法門,今日幾位講者的精辟論述,相信對于帶動各位佛弟子的修持有一定的幫助。祝大家勇猛精進,同修淨業,早生淨土佛國。如果有機會我們會再舉辦其它的佛學講座,謝謝大家!
(全文完)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西方寺淨土法門座談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