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一)
前言
廣東人常說:「一生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又有雲:「落地喊叁聲,好醜命生成」。這些話是正確的嗎?
不錯,對一般凡夫來說,是正確的。佛家說因果通叁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作是因,受是果,受就是「命」。
現代很多人不明因果,認爲人死後即灰飛湮滅,更不信有地獄及輪回苦報,于是胡作非爲,殺、盜、淫、妄恣起,造作種種惡業。殊不知因果循環,天理昭彰,報應不爽也。
因果不會因爲你不相信就沒有,請大家仔細想想,世間上只有成佛機會平等外,其它是沒有平等的,例如有人生下來就地位尊崇,財雄勢大,受人敬仰;但亦有人出生便貧窮下賤,甚而盲聾啞跛,受人欺淩。這是甚麼原因呢?這就是因果關系了。
釋迦牟尼佛是具有大智慧覺悟的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看清楚我們這個世間的事物的由來,于是舍棄尊貴的太子身份,放棄奢華的享受,過著叁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赤貧討飯的生活;帶著五位學生,創立佛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以言教身教拯救苦難衆生,出離苦海。
拯救的方法,不是要我們膜拜他就得救,而是見像生心,學佛言行,信願行證,逃出生死輪回,了脫生死。佛教是著重內求的,改變命運一定要靠自己;佛陀只是把宇宙萬物的一切真相說給我們知道,指引一條康莊大道給我們走,但走不走這光明大道你自己抉擇,佛也不能勉強,因爲無緣難度。佛教是真正的正而不邪,覺而不迷。如果認爲佛教是迷信,乃是絕對的錯誤。
佛法著重如是因,如是果,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過去種了惡因,當然要承受惡果報,但法不孤起,仗境而生,沒有惡緣的牽引,惡果可以永遠被埋藏。勤修十善,廣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忏悔業障,老實念佛,彼消此長,可以令善果起現行,把惡果伏住,能做到身、口、意清淨無染,更可轉凡成聖,轉識成智,這樣就能改變果報,亦即改變命運。
希望借著了凡先生改變定數的真實故事,啓發大家的智慧,將我們的人生推上真善美的境界。
袁了凡先生略傳
我國明朝的時候,有袁了凡先生,原名黃字坤儀,江南人士,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爲命。年青時入贅浙江省嘉善縣姓單的人家。因此,在嘉善縣得到公費,成爲縣裏的工讀生,喜歡讀書,古今典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不認真研究,尤其精通星象、法律、水利、理數、堪輿等等。曾考上舉人、進士,做過河北省寶坻縣的縣長、家境雖不富有,對做善事卻不遺余力,是一個十足的大善人、但年輕時被玄學孔先生推算一生無子,壽年五十叁終,沒有科第(以前的科第製度最高是進士),他命中只能中秀才)。官職只是四川一個縣的知縣。袁公因受命數的束縛,不能自主而束手無策,遂不思進取,澹然度日。後遇雲谷禅師的點化,改變一生的命運,由無子而得兩好子,由五十叁壽轉爲壽七十四歲,由無科第乃到考取進士,官位由縣長追贈到尚寶司少卿。了凡先生的一生證明只要止惡行善,自然有造命的改運的力量。
了凡四訓之一 立命之學
袁公未得功名時,母親要其放棄仕途,從事醫術,理由是學醫可養活自己及救濟別人,並可完成父親志願。爲順母意遂轉而從醫。一天,袁公在慈雲寺遇一道人,姓孔,雲南人,熟習《邵子皇極數正傳》。孔道人欲傳此術予袁公。袁公大喜,接歸其舍,袁夫人欲試其是否靈驗,要求講述往事,果然數十年前家事巨細,完全應驗。再預言袁公其後考試次第,叁處名數皆合于第二年赴考中。後再蔔終生禍福,某年當甚麼職,受多少俸祿,結果是曆曆不爽。因爲預知壽命只有五十叁歲,且無子,對人生受命數拘縛,感到很無奈,以後便不求上進,不說話,不起一念靜坐度日。君子樂得爲君子,小人冤枉爲小人。君子知命,小人卻拚命追求。這點足顯袁公老實之處。
一天,袁公往棲霞山拜訪雲谷禅師,二人對坐一室叁畫夜。禅師觀其定功,叁晝夜未起一念,驚爲異人,細問之下,始曉知是受困于命數,知道妄想無益,故心如止水,澄寂無念。禅師哈哈笑道:「估道你是聖賢豪傑,原來也是凡夫一個。平常人很難沒有胡思亂想,很難沒有意識心,既有就難免受陰陽氣數所束縛,既被束縛,又怎能說無數呢?但只有普通人才被束縛,卻束縛不了一個極善的人,因爲極善的人做了大善事,此大善事可以令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不住他,因爲極惡的人,就算命中注定享福,但因爲做了大惡事,大惡事的力量可以令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貧賤短命。你二十年來的命被孔先生算定,又不能夠將數轉動一分一毫,一個人被數拘定,就是凡夫了。」
袁公問:「然則數可逃乎?」
雲谷禅師答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作惡自然折福,修善自然得福。詩書所稱,的爲明訓。佛經有雲:『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說謊是釋迦的大戒,佛菩薩又豈會說謊騙人?」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之(二)
袁公再問:「孟子說過,求起來能夠得到,就必需是自己所做到的事,道德仁義能夠力行自求,功名富貴須要他人給予,如何可以求得到?」
禅師答曰:「孟子沒有說錯,是你錯解了。六祖慧能禅師曾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道德仁義,自然就能夠得他人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貴。若人不知反躬內省,從心而求。只好高骛遠,祈求身外的名利,則就算用盡心機,也是落空的。孔公算你命中功名如何?是否應有子嗣?你又認爲他說的對不對?」
袁公想了很久才說:「官場中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輕薄,又未能積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煩重,度量狹窄,縱情任性,輕言妄談,自尊自大,這些都是無福之相,怎麼當得了官。俗語說:『地穢多生物,水清常無魚。』我好潔成癖,形同孤寡之相,是無子之一因;脾氣暴躁,缺乏養育萬物之和氣,是無子二因;仁愛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潔身自愛,不能舍己爲人,同情別人,是無子的叁因;其它還有多說話耗氣,好酒捐精,好夜長坐不知養護元氣等,都是無子之因。」
禅師答曰:「照你這樣說,世間不應得到的事還多得很呢,豈只功名與兒子,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財富,抑或是應該餓死,是取決于各人心性所造成,上天只不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而已,並未加絲毫力量,就像人體輕重,是決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秤彼此的厚薄。傳宗接代的事亦一樣,憑各人積善的厚薄,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功德者,有十世子孫保之,那些無子孫者,必是毫無功德之人。孔先生推算你做不到大官,沒有兒子,這是你前世所作的業,這是可以改造的,只要你以後擴充德行,廣積陰德,多作善事,則所造的福,自然可以得到好的報應。」
得到禅師的開示,袁公深徹省悟,深信雲谷大師的話,將從前所作的過失,在佛前表白忏悔,作疏文表示要改過自新,祈求得功名,並發願做叁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養育之恩。禅師並出示功過格,教他將自己每天所作之善事及惡事記錄在上面,計算自己所作善惡之多寡,惡事並要清楚列明是大惡還是小惡,並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經過這次之後,袁公以後做事就很小心,就算一個人在暗室裏面,亦恐怕會得罪天地鬼神,時常警惕自己,遇有毀罵的人,都不與計較。
到了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定得第叁名,卻考取了第一名,孔先生的預言開始失靈了。到了秋期舉人考試,更出乎意料的考中。
行善以後,命運開始被扭轉了,但是做得很勉強,自感有時見善而行,但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爲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但酒後放逸,這種種都是以過折功,所以叁千件善事經曆十一年才能完成。
叁千善事願滿後,袁公因感命裏無子,再許叁千善事,以祈得子。果然第二年,叁千善事還沒有圓滿,就生了第一個兒子,取名「天啓」。漸漸,夫婦所行善事日多,惡事日少。此消彼長,每起心念,全是善念。才四年時間,叁千善事已經圓滿。
命裏沒有兒子,他求得了兒子。命裏沒有功名,于是再發願做一萬件善事,祈求得中進士願。袁公准備一空冊子,名曰《治心篇》,記錄每天所做善惡事,袁夫人因不識字,每行一事,就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日曆之上,善事紅色,惡事黑色。袁公夜則效宋朝禦史趙閱道,將日間所爲,在晚上焚香告天帝,不敢告者,則不敢爲。只叁年時間,果然中了進士。朝廷分派他去當寶坻縣的縣長。寶坻縣是在北京的東南方,在北京城附近,北京是當時的首都,現在屬于河北省。他命裏算的,是到四川一個縣做縣長,並沒有說在京城附近當職。命裏沒有的,他又得到了。
不是說孔先生推算不准,的確是了凡先生自己改變了命運──變量。
了凡先生任寶坻縣縣長後,因爲一念善心,實行每畝田由二分叁厘七毫減爲一分四厘六毫。所許的一萬善事,就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滿了。這件事是一神人夢中告訴他的。因爲行善,袁公不但求甚麼得甚麼,就連壽命都延長了。命裏講他只有五十叁歲命,五十叁歲已經過去,並沒有甚麼災難,不刻意求壽,壽命卻自動延長,他寫這篇文章時,已經是六十九歲了。這一切都是由行善換來的。
甚麼是善?心地清淨是第一善。由此可知,心地純善、純淨,非常重要。甚麼是清淨心呢?就是起心動念,不爲自己,爲利益大衆。如何使心地恢複清淨呢?那就是改過。
佛教改變命運法…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