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跟著,第九是「思惟一切法離取著戒」。「取著」就是「執著」。取有貪愛的意思,因爲有貪愛,所以才會執著。執著就會取,反之就不取。我們要知道,一切法都不過如幻,所謂佛如影,菩薩如幻,一切如響,轉瞬就消失;因爲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一切都是沒有自性的,一切都是無所得的,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我們要思惟一切法,要知道法的殊勝、法的效用、法的不可思議性,然後要放下它,不再貪愛它,如此便能慢慢地破除我執與法執,而且還得認真修學。

   也就是說,既修而又不要執著于修,修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到了巧還能不執著,才算是殊勝。那麼如何達到不執著呢?就要懂得觀因緣法。因緣具足就去修,不具足就放下。因緣隨著我們的心念力可以達成。

   但是,修此法要懂得應用,福報現前不必遠離。因爲我們要修的是無漏性福德與無漏的福德性,所以要想離一切法而不取執,就要懂得觀因緣法──我們思惟一切法的殊勝,然後積極的去修行。這是一個菩薩應該懂的。

  最後,就是第十「諸根律儀戒」。「諸根律儀」是講我們的身相威儀。這個戒就是世間法所說的戒。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律儀是要做到不違犯。也就是說,讓我們的諸根,攝受在一個向上、向善的、進取的方向──我們從十信位開始,精進修行,努力不懈,逐步上升直至成佛,這是一個菩薩應有的精神。爲什麼呢?因爲諸佛如來都是以大悲心爲體,因衆生而起大悲,由大悲心生菩提心,以菩提心而成正覺。這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裏頭說得非常的清楚,而且怎麼樣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行願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衆生界不可盡,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種向上的心,至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界、衆生煩惱界,都盡了以後,我們的行願才會盡;但是如果這些界都未盡的時候,我們的行願就不會窮盡,而且還要隨順衆生、供養衆生,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因爲,做菩薩不能說:「我累了,我要休息、休息!」菩薩是沒有休息的,而是要恒住在菩提心之中,念念之間都興大悲之心,這才是菩薩。否則的話,就不具備一個完整菩薩的資格,所以我們做菩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因爲「菩提心」是菩薩的生處,「深心」是菩薩的生處,「至誠心」是菩薩的生處;所以我們學菩薩道,修菩薩行要有「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這也就是在淨土裏頭所說的「叁心」;具足此叁心,就能達到「上品上生」的境界。

  還有,「諸地」是菩薩的生處,剛才已經說了,菩薩修行要從初地起,而初地可分爲十地,這些「諸地」都是菩薩要去的地方。「大願」是菩薩生處,「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個才是菩薩。「大悲」是菩薩生處,如果沒有生起大悲心,那就不是菩薩;菩薩必須要大慈大悲,這個大家要懂得。「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因爲菩薩必須要有善巧方便,善于觀察衆生的根性,然後應機攝化,正如《維摩經.佛國品》所說:「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菩薩爲降伏衆生而取佛土」,菩薩成就佛土的目的,就是爲了攝化、降伏衆生,這一點大家要明白。這就是菩薩的善巧方便。

  還有,「大乘」是菩薩的生處;大家受了菩薩戒後,如果心量仍然很窄,這就不是學大乘,我們很多人都是「說大乘,行小乘」;大家受菩薩戒以後,就不要停留在小乘裏,一定要行大乘,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教化衆生」是菩薩生處;受了戒以後,我們就有教化的責任,我們要發願協助觀音、文殊、普賢菩薩,教化所有的衆生,這些都是一個菩薩的基本的條件。「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智慧(般若)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神、禅定、般若)最高的精神;智慧猶如人之眼目,引導前行,不會迷失;是故,如果沒有智慧如何攝受?如何降伏?所以「智慧」是菩薩的生處。當然,更重要的是「修行是一切法」的生處,因爲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如來都是經過艱辛努力的修行,最終才得以成就的,而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讓自己的身、口、意與諸佛菩薩相應,這才可稱得上是真正的修行。所以一個菩薩要如實的修行。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四)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大家知不知道,佛涅槃以後,佛弟子以什麼爲師啊?就是以「戒」爲師。而在大乘菩薩戒法裏面,有「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現在首先說(一)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的止惡門。爲七衆所受之戒,隨其在家、出家之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亦可總歸爲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叁種。又此戒爲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于惡覆,所以不得顯;今離斷諸惡,故而得以顯現。

   (二)攝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此爲修善門,是菩薩所修的律儀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叁寶,心不放逸,守攝根門及行六波羅蜜等,若犯過,則如法忏除,長養諸善法。

   (叁) 饒益有情戒,又作攝衆生戒、作衆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衆生,此爲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十一種,即:(1)衆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爲伴。(2)衆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爲伴。(3)爲諸衆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4)知恩報恩。(5)衆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爲開解令離憂惱。(6)見有衆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衆。(8)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9)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10)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衆生畏厭衆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此叁聚淨戒可以說是大乘僧、俗的通行戒,然大乘僧衆始受攝律儀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謂「別受」;後再總受叁聚淨戒,稱爲「通受」。

  所以簡單地講,「攝律儀戒」是說,我們要「諸惡莫作」,不該做的就不能做,若做了就犯戒;「攝善法戒」,就是衆善奉行,也就是該做的才去做;而「饒益有情戒」,就是對衆生有好處的、能夠幫助衆生的,我們才去做,若不做就是犯戒。這就是菩薩戒的基本精神。如果不具備這叁個條件,我們今天這個授戒就不圓滿。

  

  當然了,大乘佛教的戒律有多種,有叁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還有比丘戒、沙彌戒、比丘尼戒、沙彌尼戒等很多種戒。我們今天是給在家的居士授在家菩薩戒,而我們出家人所受的是出家的菩薩戒,戒條就比較多,相對來說你們所受的就比較少。但最重要的是,這裏頭有一個叫做「開遮持犯」,什麼時候能開,什麼時候不能開,大家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呢,受了戒以後給自己增加了很多的煩惱,而且也不懂怎麼樣來持戒,這就不正確了。所謂「遮」就是禁止,不能犯的;而「開」就是開緣,也就是行方便;但什麼時候才能開緣呢?就是在利益衆生、救護衆生的時候,他們有急難,必須予以救助,所以是非不得已的時候,我們才能犯戒。不過,在這種情況的犯戒,不單沒有罪,而且還有功德。

  

  說到這裏,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小的公案:

  佛住世時,舍衛國有一個波斯匿王,他原本是一個暴君,嗜殺成性,經常殺人;他爲什麼要殺人呢?就是因爲他喜歡好吃的東西,只要那個廚師的飯菜煮得不好吃,他就把他給殺掉。但是他有一個王妃,這個王妃就是茉莉夫人,她是一個受過叁皈五戒的優婆夷,爲守五戒戒行,平常絕對不陪國王喝酒。

  一天,波斯匿王打獵回來以後喝得有點醉了,由于廚師准備的飯菜不好吃,他非常憤怒,實時下令要斬殺這個最後剩下來的廚師,這時茉莉夫人聽到這個消息,覺得殺掉這個廚師問題就嚴重了,因爲其它人燒的菜都不合國王的口味,唯獨這個廚師燒出來的菜國王才肯吃,若把廚師問斬,以後國王的叁餐飲食就成問題,日子就會很難過,而且人命關天,也不能讓國王在酒醉中糊裏胡塗的把一條人命給殺死。

  所以,本來已受了五戒,還守了八關齋戒的她,卻打扮得非常漂亮來的趕到國王身邊,來安慰國王並陪伴國王飲酒,對國王說:「王上別生氣了,我來陪您喝酒,廚師我會代您下令斬殺掉。」然後馬上到外頭交待,叫人先把廚師藏起來,不可以處斬,因爲這是國王酒醉中所下的命令,不可當真。茉莉夫人再回到國王身邊時,向國王騙說:「王上,請息怒,廚師已處斬了,我來陪您一起喝酒,不要生氣了!」

  國王聽到夫人要陪伴他喝酒,非常高興,因爲平常夫人是從來不會這樣做的,今天有夫人陪酒,真是一件快樂的事。于是就不知不覺的喝到醉得不省人事;當醉醒過來後,想起自己在酒醉中下令把廚師處斬的事情,此後沒有好菜可吃,覺得很苦惱,非常後悔,隨即問隨侍在身邊的茉莉夫人:「您昨天說要幫我下令把廚師處斬,您真的把他殺掉了嗎?」夫人說:「王上,您說要處斬,誰敢不遵旨?」國王聽茉莉夫人這樣說,非常後悔地說:「糟糕!我以後叁餐的飲食怎麼辦?」

  這時茉莉夫人就試探國王的想法,問國王說:「假如沒有殺掉他的話,您要如何處置他?」

  國王說:「那正是好事,我正在後悔把他殺掉哩。」

  茉莉夫人聽國王這麼說,就放心的把真相說出來:「王上,當時您正酒醉中,我不能把您的話當真,所以先把廚師…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