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跟着,第九是「思惟一切法离取着戒」。「取着」就是「执着」。取有贪爱的意思,因为有贪爱,所以才会执着。执着就会取,反之就不取。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都不过如幻,所谓佛如影,菩萨如幻,一切如响,转瞬就消失;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一切都是无所得的,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我们要思惟一切法,要知道法的殊胜、法的效用、法的不可思议性,然后要放下它,不再贪爱它,如此便能慢慢地破除我执与法执,而且还得认真修学。
也就是说,既修而又不要执着于修,修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到了巧还能不执着,才算是殊胜。那么如何达到不执着呢?就要懂得观因缘法。因缘具足就去修,不具足就放下。因缘随着我们的心念力可以达成。
但是,修此法要懂得应用,福报现前不必远离。因为我们要修的是无漏性福德与无漏的福德性,所以要想离一切法而不取执,就要懂得观因缘法──我们思惟一切法的殊胜,然后积极的去修行。这是一个菩萨应该懂的。
最后,就是第十「诸根律仪戒」。「诸根律仪」是讲我们的身相威仪。这个戒就是世间法所说的戒。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律仪是要做到不违犯。也就是说,让我们的诸根,摄受在一个向上、向善的、进取的方向──我们从十信位开始,精进修行,努力不懈,逐步上升直至成佛,这是一个菩萨应有的精神。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都是以大悲心为体,因众生而起大悲,由大悲心生菩提心,以菩提心而成正觉。这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头说得非常的清楚,而且怎么样啊?「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众生界不可尽,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种向上的心,至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界、众生烦恼界,都尽了以后,我们的行愿才会尽;但是如果这些界都未尽的时候,我们的行愿就不会穷尽,而且还要随顺众生、供养众生,做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为,做菩萨不能说:「我累了,我要休息、休息!」菩萨是没有休息的,而是要恒住在菩提心之中,念念之间都兴大悲之心,这才是菩萨。否则的话,就不具备一个完整菩萨的资格,所以我们做菩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却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因为「菩提心」是菩萨的生处,「深心」是菩萨的生处,「至诚心」是菩萨的生处;所以我们学菩萨道,修菩萨行要有「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这也就是在净土里头所说的「三心」;具足此三心,就能达到「上品上生」的境界。
还有,「诸地」是菩萨的生处,刚才已经说了,菩萨修行要从初地起,而初地可分为十地,这些「诸地」都是菩萨要去的地方。「大愿」是菩萨生处,「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个才是菩萨。「大悲」是菩萨生处,如果没有生起大悲心,那就不是菩萨;菩萨必须要大慈大悲,这个大家要懂得。「如理观察」是菩萨生处,因为菩萨必须要有善巧方便,善于观察众生的根性,然后应机摄化,正如《维摩经.佛国品》所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菩萨为降伏众生而取佛土」,菩萨成就佛土的目的,就是为了摄化、降伏众生,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这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还有,「大乘」是菩萨的生处;大家受了菩萨戒后,如果心量仍然很窄,这就不是学大乘,我们很多人都是「说大乘,行小乘」;大家受菩萨戒以后,就不要停留在小乘里,一定要行大乘,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教化众生」是菩萨生处;受了戒以后,我们就有教化的责任,我们要发愿协助观音、文殊、普贤菩萨,教化所有的众生,这些都是一个菩萨的基本的条件。「智慧方便」是菩萨生处;智慧(般若)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神、禅定、般若)最高的精神;智慧犹如人之眼目,引导前行,不会迷失;是故,如果没有智慧如何摄受?如何降伏?所以「智慧」是菩萨的生处。当然,更重要的是「修行是一切法」的生处,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都是经过艰辛努力的修行,最终才得以成就的,而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的身、口、意与诸佛菩萨相应,这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修行。所以一个菩萨要如实的修行。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四)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大家知不知道,佛涅槃以后,佛弟子以什么为师啊?就是以「戒」为师。而在大乘菩萨戒法里面,有「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现在首先说(一)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恶门。为七众所受之戒,随其在家、出家之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亦可总归为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种。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所以不得显;今离断诸恶,故而得以显现。
(二)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此为修善门,是菩萨所修的律仪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守摄根门及行六波罗蜜等,若犯过,则如法忏除,长养诸善法。
(三) 饶益有情戒,又作摄众生戒、作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此为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举出十一种,即:(1)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2)众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3)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4)知恩报恩。(5)众生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离忧恼。(6)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8)先语安慰,随时往返,给施饮食,说世善语。进止非己,去来随物。(9)对有实德者,称扬欢悦。(10)对有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彼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此三聚净戒可以说是大乘僧、俗的通行戒,然大乘僧众始受摄律仪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谓「别受」;后再总受三聚净戒,称为「通受」。
所以简单地讲,「摄律仪戒」是说,我们要「诸恶莫作」,不该做的就不能做,若做了就犯戒;「摄善法戒」,就是众善奉行,也就是该做的才去做;而「饶益有情戒」,就是对众生有好处的、能够帮助众生的,我们才去做,若不做就是犯戒。这就是菩萨戒的基本精神。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我们今天这个授戒就不圆满。
当然了,大乘佛教的戒律有多种,有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还有比丘戒、沙弥戒、比丘尼戒、沙弥尼戒等很多种戒。我们今天是给在家的居士授在家菩萨戒,而我们出家人所受的是出家的菩萨戒,戒条就比较多,相对来说你们所受的就比较少。但最重要的是,这里头有一个叫做「开遮持犯」,什么时候能开,什么时候不能开,大家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呢,受了戒以后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烦恼,而且也不懂怎么样来持戒,这就不正确了。所谓「遮」就是禁止,不能犯的;而「开」就是开缘,也就是行方便;但什么时候才能开缘呢?就是在利益众生、救护众生的时候,他们有急难,必须予以救助,所以是非不得已的时候,我们才能犯戒。不过,在这种情况的犯戒,不单没有罪,而且还有功德。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的公案:
佛住世时,舍卫国有一个波斯匿王,他原本是一个暴君,嗜杀成性,经常杀人;他为什么要杀人呢?就是因为他喜欢好吃的东西,只要那个厨师的饭菜煮得不好吃,他就把他给杀掉。但是他有一个王妃,这个王妃就是茉莉夫人,她是一个受过三皈五戒的优婆夷,为守五戒戒行,平常绝对不陪国王喝酒。
一天,波斯匿王打猎回来以后喝得有点醉了,由于厨师准备的饭菜不好吃,他非常愤怒,实时下令要斩杀这个最后剩下来的厨师,这时茉莉夫人听到这个消息,觉得杀掉这个厨师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其它人烧的菜都不合国王的口味,唯独这个厨师烧出来的菜国王才肯吃,若把厨师问斩,以后国王的三餐饮食就成问题,日子就会很难过,而且人命关天,也不能让国王在酒醉中糊里胡涂的把一条人命给杀死。
所以,本来已受了五戒,还守了八关斋戒的她,却打扮得非常漂亮来的赶到国王身边,来安慰国王并陪伴国王饮酒,对国王说:「王上别生气了,我来陪您喝酒,厨师我会代您下令斩杀掉。」然后马上到外头交待,叫人先把厨师藏起来,不可以处斩,因为这是国王酒醉中所下的命令,不可当真。茉莉夫人再回到国王身边时,向国王骗说:「王上,请息怒,厨师已处斩了,我来陪您一起喝酒,不要生气了!」
国王听到夫人要陪伴他喝酒,非常高兴,因为平常夫人是从来不会这样做的,今天有夫人陪酒,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于是就不知不觉的喝到醉得不省人事;当醉醒过来后,想起自己在酒醉中下令把厨师处斩的事情,此后没有好菜可吃,觉得很苦恼,非常后悔,随即问随侍在身边的茉莉夫人:「您昨天说要帮我下令把厨师处斩,您真的把他杀掉了吗?」夫人说:「王上,您说要处斩,谁敢不遵旨?」国王听茉莉夫人这样说,非常后悔地说:「糟糕!我以后三餐的饮食怎么办?」
这时茉莉夫人就试探国王的想法,问国王说:「假如没有杀掉他的话,您要如何处置他?」
国王说:「那正是好事,我正在后悔把他杀掉哩。」
茉莉夫人听国王这么说,就放心的把真相说出来:「王上,当时您正酒醉中,我不能把您的话当真,所以先把厨师…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