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起来,骗您说处斩了,现在您要赦他无罪,我才可以把人放出来。」
国王知道原来厨师未死,很高兴的对夫人说:「那太好了,您救了他的命,助我解决了三餐饮食的问题,就赦他无罪算了。」
茉莉夫人为了救厨师的命,陪着国王喝酒并打说了谎话,却犯了五戒的不饮酒戒和不妄语戒,于是第二天中午时分,就赶去给孤独园,求见佛陀,向佛忏悔:
「世尊!弟子昨天陪国王喝酒并说了假话,犯了酒戒和妄语戒,现在向佛陀您发露忏悔。」然后将自己为喝酒的经过一一向佛陀禀告。
这时,佛陀对茉莉夫人说:「你为救人喝酒,不但没有犯戒罪,而且还有大功德。」
这个故事中的对茉莉夫人就是为了「饶益有情」而行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开缘」,否则的话,不能说是「方便」;所以佛教不容许滥慈悲,所谓「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祸害」,不能随便给自己一个借口,让自己做坏事;一定要是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才可以做,否则「犯」了还是有罪的。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五)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既然今天大家来受戒,就要对所受的戒条有清楚的概念与认识,所以接下来要简单地跟大家说一说菩萨戒里面的「六重二十八轻」。
我们现在所用的《在家菩萨戒本》,是由《优婆塞戒经》中的〈受戒品〉节录出来的,适用的对象,限于在家众,不适合出家众,所以叫做《在家菩萨戒本》。
我们都知道,在家菩萨戒,可分为六条重戒,与二十八条轻戒。
因为菩萨发愿利益一切众生;众生最珍惜者,无过于保护自己的生命;我们护生、度生都来不及了,反而杀生,这实在大大地违背了慈悲心;而且众生生命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来的佛,所以我们杀众生就等于杀未来的佛,又怎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而你们明天受完菩萨戒之后,也就是优婆塞、优婆夷居士,本来就应该维护所有众生的生命,甚至小到蚂蚁都不会杀害,何况是其它众生的生命呢?可见杀生实在是非常严重的罪,所以佛陀制戒,将不杀生戒排在第一位。
杀生实在是一个大的禁戒,我们受戒以后,不能轻易的去杀生。刚才已经说了,我们众最爱惜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最愿意保护的就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不但要爱护、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爱护、珍惜他人的生命;我们宁舍生命都不能犯戒,如果我们故意杀生的话,这对我们的菩萨性是有所违背的。
戒文:善男子!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自身杀,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垢优婆塞〈夷〉,结优婆塞〈夷〉,是名初重。
因此,如果我们受戒后又犯戒,就会如戒文中所说:「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
什么是「暖法」?什么是「须陀洹至阿那含」?在佛教里,小乘有四种果位,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修行在得果之前,有四加行。四加行位就是:一、暖法位;二、顶法位;三、忍法位;四、世第一法位。
暖法位:「初学佛的人,当无漏智慧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名暖法位。如钻木取火时,木钻已开始生温热,但尚未达到生火境界。」
顶法位:「修行进而智能增长,达到顶点,名为顶法位。『顶』比喻山顶,用功修习已到顶点,但这顶点可进可退,进就到忍法位,退就到暖法位。」
忍法位:「用功修行到顶法位,若无退转心,努力精进,道心不动,名忍法位。」修行到了忍法位,心地不容易动摇,堕落恶道的机会就很少。
世第一位:「有漏智慧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当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位。」由世第一位再精进,就进入见道位,可到无漏智慧的境界,也就是转凡入圣,证入初果阿罗汉。
因此,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若口教授他人杀生,或亲自杀生,都是犯戒,就连最起码的「暖法位」都不能得到,当然就更不用说其它更高的果位了。
而小乘的四种果位是: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须陀洹:「小乘初果,译为『入流』,或『逆流』。」「入流」的意思是:「精进修行,舍离六道生死性,初获圣性,入于圣行流的意思。就是由凡夫性渐入涅槃性。」而「逆流」是指:「精进修行,脱离自然界生死之流的惯性作用,永不再受三途生死,故称『逆流』。
须陀洹是小乘初果,可说见道位。有七番往还生死,生死根已断,如树根拔起,虽然树叶于数日内未枯萎,但决定是必死无疑。
斯陀含:「小乘二果,译为『一来』。修行已断了欲界思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后三品。尚应在天界〈六欲天〉与欲界〈人间〉往来一次,故称『一来』。」
阿那含:「小乘三果,译为『不还』,或『不来』,是已断尽欲界的后三品思惑,不再来欲界投胎转世,故称『不还』,或『不来』。在人间修行证成三果,命终往生色界净居天,或者是五不还天。」
阿罗汉:「是小乘的极果,也称四果阿罗汉。」具有三种意义:
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
以下再略作说明:
杀贼:见思惑断尽,杀尽一切烦恼,烦恼如贼,故称杀贼。
应供:已出三界的圣者,人天供养能得无量福,故称应供。
无生:生死果报业尽,永入涅槃,不再生三界,故称无生。
什么是破戒优婆塞〈夷〉?所谓「破戒」是指已受过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其行为与戒法相违背,未能遵循戒法的规定行持,就称为「破戒」。但原受的戒体仍存留在身上──「种在八识田中,直至成佛」。
所以我们不应轻易破戒,因为破戒有很多的过失;有那些过失呢?破戒有五种过失:一、自害─断了自己善根。二、为智所诃。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趣。
又破戒有五种衰耗:一、求财所愿不遂。二、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所到之处众所不敬。四、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可以说天龙鬼神生厌弃,善神不愿守护,人天轻视,对佛圣戒不尊重。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六)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所以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就不应该再杀生,因为杀生的果报实在非常的大,可以说是一个「性罪」;什么是「性罪」呢?因为从犯罪的果报上说,譬如杀、盗、淫、妄,不论受戒或不受戒,凡是造成事实,便是一种罪恶,未来必定受报,因其本性就是罪行,就是业报的正因,所以称为性罪。
不过我们受戒,如果不去犯戒的话,还是有很多的好处,例如:第一是「十方诸佛,愍念守护」,得到诸佛菩萨的悯愍、加持、守护。第二是「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如果我们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个时候就会生起正念,内心就会充满欢喜。第三是,「所生之处,诸菩萨为友」,就是将来受生的地方都会和菩萨在一起,而且这些菩萨,都不是凡夫的菩萨,都是「三界以外」的菩萨。第四是「功德多聚,戒度成就」,如果功德累积多了,戒度就自然成就,你就会得到圆满。第五种就是「今生后世,性戒福慧圆满」,如果你受戒以后,持戒清净,现在、将来你的福就会圆满、慧也会圆满。我们都知道,佛是最究竟的觉者,所以只有佛才能福慧圆满,而大家明天受了菩萨戒,将来也会像佛一样福圆满、慧圆满;所以大家受戒以后必须坚持守戒,首先从不杀生开始──害伤其它众生的生命是不可以的、是有违慈悲心的,因为我们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一般的人,所以要守护自己的心、守护好所受的戒。
不过,我们要知道,菩萨戒虽然犯了重戒而失戒,但只是受恶法阴影的遮没,却并未失去戒体的功能,因戒体不会从我们的本性理体上失去。所以说,菩萨戒是「有犯无失」的,我们一旦受持菩萨戒后,从生至生,直到成佛,戒体就会永远不失,因为戒体是一种无形状、无表像的无漏体用。当它一旦经过熏习在我们的本性理体之后,只有被遮没的可能,却没有失去的可能。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明白。
据经典说,菩萨受持一戒,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还要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由于众生之数无量,所以其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了,故受持菩萨戒功德之大,实在无可比喻形容。
如《璎珞经》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又:「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因此大家发心受持菩萨戒,特别是「六重」戒,这实在是非常非常的难得,为什么说难得呢?因为我们不容易有机缘,现在西方寺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我们诵完了廿一天的《华严经》,然后特别礼请三师和尚为大家授戒,这样的机缘实在是不容易。
今天我们既然发心受戒要成为菩萨,就要利益一切众生、爱护一切的众生但是,如果我们犯了戒,就会成为臭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垢优婆塞〈夷〉、结优婆塞〈夷〉。
什么是臭优婆塞〈夷〉?「臭」就是臭气,污秽的臭气,能使人心生不悦。所以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因为心生恶、不善法,所以被视为污秽不净,这种污秽,好像尸体的臭气一般,无人敢闻。
是故祖师说:「清净佛法,不容破戒四众弟子。清净大海,不停留死尸。」所以,如果我们犯了戒,就好像把死尸掉进清净的大海之中;大海本来是很清净的,如何容得下这个死尸?所以说,我们不应该犯这基本的戒。
什么是旃陀罗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旃陀罗」是梵文。其有三义:一、屠者。二、执暴恶人。三、下姓。
屠者:就是以屠杀动物为职业的人,也就是…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