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P4

  ..续本文上一页屠夫。

  执暴恶人:为非作歹,犯科累累的恶人。

  下姓:下等阶层的人,二等国民之类。

  男人叫「旃陀罗」,女人称为「旃陀利」。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本来具足无量善根,但若不遵守戒法,就会破戒,这样的话,就会将无量善根一一屠杀掉;这与「屠夫」杀玳动物没有两样,所以称「破戒优婆塞〈夷〉」,为「旃陀罗」或「旃陀利」。

  什么是垢优婆塞〈夷〉?「垢」者,就是尘垢。不清净、烦恼的意思。有了烦恼、不清净的业因,就会结成生死的苦果;有了烦恼尘垢的优婆塞〈夷〉,就难以解脱生死,出离三界。

  什么是结优婆塞〈夷〉?「结」者,就是束缚的意思。因有烦恼才会集成生死,若无烦恼就不会产生生死的因。所以,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就是要解开烦恼束缚的结,而后出离生死。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反而又再打成了烦恼结,所以称为「结优婆塞〈夷〉」。

  前面说到,「杀戒」是优婆塞〈夷〉的第一条重戒,破了这条戒的罪报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称为「初重」。为什么杀业是第一重罪呢?杀戒可分为三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三、轻罪。因为杀生里包含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所以它的罪跟五逆罪是一样的;当然杀人是重罪,杀畜生相对是轻罪。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七)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刚才说了,菩萨戒第一重戒就是「杀戒」。而第二重戒是「盗戒」。

  戒文云:「优婆塞〈夷〉,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二重。」

   何谓「偷盗」

   「偷盗」的定义是什么?「偷盗」的定义是:「凡是有主物,不与而取,名为偷盗。」也就是说,别人没有给你,而你不问自取,这就是偷盗。佛经里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身为佛弟子,不但不偷,而且还要结缘。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陀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印度的「一钱」,相当于唐朝币值的「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唐朝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大约相等于现代的一千元),可见佛在世时的一钱,其币值是相当之高。

  因此,以《在家菩萨戒本》为准则,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而在《沙弥律仪戒》中,偷盗「五钱」以上,才算是犯了重戒:「佛制盗戒,盗五钱以上犯重戒,失戒体,不通忏悔。四钱以下犯中罪。二钱一钱犯下罪,犹可忏悔。」

  所以我们受了菩萨戒的人,偷盗一分一毫都是不可以的。

  一般来说,偷盗对象有六种:一、常住物。二、信施物。三、僧众物。四、官物。五、民物。六、一切物。

  而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常住物」?「常住物」就是:「佛法僧常住之地,曰常住。此常住地上,属十方三世常住三宝所共有之物,曰:常住物。如寺院房地,动不动产。」又什么是「信施物」?「信施物」就是:信徒供养众僧之物品,尚未交给僧众接收者,称信施物。

  还有什么是「僧众物」、「官物」、「民物」及「一切物」?以下略作说明:

  「僧众物」:亦名现前僧物,凡是界内现前大众僧皆有份本寺界外之僧,及不现前僧无份。盗取僧众物其罪甚重,如《方等经》中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官物」:在古代是指皇帝物、文武百官物;现在是各级政府的公物,以及军用物品等。

  「民物」:平民老百姓,即世俗人家之物。

  「一切物」:泛指公共所有的一切公物,及属鬼神、畜牲所有之物,皆不可偷盗。

  因此,大家受戒以后,就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分钱,也就是一分一毫都不能偷,大家要具备这样的精神。

  其实,偷盗的性质可分为五种:一、夺取。二、偷取。三、诈取(诡计骗取,耍诈欺骗)。四、偷渡冒税。五、赌博。而犯偷盗戒的条件有六种:一、是有主物。二、有主物想。三、起偷盗心。四、用偷盗法。五、值一钱。六、举离本处。

  要知道,偷盗的罪报是非常重的,如《律部》云:「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又《阿含经》云:「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俱堕地狱。」「迦叶佛时,三沙弥犯偷盗,死堕地狱受无量苦。」

  所以,大家受了菩萨戒后,要识得罪业果报,要时常自我警惕。

  

  接着说「六重」之中的第三重:大妄语戒第三。

  戒文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三重。」

  戒文中所谓的「不净观」,就是行者观境界不净之相,而停止贪欲的一种修行法门。依智者大师所说:凡修「不净观」厌离的行者,就可以到达「四空处定」的境界。四空天,即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如《释禅波罗蜜》卷一云:「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

  而妄语又可分为「大妄语」和小妄语两种。「大妄语」是:「以不清净之心,作不实的言说,企图欺骗、诳惑,覆隐事实而作出异言。」

  也就是说,以不清净之心说一些不实的言说,或为了某一个目的,而企图欺骗,或是诳惑,或是隐覆事实,而做出与事实不符的种种言论,这些都是大妄语。受了菩萨戒的行者,就必须要保持净戒,不能妄语,因为佛菩萨是从不妄语的。

  而「小妄语」是除大妄语之外的一切不实的言说,称小妄语。

  我们要明白,不妄语戒的意义乃在于:「行者修持的境界,除了佛菩萨、声闻、缘觉可为别人证明以外,一般泛泛之辈绝对不能证明他人境界。修行人若自我夸张炫耀,自言:我得不净观,我得阿那含等词,是自欺欺人,故佛陀制此戒,若违反而破戒者,其所得之恶果如第一重戒。」

  此外,妄语有十罪:一、口臭。二、善神远离,善神会慢慢离开你、远离你。三、虽然有实话,别人已不再或难以相信。因为你经常说大话,你所说的话,已失去了信用。四、智人谋议,常不愿与其参预。要商议、讨论什么大事,别人不会再找你参与,因为觉得你这个人不诚实。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由于你不诚实,渐渐就会失去了人缘,就会遭人诽谤。六、人所不敬,虽有善言教,人不承用。由于别人不再敬重你,所以即使你说最好的话,别人都不会听。七、常多忧愁。八、诽谤业之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复出为人,当被诽谤。诽谤业的因缘,就是今生时常诸多忧愁;而身坏命终之后,必然会堕落地狱;如果再生而为人,将来还是受到别人诽谤,妄语的罪业何其深重!

  因此,戒文中警剔大家:若破了菩萨戒,尚且不能得四加行中的暖法,更何况是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所以名为破戒优婆塞〈夷〉,名为臭、屠杀戒法、善法,名为污垢、烦恼束缚堕落之优婆塞〈夷〉,是名三重。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八)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接着我们讲第四重的的「邪淫戒」:

  戒文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

  出家人是不能淫欲的;对在家人而言,淫可分为「正淫」与「邪淫」二种。「正淫」是指:合法正式夫妻可行淫,若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弟子虽仍可行淫,但在六日、八关斋或佛菩萨诞期中,都是不可以的,还有非时、非处行淫亦不可以。

  而「邪淫」是指:若与夫妻以外之第三人行淫,名为邪淫。丈夫不得与妻以外之女子,妻不得与丈夫以外之男子行淫,如果行淫就犯了邪淫戒。

  其实佛教并不鼓励淫欲;古德云:「万恶淫为首。」《楞严经》亦说:「纵得禅定智慧现前,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欲得菩提,终无是处。」就是说,如果你想了生脱死,而淫心不断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淫欲为烦恼的根本,束缚我们不得出离生死。故佛制此戒。

  所以,身为在家弟子,大家应该克己自守,在不应该非时、非处即不恰当的地方行淫,就是夫妻到了寺庙里头也要分开住宿。凡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犯了此戒,其所受的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而第五重就是「不说四众过」:

  戒文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五重。」

  什么是比丘、比丘尼?比丘、比丘尼具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法。

  怖魔:一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宫震动,魔王恐怖,故名怖魔。

  乞士:上乞诸佛正法,下乞众生之色食。

  破恶法:比丘、比丘尼勤修戒定慧破贪嗔痴恶法,名破恶法。

  就是说,不管什么理由,你都不可以说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居士,这些四众佛弟子的所有过失,你不能说,若说就就犯了说四众过罪,就不是菩萨戒弟子。所以受了戒的人,要做到口业清净,守口如瓶,不说别人是非长短;改除造口业的习气,因造口业会引致后患无穷,令人不敢信赖,心生恐惧,甚至与对方结恶缘,其果报是相当严重的。

  正如古德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个人他今天犯错,不等于明天犯错;他今天虽然犯了错,但将来还是可以改过的。所以我们要防犯是非,就要做到以下四点:一、…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