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P4

  ..續本文上一頁屠夫。

  執暴惡人:爲非作歹,犯科累累的惡人。

  下姓:下等階層的人,二等國民之類。

  男人叫「旃陀羅」,女人稱爲「旃陀利」。

  受了菩薩戒的優婆塞〈夷〉,本來具足無量善根,但若不遵守戒法,就會破戒,這樣的話,就會將無量善根一一屠殺掉;這與「屠夫」殺玳動物沒有兩樣,所以稱「破戒優婆塞〈夷〉」,爲「旃陀羅」或「旃陀利」。

  什麼是垢優婆塞〈夷〉?「垢」者,就是塵垢。不清淨、煩惱的意思。有了煩惱、不清淨的業因,就會結成生死的苦果;有了煩惱塵垢的優婆塞〈夷〉,就難以解脫生死,出離叁界。

  什麼是結優婆塞〈夷〉?「結」者,就是束縛的意思。因有煩惱才會集成生死,若無煩惱就不會産生生死的因。所以,受了菩薩戒的優婆塞〈夷〉,就是要解開煩惱束縛的結,而後出離生死。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反而又再打成了煩惱結,所以稱爲「結優婆塞〈夷〉」。

  前面說到,「殺戒」是優婆塞〈夷〉的第一條重戒,破了這條戒的罪報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稱爲「初重」。爲什麼殺業是第一重罪呢?殺戒可分爲叁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叁、輕罪。因爲殺生裏包含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所以它的罪跟五逆罪是一樣的;當然殺人是重罪,殺畜生相對是輕罪。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七)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剛才說了,菩薩戒第一重戒就是「殺戒」。而第二重戒是「盜戒」。

  戒文雲:「優婆塞〈夷〉,雖爲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二重。」

   何謂「偷盜」

   「偷盜」的定義是什麼?「偷盜」的定義是:「凡是有主物,不與而取,名爲偷盜。」也就是說,別人沒有給你,而你不問自取,這就是偷盜。佛經裏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身爲佛弟子,不但不偷,而且還要結緣。

  戒法上的「一錢」,是指佛陀製戒時印度的幣值,印度的「一錢」,相當于唐朝幣值的「十六錢」。印度幣五錢,即唐朝幣值八十錢;八十錢在當時可買長衫一件(大約相等于現代的一千元),可見佛在世時的一錢,其幣值是相當之高。

  因此,以《在家菩薩戒本》爲准則,偷盜「一錢」就犯了重戒。而在《沙彌律儀戒》中,偷盜「五錢」以上,才算是犯了重戒:「佛製盜戒,盜五錢以上犯重戒,失戒體,不通忏悔。四錢以下犯中罪。二錢一錢犯下罪,猶可忏悔。」

  所以我們受了菩薩戒的人,偷盜一分一毫都是不可以的。

  一般來說,偷盜對象有六種:一、常住物。二、信施物。叁、僧衆物。四、官物。五、民物。六、一切物。

  而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常住物」?「常住物」就是:「佛法僧常住之地,曰常住。此常住地上,屬十方叁世常住叁寶所共有之物,曰:常住物。如寺院房地,動不動産。」又什麼是「信施物」?「信施物」就是:信徒供養衆僧之物品,尚未交給僧衆接收者,稱信施物。

  還有什麼是「僧衆物」、「官物」、「民物」及「一切物」?以下略作說明:

  「僧衆物」:亦名現前僧物,凡是界內現前大衆僧皆有份本寺界外之僧,及不現前僧無份。盜取僧衆物其罪甚重,如《方等經》中華聚菩薩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官物」:在古代是指皇帝物、文武百官物;現在是各級政府的公物,以及軍用物品等。

  「民物」:平民老百姓,即世俗人家之物。

  「一切物」:泛指公共所有的一切公物,及屬鬼神、畜牲所有之物,皆不可偷盜。

  因此,大家受戒以後,就必須嚴格地要求自己一分錢,也就是一分一毫都不能偷,大家要具備這樣的精神。

  其實,偷盜的性質可分爲五種:一、奪取。二、偷取。叁、詐取(詭計騙取,耍詐欺騙)。四、偷渡冒稅。五、賭博。而犯偷盜戒的條件有六種:一、是有主物。二、有主物想。叁、起偷盜心。四、用偷盜法。五、值一錢。六、舉離本處。

  要知道,偷盜的罪報是非常重的,如《律部》雲:「偷盜戒以盜常住物,及僧衆物之罪極重,應墮地獄。」又《阿含經》雲:「一沙彌,盜常住果七枚;一沙彌盜衆僧餅數番;一沙彌盜衆僧石蜜少分,俱墮地獄。」「迦葉佛時,叁沙彌犯偷盜,死墮地獄受無量苦。」

  所以,大家受了菩薩戒後,要識得罪業果報,要時常自我警惕。

  

  接著說「六重」之中的第叁重:大妄語戒第叁。

  戒文雲:「優婆塞〈夷〉戒,雖爲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叁重。」

  戒文中所謂的「不淨觀」,就是行者觀境界不淨之相,而停止貪欲的一種修行法門。依智者大師所說:凡修「不淨觀」厭離的行者,就可以到達「四空處定」的境界。四空天,即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如《釋禅波羅蜜》卷一雲:「行者于第四禅中,厭患色如牢獄,滅前內外二種色,一心緣空,得度色難,獲得四空處定,是名無色界定。」

  而妄語又可分爲「大妄語」和小妄語兩種。「大妄語」是:「以不清淨之心,作不實的言說,企圖欺騙、诳惑,覆隱事實而作出異言。」

  也就是說,以不清淨之心說一些不實的言說,或爲了某一個目的,而企圖欺騙,或是诳惑,或是隱覆事實,而做出與事實不符的種種言論,這些都是大妄語。受了菩薩戒的行者,就必須要保持淨戒,不能妄語,因爲佛菩薩是從不妄語的。

  而「小妄語」是除大妄語之外的一切不實的言說,稱小妄語。

  我們要明白,不妄語戒的意義乃在于:「行者修持的境界,除了佛菩薩、聲聞、緣覺可爲別人證明以外,一般泛泛之輩絕對不能證明他人境界。修行人若自我誇張炫耀,自言:我得不淨觀,我得阿那含等詞,是自欺欺人,故佛陀製此戒,若違反而破戒者,其所得之惡果如第一重戒。」

  此外,妄語有十罪:一、口臭。二、善神遠離,善神會慢慢離開你、遠離你。叁、雖然有實話,別人已不再或難以相信。因爲你經常說大話,你所說的話,已失去了信用。四、智人謀議,常不願與其參預。要商議、討論什麼大事,別人不會再找你參與,因爲覺得你這個人不誠實。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由于你不誠實,漸漸就會失去了人緣,就會遭人誹謗。六、人所不敬,雖有善言教,人不承用。由于別人不再敬重你,所以即使你說最好的話,別人都不會聽。七、常多憂愁。八、誹謗業之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複出爲人,當被誹謗。誹謗業的因緣,就是今生時常諸多憂愁;而身壞命終之後,必然會墮落地獄;如果再生而爲人,將來還是受到別人誹謗,妄語的罪業何其深重!

  因此,戒文中警剔大家:若破了菩薩戒,尚且不能得四加行中的暖法,更何況是須陀洹乃至阿那含果?所以名爲破戒優婆塞〈夷〉,名爲臭、屠殺戒法、善法,名爲汙垢、煩惱束縛墮落之優婆塞〈夷〉,是名叁重。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八)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接著我們講第四重的的「邪淫戒」:

  戒文雲:「優婆塞〈夷〉戒,雖爲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

  出家人是不能淫欲的;對在家人而言,淫可分爲「正淫」與「邪淫」二種。「正淫」是指:合法正式夫妻可行淫,若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弟子雖仍可行淫,但在六日、八關齋或佛菩薩誕期中,都是不可以的,還有非時、非處行淫亦不可以。

  而「邪淫」是指:若與夫妻以外之第叁人行淫,名爲邪淫。丈夫不得與妻以外之女子,妻不得與丈夫以外之男子行淫,如果行淫就犯了邪淫戒。

  其實佛教並不鼓勵淫欲;古德雲:「萬惡淫爲首。」《楞嚴經》亦說:「縱得禅定智慧現前,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欲得菩提,終無是處。」就是說,如果你想了生脫死,而淫心不斷的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淫欲爲煩惱的根本,束縛我們不得出離生死。故佛製此戒。

  所以,身爲在家弟子,大家應該克己自守,在不應該非時、非處即不恰當的地方行淫,就是夫妻到了寺廟裏頭也要分開住宿。凡受過菩薩戒的佛弟子,犯了此戒,其所受的惡果,與第一重戒相同。

  而第五重就是「不說四衆過」:

  戒文雲:「優婆塞〈夷〉戒,雖爲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夷〉所有罪過。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五重。」

  什麼是比丘、比丘尼?比丘、比丘尼具叁義:一、怖魔。二、乞士。叁、破惡法。

  怖魔:一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宮震動,魔王恐怖,故名怖魔。

  乞士:上乞諸佛正法,下乞衆生之色食。

  破惡法:比丘、比丘尼勤修戒定慧破貪嗔癡惡法,名破惡法。

  就是說,不管什麼理由,你都不可以說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居士,這些四衆佛弟子的所有過失,你不能說,若說就就犯了說四衆過罪,就不是菩薩戒弟子。所以受了戒的人,要做到口業清淨,守口如瓶,不說別人是非長短;改除造口業的習氣,因造口業會引致後患無窮,令人不敢信賴,心生恐懼,甚至與對方結惡緣,其果報是相當嚴重的。

  正如古德所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個人他今天犯錯,不等于明天犯錯;他今天雖然犯了錯,但將來還是可以改過的。所以我們要防犯是非,就要做到以下四點:一、…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