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說是非。二、不傳是非。叁、不聽是非。四、不打妄語。
古語道:「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要擇善固執、我們要知錯能改;並且一定要與善知識爲伍。
由于四衆弟子,時常來往,如果彼此宣說罪過,就會破壞四衆的和合。故佛製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惡果與第一重戒相同。
接著第六重就是「不酤酒戒」:
戒文雲:「優婆塞〈夷〉戒,雖爲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六重。」
就是說,受了優婆塞、優婆夷戒以後,即使爲了維護自己的生命也不可以買賣酒類,如果犯了這個戒,當下就失去所受的優婆塞、優婆夷戒,就不能得到煖法,何況是須陀洹乃至是阿那含果
所以這亦是六重戒之一。
而酤酒有兩種意義:一者買酒。二者賣酒。
我們都知道, 飲酒會亂性,控製不了自己,前人都有飲了酒五戒齊犯的例子,所以身爲受戒的菩薩戒弟子,應該停止飲酒;因爲酒對身體有很多的壞處,而且可能會做出敗德、亂性、發狂、殺人、放火,破一切戒的事,所以如果學佛之人再買賣酒類,就會殘害到其它衆生;正如《梵網經》所說:「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衆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是故佛製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惡果,與第一重戒相同。
六重戒結文雲:「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夷〉戒,名爲璎珞,名爲莊嚴。其香微妙,熏無不遍,遮不善,爲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複一心受持不毀?」
意思是說:如果受了這些優婆塞、優婆夷的在家菩薩戒,能存著至誠心受持,不使令毀犯戒律,就能獲得持守戒律的好果報。在家的優婆塞男居士,或者是優婆夷女居士所受的這些戒律,就像珠寶串成的璎珞,名爲最莊嚴,清淨戒的香氣很微妙,戒香的熏染沒有地方不遍滿,能遮擋不善的惡法,是善好的法律,更加是至高無上微妙法寶的寶藏,是上等種族大姓,是最大寂靜的處所,是如同靈丹妙藥的甘露法味,能生一切善法的田地,能正直發起至誠心,尚且能得到這樣多得無法計量的利益,何況更加能專心一意受持戒律而不毀犯呢?
所以我們受菩薩戒的弟子們,必須以至誠的心來受戒,不要毀戒、犯戒,如果你守戒守得好,將來自然會有好的果報;如果守得不好,將來就必定會得到壞的果報。而且,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東西可以遠播呢?可以逆風而走呢?很多的香都是順著風走的,只有一種香,就是戒香──唯有戒香才能逆風而走。我們守戒守得好,就會有戒香,就可以遠播,就可以逆風而走。所以大家一定要守好這個戒。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常一切諸善根(九)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接著,我們繼續講「二十八輕戒;雖然是輕戒,但是我們不要「以惡小而爲之,以善小而不爲」啊!所以我們輕戒也要把它當做重戒來想。
二十八條輕罪小戒的第一條──「不供養父母師長戒第一」
戒文雲:「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佛陀製供養父母師長戒的用意:人倫之始,我們這個色身受之于父母,也就是說,父母給我們色身,師長給我們法身慧命,他們對我們都是恩重如山,百千劫報答父母、師長恩德,猶不能盡,所以我們應盡心盡力供養,奉事父母、師長。如果我們受戒後又犯戒,即是得失意罪,善法就不能生起,就會退步墮落,戒行不清淨,造下生死的業因,永劫沈淪。
在淨業「叁福」裏頭,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指的是實踐世間的善行。所以大家要知道在世間善之中,首先就是要供養父母、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是二十八輕中第一個的輕戒。
第二條:耽戀樂于飲酒的輕戒──「耽樂飲酒戒第二」
戒文雲:「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佛陀製飲酒戒的用意:因飲酒能傷身體,並能迷魂,麻醉神經線,使人失去理性,甚至發狂發癫,百病叢生,不但不能行道業,連正業亦不能爲,所以受戒之人,不可飲酒,飲酒爲惡業,自害害人,能破一切淨戒,所以飲酒屬于輕戒。
因此,大家受了菩薩戒後就不能飲酒,不過如果飲酒是爲了救度衆生的話,這個時候才能「開」緣,但一般不能隨便開,都要「遮」,遮就是不能犯,即使再輕的戒也不能犯。這個「開、遮、持、犯」前面已經說過了,大家必須要緊記。
第叁條:不能瞻顧病苦的輕戒──「不瞻病苦戒第叁」
戒文雲:「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惡心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就是說,有人生病了,優婆塞、優婆夷應該怎麼樣呢?我們應該去看望他,要照顧他、關心他,可是卻因爲「惡心」而不肯去。
所謂「惡心」,就是對一些事情不耐煩,譬如見到肮髒、糜爛的病苦之人,連想到不想見,這就叫做「惡心」。這裏的「惡心」,含有憎惡、厭惡,不耐于心叁種意義。
而「瞻視」病苦,即是看顧、關心的意思。
《梵網經》雲:「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
世間有八種福田:一、佛。二、聖人。叁、僧。四、和尚。五、阿阇梨。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聖人、僧,是敬田。
和尚(受業本師)、阿阇梨(教授威儀)、父、母,是恩田。
病人,是悲田。
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這八種人,就可得到無量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此外,瞻視病苦應具五德:一、應知病苦之人,什麼可食,什麼不可食。二、不嫌惡病人的大小便利、吐痰、膿血不淨。叁、慈悲探病,不是私意去瞻視病苦。四、能爲病苦者調理湯藥。五、能爲病苦者說法。
我們前面說了,大慈和大悲都是菩薩的生處,所以當衆生有病時,都要去瞻視,而且瞻視的時候,要具備五德:第一要知道病苦的人有什麼可以吃、什麼可以不吃。第二不要嫌惡病人的大小的便利、吐痰、濃血不淨。第叁要以慈悲心探病,而不是私意的去探望、去關心他。第四還可以幫他調理湯藥。第五還能爲病苦者說法。這些都是我們瞻視病人的應有的品德,也就是說,我們要給病人啊多點關心、關懷、多點安慰。
佛製瞻視病苦戒的用意:生、老、病、死爲四苦,而病苦尤爲苦中之苦,最需要他人安慰、關懷、照顧;所以慈悲的佛陀,爲拔衆生病苦,特別製定此戒。若受了菩薩戒的優婆塞〈夷〉,犯了此戒,所得罪惡如第一輕戒。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常一切諸善根(十)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接著是第四條:見乞求不給與的輕戒──「見乞不與戒第四」
戒文雲:「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分與,空遣還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就是說你見到有乞丐來向你來求乞,你卻不願意隨分施予,令他空手而回,這就是犯戒。本來出家的比丘也是乞士;這個「乞士」是什麼意思呢?
乞者有叁種解釋:一、乞食。二、乞法。叁、乞力。
乞食:貧窮者、受傷者、殘廢者、病患者、命苦者,無以自活,而以乞取食物、財物以活命,這類人俗稱爲「乞丐」或稱「乞食」。
乞法:根基鈍、愚癡、作惡忏悔之人,乞求佛法,請求開示法義,或者乞求經書、佛像,以爲讀誦、供養。
乞力:自己力量不足,請求別人幫助一臂之力,以解其困。
凡有乞于我者,若是善事,都應慈悲心助之;若是惡事相乞,則不得助之,並應以勸止。
佛陀製定見乞不與戒的用意:就是說,受過在家菩薩戒的弟子,應以慈悲爲第一,很樂意施予;由于乞食者,多爲貧、病、苦、無助之人,所以應該自動地給他們拔苦與樂,這樣才算是一個正信佛子之所爲。若乞而不與,令他空手遣還,實在有違背慈悲之心。故佛製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之罪惡如第一輕戒。
接著第五條是:見四衆尊長不承迎禮拜的輕戒──「見四衆尊長不承禮拜戒」
戒文雲:「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優婆塞〈夷〉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什麼是長老、先宿?
長老:「德尊學博曰長,年富齒高曰老。長老者,有修有證,有學問,德高望重名之長老。」
長老有五種:一、戒臘長老。二、法臘長老。叁、法性長老。四、學德長老。五、生年長老。
戒臘長老:結夏安居一年爲一臘,年老爲戒臘長老。
法臘長老:接受各宗正法,出家年久(臘即歲,出家一年爲一臘)。
法性長老:道果高超,開悟證果。(聖僧類型)
學德長老:學理深博者。
生年長老:年紀老大。
先宿:對年事較高,而且先受戒的尊稱,並具有道德。
長者:僅限年高有德之優婆塞(夷),對比丘、比丘尼不可稱之。
佛製定見四衆尊長不承禮拜戒的用意:尊賢、敬老,是一種美德,是虛心求法的最佳利益因緣,凡優婆塞(夷)遇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莅臨,應起身爲禮,不得我行我素,坐臥不起,應歡迎接待,奉事四衆尊長,更加應該問訊,五體投地禮拜之。
如果你受了菩薩戒,你很傲慢,你不向這些大德…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