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P5

  ..续本文上一页不说是非。二、不传是非。三、不听是非。四、不打妄语。

  古语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择善固执、我们要知错能改;并且一定要与善知识为伍。

  由于四众弟子,时常来往,如果彼此宣说罪过,就会破坏四众的和合。故佛制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接着第六重就是「不酤酒戒」:

  戒文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六重。」

  就是说,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以后,即使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也不可以买卖酒类,如果犯了这个戒,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就不能得到煖法,何況是须陀洹乃至是阿那含果

  所以这亦是六重戒之一。

  而酤酒有两种意义:一者买酒。二者卖酒。

   我們都知道, 饮酒会乱性,控制不了自己,前人都有饮了酒五戒齐犯的例子,所以身为受戒的菩萨戒弟子,应该停止饮酒;因为酒对身体有很多的坏处,而且可能会做出败德、乱性、发狂、杀人、放火,破一切戒的事,所以如果学佛之人再买卖酒类,就会残害到其它众生;正如《梵网经》所说:「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是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六重戒结文云:「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夷〉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意思是说:如果受了这些优婆塞、优婆夷的在家菩萨戒,能存着至诚心受持,不使令毁犯戒律,就能获得持守戒律的好果报。在家的优婆塞男居士,或者是优婆夷女居士所受的这些戒律,就像珠宝串成的璎珞,名为最庄严,清净戒的香气很微妙,戒香的熏染没有地方不遍满,能遮挡不善的恶法,是善好的法律,更加是至高无上微妙法宝的宝藏,是上等种族大姓,是最大寂静的处所,是如同灵丹妙药的甘露法味,能生一切善法的田地,能正直发起至诚心,尚且能得到这样多得无法计量的利益,何况更加能专心一意受持戒律而不毁犯呢?

  所以我们受菩萨戒的弟子们,必须以至诚的心来受戒,不要毁戒、犯戒,如果你守戒守得好,将来自然会有好的果报;如果守得不好,将来就必定会得到坏的果报。而且,大家知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远播呢?可以逆风而走呢?很多的香都是顺着风走的,只有一种香,就是戒香──唯有戒香才能逆风而走。我们守戒守得好,就會有戒香,就可以远播,就可以逆风而走。所以大家一定要守好这个戒。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常一切诸善根(九)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接着,我们继续讲「二十八轻戒;虽然是轻戒,但是我们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啊!所以我们轻戒也要把它当做重戒来想。

  二十八条轻罪小戒的第一条──「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戒文云:「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制供养父母师长戒的用意:人伦之始,我们这个色身受之于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给我们色身,师长给我们法身慧命,他们对我们都是恩重如山,百千劫报答父母、师长恩德,犹不能尽,所以我们应尽心尽力供养,奉事父母、师长。如果我们受戒后又犯戒,即是得失意罪,善法就不能生起,就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造下生死的业因,永劫沉沦。

  在净业「三福」里头,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指的是实践世间的善行。所以大家要知道在世间善之中,首先就是要供养父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二十八轻中第一个的轻戒。

  第二条:耽恋乐于饮酒的轻戒──「耽乐饮酒戒第二」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制饮酒戒的用意:因饮酒能伤身体,并能迷魂,麻醉神经线,使人失去理性,甚至发狂发癫,百病丛生,不但不能行道业,连正业亦不能为,所以受戒之人,不可饮酒,饮酒为恶业,自害害人,能破一切净戒,所以饮酒属于轻戒。

  因此,大家受了菩萨戒后就不能饮酒,不过如果饮酒是为了救度众生的话,这个时候才能「开」缘,但一般不能随便开,都要「遮」,遮就是不能犯,即使再轻的戒也不能犯。这个「开、遮、持、犯」前面已经说过了,大家必须要紧记。

  第三条:不能瞻顾病苦的轻戒──「不瞻病苦戒第三」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就是说,有人生病了,优婆塞、优婆夷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应该去看望他,要照顾他、关心他,可是却因为「恶心」而不肯去。

  所谓「恶心」,就是对一些事情不耐烦,譬如见到肮脏、糜烂的病苦之人,连想到不想见,这就叫做「恶心」。这里的「恶心」,含有憎恶、厌恶,不耐于心三种意义。

  而「瞻视」病苦,即是看顾、关心的意思。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

  世间有八种福田:一、佛。二、圣人。三、僧。四、和尚。五、阿阇梨。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圣人、僧,是敬田。

  和尚(受业本师)、阿阇梨(教授威仪)、父、母,是恩田。

  病人,是悲田。

  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就可得到无量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此外,瞻视病苦应具五德:一、应知病苦之人,什么可食,什么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的大小便利、吐痰、脓血不净。三、慈悲探病,不是私意去瞻视病苦。四、能为病苦者调理汤药。五、能为病苦者说法。

  

  我们前面说了,大慈和大悲都是菩萨的生处,所以当众生有病时,都要去瞻视,而且瞻视的时候,要具备五德:第一要知道病苦的人有什么可以吃、什么可以不吃。第二不要嫌恶病人的大小的便利、吐痰、浓血不净。第三要以慈悲心探病,而不是私意的去探望、去关心他。第四还可以帮他调理汤药。第五还能为病苦者说法。这些都是我们瞻视病人的应有的品德,也就是说,我们要给病人啊多点关心、关怀、多点安慰。

  佛制瞻视病苦戒的用意:生、老、病、死为四苦,而病苦尤为苦中之苦,最需要他人安慰、关怀、照顾;所以慈悲的佛陀,为拔众生病苦,特别制定此戒。若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犯了此戒,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常一切诸善根(十)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接着是第四条:见乞求不给与的轻戒──「见乞不与戒第四」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就是说你见到有乞丐来向你来求乞,你却不愿意随分施予,令他空手而回,这就是犯戒。本来出家的比丘也是乞士;这个「乞士」是什么意思呢?

  乞者有三种解释:一、乞食。二、乞法。三、乞力。

  乞食:贫穷者、受伤者、残废者、病患者、命苦者,无以自活,而以乞取食物、财物以活命,这类人俗称为「乞丐」或称「乞食」。

  乞法:根基钝、愚痴、作恶忏悔之人,乞求佛法,请求开示法义,或者乞求经书、佛像,以为读诵、供养。

  乞力:自己力量不足,请求别人帮助一臂之力,以解其困。

  凡有乞于我者,若是善事,都应慈悲心助之;若是恶事相乞,则不得助之,并应以劝止。

  佛陀制定见乞不与戒的用意:就是说,受过在家菩萨戒的弟子,应以慈悲为第一,很乐意施予;由于乞食者,多为贫、病、苦、无助之人,所以应该自动地给他们拔苦与乐,这样才算是一个正信佛子之所为。若乞而不与,令他空手遣还,实在有违背慈悲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之罪恶如第一轻戒。

  接着第五条是: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的轻戒──「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什么是长老、先宿?

  长老:「德尊学博曰长,年富齿高曰老。长老者,有修有证,有学问,德高望重名之长老。」

  长老有五种:一、戒腊长老。二、法腊长老。三、法性长老。四、学德长老。五、生年长老。

  戒腊长老:结夏安居一年为一腊,年老为戒腊长老。

  法腊长老:接受各宗正法,出家年久(腊即岁,出家一年为一腊)。

  法性长老:道果高超,开悟证果。(圣僧类型)

  学德长老:学理深博者。

  生年长老:年纪老大。

  先宿:对年事较高,而且先受戒的尊称,并具有道德。

  长者:仅限年高有德之优婆塞(夷),对比丘、比丘尼不可称之。

  

  佛制定见四众尊長不承礼拜戒的用意:尊贤、敬老,是一种美德,是虚心求法的最佳利益因缘,凡优婆塞(夷)遇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莅临,应起身为礼,不得我行我素,坐卧不起,应欢迎接待,奉事四众尊长,更加应该问讯,五体投地礼拜之。

  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很傲慢,你不向这些大德…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