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P6

  ..续本文上一页长老礼拜,也不向他请安,你就已经退步了,你就不具备这个菩萨精神。所以我们见到大德长老,就应该要让座、要礼拜,这是菩萨戒的基本要求。

  而且这亦是一种威仪,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会不生善法,而且还会堕落。为什么呢?因为长老、大德他们有些是戒腊很高,修行很久,而且各有所长;還有长幼有序,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紧记。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常一切诸善根(十一)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而第六条就是: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的轻戒──「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第六」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就是说,我们见到四众犯戒,内心生起了憍慢的想法,觉得自己守戒守的很好,别人都不如我。这是一个受过菩萨戒的人,不应该犯的过错。所以,佛制定「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的用意:就是要我们不要生起憍慢的心;佛说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的,持戒者自然会得到戒果。因此,我们看见四众犯戒,应该自我警惕,或以慈悲心相待,希望他能够改过迁善。若生憍慢心,即失戒法,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相同。

  接着第七条是:不持守六斋戒日的轻戒──「不持六斋戒第七」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大家知不知道「六斋日」是哪六日呢?六斋日就是: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小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在这六斋日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啊?就是「持戒」,如果你不持六斋日的戒,也算是犯戒。在家居士受了菩萨戒后,可以在家里守八关斋戒;当然也可以到寺庙里头,让法师大德为授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所守的是「八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臥高广大床。

  再加上「不非时食」,就是「斋」,也就是「过午不食」。

  供养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法脉,若无三宝的存在,佛法早已在世间消失了。

  佛陀制定不持六斋戒的用意:因为佛、法、僧三宝是最尊、最贵的,受完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每月的六斋日,应该行持八戒,而且必须供养三宝,故佛制定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同。

  接着就是第八条:不前往听讲佛法的轻戒──「不往听法戒第八」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就是说,你知道有讲经法会,但是却不去听法;法会有多远呢?就在四十里之内;你受了戒之后就一定要去听法,如果你知道了却不去听,就是犯了轻戒。

  佛陀制定不往听法戒的用意,是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听法师讲经说法,能使我們得到法义、法益,有利修行,早成道业,故佛制定此戒。所以说,若知道在四十里以内有讲经说法,就必须去听,若不去听就是犯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相同。

  接着是第九条:受用佛寺僧用物品的轻戒──「受僧用物戒第九」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坐,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就是说,如果优婆塞、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未经佛寺的僧宝淮许,就受用十方施主所供养僧宝的卧具、床坐,这就是犯戒。

  所以,佛陀制定受僧用物戒的用意,是讓我們明白:招提僧卧具、床坐都是「净物」,都是由十方信施喜舍,优婆塞(夷)若未获同意而取而自用,就是不敬僧宝,并且使其为难,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罪恶,与第一轻戒同。

  第十条是:饮用有虫之水的轻戒──「饮虫水戒第十」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疑水中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因口渴难耐,却没有无虫之水可饮;但必须饮用此水,又疑水中有虫的时候,应以布囊过滤,而后饮用,过滤后布囊中的水虫,应放回原水中,不得抛弃在干旱的地上。如果你明知道水里头有生命,你仍然把水喝下去,这就是犯戒。

  佛陀制定饮虫水戒的用意:饮用水中虫,其实就等于杀生、食肉,有违慈悲心,而且对健康有害,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同。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常一切诸善根(十二)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而第十一条是:险难处无伴独行的轻戒──「险难独行戒第十一」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什么是「险难之处」?「险难之处」就是有虎狼猛兽,经常出入之处,或者是土匪、盗贼藏匿的地方,高山险道、急水深潭、溪流等等,都会有危害生命之虞,统称为「险难之处」。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应该独行,应该结伴,否则会引起危险,对自己完全没有好处,所以这些险难的地方,都不应该随便去。

  佛制定险难独行戒的用意:受戒完之优婆塞(夷),应荷担如来慧命,救度众生,若不顾自身安危,就会招致苦果,对于自己是无益的,所以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接着是第十二条:独宿尼庵僧寺的轻戒──「独宿尼寺戒第十二」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就是说一个若优婆塞跑到尼寺里去过夜,在原则上是不可以,当然这个优婆夷,单独一人在寺庙里头住宿,也会有是非,也是不可以的。

  佛陀制定独宿尼寺戒的用意,就是要告诫大家:优婆塞如果独宿尼寺,为他人所见,易惹讥讽、嘲笑、毁谤而造口业;如果因经常交往而生感情,独宿尼寺,就容易起淫心,或犯淫戒,故优婆塞不得独宿尼寺。相反地,优婆夷亦因同样理由,不得独宿比丘寺院。

  所以独宿尼庵、僧寺,都是犯了轻戒。大家都不要这样做,因为在戒法里头是不允许的。

  第十三条是:为钱财打骂人的轻戒──「为财打人戒第十三」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什么是「奴婢」「僮仆」与「外人」?

  「奴婢」:是无给的奴隶,为本家作务,仅有衣食,而无工资。

  「僮仆」:是以工资雇佣其作务。「僮」:为年幼的小孩。「仆」:是年长的男女。

  「外人」:不属于自己家族的人,亦无亲族关系。

  

  佛陀制定为财打人的用意:如果是因奴婢、僮仆、外人有意或无意造成过失,使其钱财招致损害,因而生瞋恨心,以手相打,以口相骂,加以责罚。就是「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这些奴婢、僮仆、外人,无非求两餐、求生存;因为我们是菩萨,菩萨要有慈悲心,所以我们对他们应该善待;如果打人就是身业,骂人就是口业,瞋恚就是意业。三业不净,就会失去戒德。当下造作生死业因,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而第十四条是:用残余食物布施四众的轻戒──「残食施四众戒第十四」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什么是「残食」?「残食」者:自己或他人食用以后,残余的食物,如饭、菜、茶、水、果、饼等等。

  佛陀制定残食施四众的用意:为净化悭贪爱惜心,以洁净好食,施与比丘(男众法师)、比丘尼(女众法师)、优婆塞(夷),才会得到利益;若以残食施与,是为失敬,是不应该的,而且更会增长自己悭贪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同。

  接着,第十五条:蓄养猫狸的轻戒──「蓄猫狸戒第十五」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大家都知道「猫」,但是知不知道什么是「狸」?

  狸:形状像狐,体形较小,黑褐色、嘴尖、四肢短、爪锐利、尾长,夜间出外捕食小动物,如鸡鸭家禽、性凶恶、喜杀生。

  佛制定蓄猫狸的用意,是要告诉我们:猫狸性好杀,若蓄养等于杀生或教他杀,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而且猫、狸都是吃肉的,你自己不吃肉,却让牠们去吃众生的肉,这也是有违慈悲心的。所以,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应该养猫狸。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常一切诸善根(十三)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第十六条是:蓄养畜牲禽兽不净施的轻戒──「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象、马、牛、羊、驼驴等畜生,你受戒之后就不应该饲养,应该给没受戒的人饲养,因为这六种动物供给人类劳力、毛皮、食用、服务最多,所以佛陀慈悲,站在众生生命平等的原则之下,受戒完之优婆塞(夷),自然应该遵循,将这些蓄养的动物送给未受戒的人,自己不得蓄养。如果还要饲养的话,就是犯了轻戒。

  佛陀制定此戒的用意,就是要让我们明白:蓄养畜兽,有碍道业之修持,若畜兽不听教,常生瞋恚而…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