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藏起來,騙您說處斬了,現在您要赦他無罪,我才可以把人放出來。」

  國王知道原來廚師未死,很高興的對夫人說:「那太好了,您救了他的命,助我解決了叁餐飲食的問題,就赦他無罪算了。」

  茉莉夫人爲了救廚師的命,陪著國王喝酒並打說了謊話,卻犯了五戒的不飲酒戒和不妄語戒,于是第二天中午時分,就趕去給孤獨園,求見佛陀,向佛忏悔:

  「世尊!弟子昨天陪國王喝酒並說了假話,犯了酒戒和妄語戒,現在向佛陀您發露忏悔。」然後將自己爲喝酒的經過一一向佛陀禀告。

  這時,佛陀對茉莉夫人說:「你爲救人喝酒,不但沒有犯戒罪,而且還有大功德。」

  這個故事中的對茉莉夫人就是爲了「饒益有情」而行方便,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說「開緣」,否則的話,不能說是「方便」;所以佛教不容許濫慈悲,所謂「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禍害」,不能隨便給自己一個借口,讓自己做壞事;一定要是利益衆生的事情,我們才可以做,否則「犯」了還是有罪的。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五)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既然今天大家來受戒,就要對所受的戒條有清楚的概念與認識,所以接下來要簡單地跟大家說一說菩薩戒裏面的「六重二十八輕」。

  我們現在所用的《在家菩薩戒本》,是由《優婆塞戒經》中的〈受戒品〉節錄出來的,適用的對象,限于在家衆,不適合出家衆,所以叫做《在家菩薩戒本》。

  我們都知道,在家菩薩戒,可分爲六條重戒,與二十八條輕戒。

  因爲菩薩發願利益一切衆生;衆生最珍惜者,無過于保護自己的生命;我們護生、度生都來不及了,反而殺生,這實在大大地違背了慈悲心;而且衆生生命平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是未來的佛,所以我們殺衆生就等于殺未來的佛,又怎可以稱爲善男子、善女人?而你們明天受完菩薩戒之後,也就是優婆塞、優婆夷居士,本來就應該維護所有衆生的生命,甚至小到螞蟻都不會殺害,何況是其它衆生的生命呢?可見殺生實在是非常嚴重的罪,所以佛陀製戒,將不殺生戒排在第一位。

  殺生實在是一個大的禁戒,我們受戒以後,不能輕易的去殺生。剛才已經說了,我們衆最愛惜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最願意保護的就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不但要愛護、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愛護、珍惜他人的生命;我們甯舍生命都不能犯戒,如果我們故意殺生的話,這對我們的菩薩性是有所違背的。

  戒文:善男子!優婆塞〈夷〉戒,雖爲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自身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垢優婆塞〈夷〉,結優婆塞〈夷〉,是名初重。

  因此,如果我們受戒後又犯戒,就會如戒文中所說:「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什麼是「暖法」?什麼是「須陀洹至阿那含」?在佛教裏,小乘有四種果位,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修行在得果之前,有四加行。四加行位就是:一、暖法位;二、頂法位;叁、忍法位;四、世第一法位。

   暖法位:「初學佛的人,當無漏智慧火將生,心中光明啓發,名暖法位。如鑽木取火時,木鑽已開始生溫熱,但尚未達到生火境界。」

  頂法位:「修行進而智能增長,達到頂點,名爲頂法位。『頂』比喻山頂,用功修習已到頂點,但這頂點可進可退,進就到忍法位,退就到暖法位。」

  忍法位:「用功修行到頂法位,若無退轉心,努力精進,道心不動,名忍法位。」修行到了忍法位,心地不容易動搖,墮落惡道的機會就很少。

  世第一位:「有漏智慧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當中,最爲殊勝,名爲世第一位。」由世第一位再精進,就進入見道位,可到無漏智慧的境界,也就是轉凡入聖,證入初果阿羅漢。

  因此,受了菩薩戒的優婆塞〈夷〉,若口教授他人殺生,或親自殺生,都是犯戒,就連最起碼的「暖法位」都不能得到,當然就更不用說其它更高的果位了。  

  而小乘的四種果位是:一、須陀洹。二、斯陀含。叁、阿那含。四、阿羅漢。

  須陀洹:「小乘初果,譯爲『入流』,或『逆流』。」「入流」的意思是:「精進修行,舍離六道生死性,初獲聖性,入于聖行流的意思。就是由凡夫性漸入涅槃性。」而「逆流」是指:「精進修行,脫離自然界生死之流的慣性作用,永不再受叁途生死,故稱『逆流』。

  須陀洹是小乘初果,可說見道位。有七番往還生死,生死根已斷,如樹根拔起,雖然樹葉于數日內未枯萎,但決定是必死無疑。

  斯陀含:「小乘二果,譯爲『一來』。修行已斷了欲界思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後叁品。尚應在天界〈六欲天〉與欲界〈人間〉往來一次,故稱『一來』。」

  阿那含:「小乘叁果,譯爲『不還』,或『不來』,是已斷盡欲界的後叁品思惑,不再來欲界投胎轉世,故稱『不還』,或『不來』。在人間修行證成叁果,命終往生色界淨居天,或者是五不還天。」

  阿羅漢:「是小乘的極果,也稱四果阿羅漢。」具有叁種意義:

  一、殺賊。二、應供。叁、無生。

  以下再略作說明:

  殺賊:見思惑斷盡,殺盡一切煩惱,煩惱如賊,故稱殺賊。

  應供:已出叁界的聖者,人天供養能得無量福,故稱應供。

  無生:生死果報業盡,永入涅槃,不再生叁界,故稱無生。

  什麼是破戒優婆塞〈夷〉?所謂「破戒」是指已受過在家菩薩戒的優婆塞〈夷〉,其行爲與戒法相違背,未能遵循戒法的規定行持,就稱爲「破戒」。但原受的戒體仍存留在身上──「種在八識田中,直至成佛」。

  所以我們不應輕易破戒,因爲破戒有很多的過失;有那些過失呢?破戒有五種過失:一、自害─斷了自己善根。二、爲智所诃。叁、惡名流布。四、臨終生悔。五、死墮惡趣。

  又破戒有五種衰耗:一、求財所願不遂。二、設有所得日當衰耗。叁、所到之處衆所不敬。四、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破了戒的優婆塞〈夷〉,可以說天龍鬼神生厭棄,善神不願守護,人天輕視,對佛聖戒不尊重。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六)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所以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就不應該再殺生,因爲殺生的果報實在非常的大,可以說是一個「性罪」;什麼是「性罪」呢?因爲從犯罪的果報上說,譬如殺、盜、淫、妄,不論受戒或不受戒,凡是造成事實,便是一種罪惡,未來必定受報,因其本性就是罪行,就是業報的正因,所以稱爲性罪。

  不過我們受戒,如果不去犯戒的話,還是有很多的好處,例如:第一是「十方諸佛,愍念守護」,得到諸佛菩薩的憫愍、加持、守護。第二是「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如果我們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個時候就會生起正念,內心就會充滿歡喜。第叁是,「所生之處,諸菩薩爲友」,就是將來受生的地方都會和菩薩在一起,而且這些菩薩,都不是凡夫的菩薩,都是「叁界以外」的菩薩。第四是「功德多聚,戒度成就」,如果功德累積多了,戒度就自然成就,你就會得到圓滿。第五種就是「今生後世,性戒福慧圓滿」,如果你受戒以後,持戒清淨,現在、將來你的福就會圓滿、慧也會圓滿。我們都知道,佛是最究竟的覺者,所以只有佛才能福慧圓滿,而大家明天受了菩薩戒,將來也會像佛一樣福圓滿、慧圓滿;所以大家受戒以後必須堅持守戒,首先從不殺生開始──害傷其它衆生的生命是不可以的、是有違慈悲心的,因爲我們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一般的人,所以要守護自己的心、守護好所受的戒。

  不過,我們要知道,菩薩戒雖然犯了重戒而失戒,但只是受惡法陰影的遮沒,卻並未失去戒體的功能,因戒體不會從我們的本性理體上失去。所以說,菩薩戒是「有犯無失」的,我們一旦受持菩薩戒後,從生至生,直到成佛,戒體就會永遠不失,因爲戒體是一種無形狀、無表像的無漏體用。當它一旦經過熏習在我們的本性理體之後,只有被遮沒的可能,卻沒有失去的可能。這一點大家必須要清楚、明白。

  據經典說,菩薩受持一戒,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還要大,因爲菩薩戒的每一戒都是「無盡戒」,持一戒即在一切衆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由于衆生之數無量,所以其持戒的功德也就無盡了,故受持菩薩戒功德之大,實在無可比喻形容。

  如《璎珞經》雲:「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叁劫生死之苦。」又:「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因此大家發心受持菩薩戒,特別是「六重」戒,這實在是非常非常的難得,爲什麼說難得呢?因爲我們不容易有機緣,現在西方寺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我們誦完了廿一天的《華嚴經》,然後特別禮請叁師和尚爲大家授戒,這樣的機緣實在是不容易。

  今天我們既然發心受戒要成爲菩薩,就要利益一切衆生、愛護一切的衆生但是,如果我們犯了戒,就會成爲臭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垢優婆塞〈夷〉、結優婆塞〈夷〉。

  什麼是臭優婆塞〈夷〉?「臭」就是臭氣,汙穢的臭氣,能使人心生不悅。所以破了戒的優婆塞〈夷〉,因爲心生惡、不善法,所以被視爲汙穢不淨,這種汙穢,好像屍體的臭氣一般,無人敢聞。

  是故祖師說:「清淨佛法,不容破戒四衆弟子。清淨大海,不停留死屍。」所以,如果我們犯了戒,就好像把死屍掉進清淨的大海之中;大海本來是很清淨的,如何容得下這個死屍?所以說,我們不應該犯這基本的戒。

  什麼是旃陀羅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旃陀羅」是梵文。其有叁義:一、屠者。二、執暴惡人。叁、下姓。

  屠者:就是以屠殺動物爲職業的人,也就是…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