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一)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讲戒开示

  

  非常的高兴!看见各位菩萨们来到西方寺,我们明天(6月22日)早上就会授「三皈、五戒、菩萨戒」,所以,首先你们要给自己同家人一点掌声!你们有这个因缘来受菩萨戒(掌声)!这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记得自己出家的时候,那时洗尘长老还在世,在新界蓝地的妙法寺,他给我们开示,他问我们谁是菩萨?连着说了三声,当时没有一个人敢回答;他就拍拍胸脯说:「我是菩萨!」这以佛法来说,就是直下承担!一个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人,他就是菩萨。好像台湾的慈航菩萨亦曾经说过:「愿汝称我为菩萨。」那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用菩萨的高度来要求自己──我今天受了这个戒就已经是菩萨。这就是一种肯定与担当。今天大家还不是,明天受戒圆满就是菩萨了。

  当然,菩萨可分为多种:有「名義菩萨」、「凡夫菩萨」,还有「登地菩萨」、「佛菩薩」等。名義菩薩、凡夫菩薩是三界內菩薩,未開悟證果;登地菩薩(地上菩薩)(註)、佛菩薩是三界外菩薩,開悟證果的菩薩;三界以外就是已经出离生死了。我们都知道,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觉、妙觉,层次是一层比一高,直至最后成佛。所谓「登地的菩萨」,就好像观音菩萨在因地修行之时,因持诵《大悲咒》的功德,从初地的欢喜地超越到了第八地,这就叫做「登地的菩萨」。像我座位后面就有三位菩萨,中间的是观音菩萨,左边的是文殊菩萨,右边的是普贤菩萨。而且菩萨又可分为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而刚才所说的这三位菩萨,他们现的都是居士身,都是有头发的,跟你们一样,所以,在座的各位,你们明天受了菩萨戒以后,将来都会成为真正的菩萨。

  当然了,做菩萨就不能随随便便;出了三界的菩萨,就是脱离了生死轮回,像观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而我们是刚刚学着做菩萨,所以大家明天所受的戒条,就有「六重、二十八轻」;我们都知道「戒、定、慧」,所谓「由戒生定,从定发慧」,有了戒就能生定;有了定以后才能生慧,这是佛教的「三无漏学」。而「戒」的目的何在呢?摄我们这个身体,摄我们这个色身,摄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古语云「非礼莫视、非礼莫言、非礼莫听」,不应该看的,你不要看;不应该说的,你不要说;不应该听的,你不要听。这就是我们言、行的道德规范,限制我们去做一些不适合的行为。但是我们脑子的东西、意念的东西,是不受任何规范所约束的,必需要靠「定」来稳固,所以,我们要有禅定工夫;也就是说,戒、定、慧三者是立体地相连的,这是我们学菩萨的佛弟子所应该要理解、要懂得的。

  在《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提到菩萨有十种戒:「何等为十?一、不舍菩提心戒;二、远离二乘地戒;三、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四、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五、修一切菩萨所学戒;六、于一切法无得戒;七、于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八、不着一切如来身戒;九、思惟一切法离取着戒;十、诸根律仪戒。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戒波罗蜜。」

  一、不舍菩提心戒:如果我们舍离了菩提心,就不是菩萨,因为只有大悲才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成正等正觉,所以修学菩萨道,必须从大悲心开始,今天如果我们发愿要成为菩萨,就必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这个心,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具有的;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所说的第一句就是:「一切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说,这个菩提心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我们毋须向外寻觅。只是由于我们有太多的妄想、分别、执着;种种愚痴无明的障蔽,以致无法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而愚痴无明就是没有智慧,令我们在身、口、意上作种种业,引起无穷的烦恼,这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所以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各种的无明,一品一品的去破,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菩萨修行从十信位开始,直至等觉、妙觉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时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个菩萨必须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大愿,必须生起无尽的悲心;如果没有誓度一切众生的悲愿,就只是罗汉的境界,只是声闻、缘觉的境界;一个大乘的菩萨必须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精进不懈,勤求菩提,及利益一切众生为目的,所以,我们学菩萨,就必须以「不舍菩提心」为首要的戒。

  注释:

  注:「地上」指初地以上。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断一分之惑,证一分之理,称为欢喜地,是为初地;初地以上有十地,若满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可至佛果。故初地以上,称为地上;初地以前,称为地前。地上者称为法身菩萨,地前者称为凡夫菩萨。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二)

   ──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宽运法师说戒开示

  (接6月24日文)

  

  第二是「远离二乘地戒」,所谓「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他们只偏于自利,修行的目的只是自了。而一位大乘菩萨道的行者,必须进入利他即他受用的范围;当进入一佛乘之后,就会发现声闻。缘觉的修法不究竟,所以才要远离二乘地;所以才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悲心大愿;我们学修菩萨行,就是要把这个「悲心」扩大到所有的众生,因为一个菩萨必须悲悯、爱护一切众生,才称得上是菩萨。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菩萨,首要的条件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大悲心,发菩提心;我們有了大悲心,才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大悲心与菩提心,那我们就不够资格做菩萨。是故《华严经.离世间品》中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如果我们忘失了菩提心的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那怕是布施、行善,乃至是种种功德,都不是正业,都变成了魔业。而且我们所受的戒,也会退失了。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懂得。

  第三是要「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要懂得观察利益一切众生,假如不能够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也是犯戒。所谓「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我们一定要做到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才算是菩萨。我们为什么尊敬观音菩萨?就是因为他大慈大悲,没有自己,不顾自己,完完全全的无我。「有我」是不是菩萨啊?「有我」就不是完整的菩萨行,这一点大家要懂得。

  第四是「令一切众生安住佛法戒」;我们都知道,佛法是觉悟之法,但如何才能令一切众生「安住在佛法」之中?其实用什么办法都可以,譬如说,这个人没饭吃,你来救济他,你给他饭吃,这也是慈悲心的一种,但却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除了给饭吃,给予救济以外,还要让他觉知到生命的存在,让他感受到苦的存在、无常的存在。那要如何转化呢?就是令他安住在佛法当中。

   菩萨道的实践无非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不但承事诸佛如来,而且更要承事所有的众生,唯有令众生欢喜,诸佛才会欢喜,所以,我们承事众生就如同承事如来一样;对待众生就如同对待佛一样,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还有第五是「修一切菩萨所学戒」。「菩萨所学戒」,一般而言是「菩萨学处」,戒是学处、法是学处,也就是「六度万行」,而最基本的是「六度」、「四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而「四摄」则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些都是菩萨应该要学的,都是菩萨所必须具备的。所以菩萨所学范围很广。但是这些菩萨所学的理论,不能只是停留在概念之中,必须付诸实践。我们不要让它停留在概念中,否则那是阿罗汉的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菩萨应该学的,我们都要去学、去修。

  接着第六是「于一切法无所得戒」这是从理上来讲的。「于法无所得」是因为空性本来就是如此。而「一切法」涵盖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包含森罗万象。一切法就好像海水中的波浪;波浪是假相,假相就是幻化,幻化就无所得。因此菩萨要于一切法无所得,就必须看破波浪的本质,而进入性海的一真法界里,也就是进入一真法界。这种心性的体悟相当微细,它是实际修行的功夫。如果我们无法超越波浪的假相,就会停留在概念上,无法进入实际的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破除概念的束缚,否则这就是「法执」。

  

  第七是「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菩提」是觉性觉知。因此,修学菩萨道的人,必须将一切善根趋向于觉知的目标,即是以善根来回向菩提。假如一切善根不是回向菩提,而是把善根用在其它的地方,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回向就是趋向于终极的目标,我们要把一切所作所为趋向于觉悟。离开这个目标就是犯戒。因此,回向菩提就是趋向于觉性,并将一切善根都用于觉性的启发上。随着我们平日功课的用功、所修的法门之深入,功夫的深浅,当然会有不同,但这些都是善根。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让我们所有的恶都不作,一切的善都奉行,这就是基本的戒,亦是菩萨道的基本精神,如果我们能坚持这种精神,我们就具备了一个菩萨应有的资格。

  还有,第八就是「不着一切如来身戒」。如来是自性。如来身是「自性的体相」,我们要能够不执着,可是众生很容易执着如来身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初学的时候是要有执着的,对于诵经、念佛、礼佛、持咒,若不执着就无法进入状态。但是当我们修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放弃修持方法上的执着,这样就叫做「不执着一切如来身戒」。否则一直执着于外相与形式,就永远是初学者,永远都不能成就。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三)

  …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