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一)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講戒開示
非常的高興!看見各位菩薩們來到西方寺,我們明天(6月22日)早上就會授「叁皈、五戒、菩薩戒」,所以,首先你們要給自己同家人一點掌聲!你們有這個因緣來受菩薩戒(掌聲)!這實在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記得自己出家的時候,那時洗塵長老還在世,在新界藍地的妙法寺,他給我們開示,他問我們誰是菩薩?連著說了叁聲,當時沒有一個人敢回答;他就拍拍胸脯說:「我是菩薩!」這以佛法來說,就是直下承擔!一個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人,他就是菩薩。好像臺灣的慈航菩薩亦曾經說過:「願汝稱我爲菩薩。」那爲什麼要這樣呢?就是用菩薩的高度來要求自己──我今天受了這個戒就已經是菩薩。這就是一種肯定與擔當。今天大家還不是,明天受戒圓滿就是菩薩了。
當然,菩薩可分爲多種:有「名義菩薩」、「凡夫菩薩」,還有「登地菩薩」、「佛菩薩」等。名義菩薩、凡夫菩薩是叁界內菩薩,未開悟證果;登地菩薩(地上菩薩)(註)、佛菩薩是叁界外菩薩,開悟證果的菩薩;叁界以外就是已經出離生死了。我們都知道,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覺、妙覺,層次是一層比一高,直至最後成佛。所謂「登地的菩薩」,就好像觀音菩薩在因地修行之時,因持誦《大悲咒》的功德,從初地的歡喜地超越到了第八地,這就叫做「登地的菩薩」。像我座位後面就有叁位菩薩,中間的是觀音菩薩,左邊的是文殊菩薩,右邊的是普賢菩薩。而且菩薩又可分爲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而剛才所說的這叁位菩薩,他們現的都是居士身,都是有頭發的,跟你們一樣,所以,在座的各位,你們明天受了菩薩戒以後,將來都會成爲真正的菩薩。
當然了,做菩薩就不能隨隨便便;出了叁界的菩薩,就是脫離了生死輪回,像觀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而我們是剛剛學著做菩薩,所以大家明天所受的戒條,就有「六重、二十八輕」;我們都知道「戒、定、慧」,所謂「由戒生定,從定發慧」,有了戒就能生定;有了定以後才能生慧,這是佛教的「叁無漏學」。而「戒」的目的何在呢?攝我們這個身體,攝我們這個色身,攝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古語雲「非禮莫視、非禮莫言、非禮莫聽」,不應該看的,你不要看;不應該說的,你不要說;不應該聽的,你不要聽。這就是我們言、行的道德規範,限製我們去做一些不適合的行爲。但是我們腦子的東西、意念的東西,是不受任何規範所約束的,必需要靠「定」來穩固,所以,我們要有禅定工夫;也就是說,戒、定、慧叁者是立體地相連的,這是我們學菩薩的佛弟子所應該要理解、要懂得的。
在《華嚴經.離世間品》中提到菩薩有十種戒:「何等爲十?一、不舍菩提心戒;二、遠離二乘地戒;叁、觀察利益一切衆生戒;四、令一切衆生住佛法戒;五、修一切菩薩所學戒;六、于一切法無得戒;七、于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八、不著一切如來身戒;九、思惟一切法離取著戒;十、諸根律儀戒。是爲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戒波羅蜜。」
一、不舍菩提心戒:如果我們舍離了菩提心,就不是菩薩,因爲只有大悲才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成正等正覺,所以修學菩薩道,必須從大悲心開始,今天如果我們發願要成爲菩薩,就必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這個心,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具有的;佛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所說的第一句就是:「一切的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說,這個菩提心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我們毋須向外尋覓。只是由于我們有太多的妄想、分別、執著;種種愚癡無明的障蔽,以致無法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而愚癡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令我們在身、口、意上作種種業,引起無窮的煩惱,這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各種的無明,一品一品的去破,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菩薩修行從十信位開始,直至等覺、妙覺而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漫長時間,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個菩薩必須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大願,必須生起無盡的悲心;如果沒有誓度一切衆生的悲願,就只是羅漢的境界,只是聲聞、緣覺的境界;一個大乘的菩薩必須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也就是精進不懈,勤求菩提,及利益一切衆生爲目的,所以,我們學菩薩,就必須以「不舍菩提心」爲首要的戒。
注釋:
注:「地上」指初地以上。菩薩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斷一分之惑,證一分之理,稱爲歡喜地,是爲初地;初地以上有十地,若滿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可至佛果。故初地以上,稱爲地上;初地以前,稱爲地前。地上者稱爲法身菩薩,地前者稱爲凡夫菩薩。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二)
──西方寺傳授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寬運法師說戒開示
(接6月24日文)
第二是「遠離二乘地戒」,所謂「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他們只偏于自利,修行的目的只是自了。而一位大乘菩薩道的行者,必須進入利他即他受用的範圍;當進入一佛乘之後,就會發現聲聞。緣覺的修法不究竟,所以才要遠離二乘地;所以才有「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悲心大願;我們學修菩薩行,就是要把這個「悲心」擴大到所有的衆生,因爲一個菩薩必須悲憫、愛護一切衆生,才稱得上是菩薩。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爲菩薩,首要的條件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就是發大悲心,發菩提心;我們有了大悲心,才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沒有大悲心與菩提心,那我們就不夠資格做菩薩。是故《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如果我們忘失了菩提心的話,我們所做的一切,那怕是布施、行善,乃至是種種功德,都不是正業,都變成了魔業。而且我們所受的戒,也會退失了。這一點大家必須要懂得。
第叁是要「觀察利益一切衆生」,我們要懂得觀察利益一切衆生,假如不能夠觀察利益一切衆生,也是犯戒。所謂「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我們一定要做到利益他人、幫助他人,才算是菩薩。我們爲什麼尊敬觀音菩薩?就是因爲他大慈大悲,沒有自己,不顧自己,完完全全的無我。「有我」是不是菩薩啊?「有我」就不是完整的菩薩行,這一點大家要懂得。
第四是「令一切衆生安住佛法戒」;我們都知道,佛法是覺悟之法,但如何才能令一切衆生「安住在佛法」之中?其實用什麼辦法都可以,譬如說,這個人沒飯吃,你來救濟他,你給他飯吃,這也是慈悲心的一種,但卻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除了給飯吃,給予救濟以外,還要讓他覺知到生命的存在,讓他感受到苦的存在、無常的存在。那要如何轉化呢?就是令他安住在佛法當中。
菩薩道的實踐無非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我們不但承事諸佛如來,而且更要承事所有的衆生,唯有令衆生歡喜,諸佛才會歡喜,所以,我們承事衆生就如同承事如來一樣;對待衆生就如同對待佛一樣,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還有第五是「修一切菩薩所學戒」。「菩薩所學戒」,一般而言是「菩薩學處」,戒是學處、法是學處,也就是「六度萬行」,而最基本的是「六度」、「四攝」;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而「四攝」則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些都是菩薩應該要學的,都是菩薩所必須具備的。所以菩薩所學範圍很廣。但是這些菩薩所學的理論,不能只是停留在概念之中,必須付諸實踐。我們不要讓它停留在概念中,否則那是阿羅漢的境界。也就是說,一切菩薩應該學的,我們都要去學、去修。
接著第六是「于一切法無所得戒」這是從理上來講的。「于法無所得」是因爲空性本來就是如此。而「一切法」涵蓋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包含森羅萬象。一切法就好像海水中的波浪;波浪是假相,假相就是幻化,幻化就無所得。因此菩薩要于一切法無所得,就必須看破波浪的本質,而進入性海的一真法界裏,也就是進入一真法界。這種心性的體悟相當微細,它是實際修行的功夫。如果我們無法超越波浪的假相,就會停留在概念上,無法進入實際的狀態。所以我們一定要破除概念的束縛,否則這就是「法執」。
第七是「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菩提」是覺性覺知。因此,修學菩薩道的人,必須將一切善根趨向于覺知的目標,即是以善根來回向菩提。假如一切善根不是回向菩提,而是把善根用在其它的地方,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回向就是趨向于終極的目標,我們要把一切所作所爲趨向于覺悟。離開這個目標就是犯戒。因此,回向菩提就是趨向于覺性,並將一切善根都用于覺性的啓發上。隨著我們平日功課的用功、所修的法門之深入,功夫的深淺,當然會有不同,但這些都是善根。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是讓我們所有的惡都不作,一切的善都奉行,這就是基本的戒,亦是菩薩道的基本精神,如果我們能堅持這種精神,我們就具備了一個菩薩應有的資格。
還有,第八就是「不著一切如來身戒」。如來是自性。如來身是「自性的體相」,我們要能夠不執著,可是衆生很容易執著如來身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初學的時候是要有執著的,對于誦經、念佛、禮佛、持咒,若不執著就無法進入狀態。但是當我們修到一定程度後,就必須放棄修持方法上的執著,這樣就叫做「不執著一切如來身戒」。否則一直執著于外相與形式,就永遠是初學者,永遠都不能成就。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叁)
…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