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地獄?」寶誌公說:「可以的!不過你要准備、准備;要准備好,一會兒我就帶你去。」過了一會,寶誌公就問他:「你准備好了沒有呀?」他說:「我准備好了!」此話剛說完,寶誌公就開始罵他;罵他什麼哪?「你這個狗皇帝,昏庸無能……!」還罵了很多難聽的話,把他氣得暴跳如雷,拿起寶劍就要殺死這個寶誌公;寶誌公連忙躲在柱子後面說:「這個就是地獄啊!」梁武帝猛然醒覺,感到很不好意思、很慚愧;趕快說:「哎呀!對不起、對不起!」寶誌公接著說:「這一念心就是天堂啊!」所以說,一切都是唯心造!所以,天堂和地獄在那裏啊?就在我們心中;都是從我們心想中生;地獄、叁塗、餓鬼道,都是從我們心想中生。
既然天堂和地獄只是一念之間,那麼世間上有什麼東西是真實的、是永恒不變的呢?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呢?經上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我們試看近年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如中國的汶川大地震、四川的泥山流災害、日本東北地區百年罕見的海嘯與地震,還有各地的水災、火災、風災、旱災,都是一次比一次劇烈,一年比一年嚴重。還記得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當時震度大概是五點叁級或以上;那個時候,我還是住在朝陽,還沒有南下到香港;雖然我們距離震區相當遠,但是仍能感受到地震的搖晃、感受到生命安全的威脅、感到生死可能只是一線之間;如果身在災區,那種恐懼也就可想而知了。這種恐懼其實與地獄是很相似的,我們對地獄的感受或恐懼的形成,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心想中所生的,所以佛教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心外,其實什麼都沒有──因此佛教講內求;佛教要我們反求諸己、返觀內照;唯有內求,我們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外面的一切現象,都不過是假相、假像,只會令我們增加煩惱與執著。
可是我們一般人就是習慣于以假爲有、以幻爲真,自己欺騙自己;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時常都被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欺騙,因而引起無盡的煩惱;我們「眼觀妙色」,眼睛喜歡看好看的東西;「鼻嗅好香」,鼻子喜歡嗅上好的香味;而耳朵怎麼樣啊?「耳慕好音」,耳朵愛聽美妙好聽的聲音;人家贊歎我們,我們就很高興,但如果人家批評我們,我們就會發怒並且起瞋恨心,以致火燒功德林,不能做到忍辱波羅蜜,我們沒有辦法做得到。還有我們的身體,「身貪細滑」,喜歡溫柔細滑的感覺;天氣冷一點不可以,熱一點也不行;在炎夏的時候,都喜歡到有空氣調節的地方。反正一點點不舒適、不順意都受不了。所以說,這個身體爲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
剛才講座准備在隔壁舉行,因爲沒有音響,我說如果沒有音響的話,我就竭力地大聲講,不過,還是有麥克風較爲方便,所以臨時遷到臥佛殿來,大家來到這裏,覺得這裏是不是很舒服啊?如果沒有麥克風,坐在後面的同學就聽不清楚,可能就會起煩惱;我們衆生都是如此,你如此,我也如此。(未完待續)
注釋
注:
五種眼:即:(一)肉眼,爲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爲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叁)慧眼,爲二乘人之眼,能識出真空無相;亦即能輕易洞察一切現象皆爲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薩爲救度一切衆生,能照見一切法門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種眼作用之佛眼,此眼無不見知,乃至無事不知、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天臺宗說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果位有佛眼。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叁)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因此,我們都不得「自在」;要知道,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獲得「解脫」、要獲得「自在」,但如何才能做到呢?所以,我們就要效法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之所以被稱爲「觀自在菩薩」,是因爲他能「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我們既不懂得內觀,也不知道外觀,如何能得自在呢?所以都不自在,你們自在嗎?不自在。我自在嗎?也不自在。而且人間世界上有太多的危難、多太的不安,實在令我們難以自在,正如佛陀在《妙法蓮華經.譬喻品》中告訴我們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我們生活在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就好像身處在起火的房屋一樣,若不趕緊逃出去,就會有生命的危險;如果我們懂得危險、知道害怕,就會設法遠離火宅,逃生都安全的地方。所以,佛陀說法的目的,就是救度我們衆生出離,並接引我們到安全的處所。
我們都知道,在佛教裏面,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人,將來就可保住人身再次投生爲人。而修十善(五戒的前叁戒,再加上不妄言、不绮語、不兩口、不惡舌、不貪、不瞋、不癡)將來就可以生天;相反地,如果不修十善而修十惡(十善的相反),將來就會墮落叁塗,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
前面已說到,地獄的衆生,是非常的痛苦的。昨天亦跟大家講到「目連救母」的故事:佛在世時,有一弟子名目犍連,非常精進用功,勇猛辦道;出家一個月後便證得果位,得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目犍連爲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于是以天眼察看已過世的母親究竟身在何處,一看之下,竟然看見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終年不聞漿水之名,而咽喉很小好像細小的針,即使遇有食物亦無法進食,所以日夜受著饑餓的煎熬,以致皮骨相連,慘不忍睹;目犍連心裏非常的難過,于是取了一缽飯前往供養母親,由于以往悭貪惡業受報的緣故,飯未入口已化成火炭。目犍連知道自力不能救拔母親,悲痛萬分,唯有求助于佛陀;佛陀教他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供養十方僧衆,仗衆僧禅定之力,就能救拔他母親。目犍連依教奉行,他的母親得脫餓鬼之苦,並生天得勝妙樂。這就是佛教「盂蘭節」的起源。
爲了救度餓鬼道的衆生,佛教還有「甘露法門」,如放蒙山也好,放焰口也好,都是「施食法」,都是利用佛教的經咒,幫助餓鬼的咽喉打開,讓他們得以吃飽,這實在是非常慈悲的法門。我們人間也是如此,所謂「民以食爲天」,食物能夠維持我們的生命,所以「食」對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食物或缺乏食物,好像現時一些非常落後、貧窮的國家,人民欠缺糧食,經年抵受饑餓之苦。這個也是業報。
其次是畜生道的衆生,牠們的生活就只有「欲」和「吃」,其它就什麼都不知道;他們最執著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其余的事情,牠們一概不知,也沒有想過要去了解,所以畜生道非常的愚癡,我們稱他爲叁年級的小學生。而我們人呢?只是比畜生好一點點,是四年級;我們有很多無明煩惱與習氣,我們的起心動念離不開貪、瞋、癡;由無明而造業,因業力而受報,于是在六道之中不斷輪回,所謂「人死爲羊,羊死爲人」,如果有點善根的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依著佛法的指示去修行,將來還有可能轉生到人道,繼續學佛修行,不然的話,茫無方向,隨業流轉,就不知會墮落到那裏去。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今天有幸得聞佛法,就應該要有難遭難遇想,而更爲難得的因緣是,我們能在朝陽的佑順寺相聚,一起來交流、來討論佛法,這都是大家的福德因緣。可是世間上,還不知有多少人,他們無法認識生命的真相,往往以假爲真、以幻爲有,每一天忙忙碌碌,形形役役,不知爲誰辛苦、爲誰忙;不用說前生,就說今世,只是糊裏胡塗來,糊裏胡塗的去,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生死的問題如何才能解決呢?
說到生死的問題,我想起在《佛說婆羅門避死經》裏頭有一個這樣的公案:
當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對弟子們說,從前有四個婆羅門仙人,精進修行善法,獲得了五種神通;前面提到目犍連是得到六種神通,其實佛教不提倡神通,只相信漏盡通。這四個仙人就是沒有漏盡通。其實這種種的神通,我們本來就具有,這是我們的性德,可是現在我們爲什麼沒有神通呢?你沒有,我也沒有,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被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種種的煩惱遮蓋著,所以我們的「真如妙覺」無法顯現;「真如」也就是涅槃境界,我們現在被無明障蔽了,所以看不見、證不得。
由于他們沒有漏盡通,所以他們都很害怕死亡,都想不死。其實所有衆生都是貪生怕死的,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因此,這四個仙人在得到神通之後,心想:我們要往那裏去才能常久、永遠地活下去呢?所以,第一個仙人因爲有神足通,可以飛天,于是便飛到了天上去,可以飛到天上不久便過身了。我們都知道,天人天福享盡之時有五衰現象,最終亦是難逃一死。
而另外一個去到那裏啊?就是進入大海裏,想在大海中藏起來,可是他進入大海之後,時限已到,又死在海裏。而第叁個仙人,因爲怕死,于是去到山腰裏,想藏在山裏,結果還是一樣,剛到山裏去,沒有藏身就已經過世了。第四個仙人想,他們叁個都不行,我就到地底下去吧。可是剛鑽到地下,命也是沒有了。當時佛陀以清淨無瑕的天眼,見看到這個情況,就說了一首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就是說,叁界之中,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不死的。(未完待續)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四)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我們香港的同學,大家有沒有去過跑馬地的墳場?墳場門前有幅對聯寫道:「吾軀今日歸故土,他朝君體亦相同。」我們每一個人最後都會離開這個塵世,即使你再舍不得,你的色身也要常埋地下,化作一坯黃土,沒有任何人能例外。宇宙有成、住、壞、空,人就免不了有生、老、病、死;而且人生裏面還有無量諸苦,這些每個人都必須經曆,這…
《認識自己 認識佛教──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