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自己 認識佛教──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P3

  ..續本文上一頁和你信不信佛沒有關系。

  可能有人會說:「我不信佛。」但無論你信不信佛同樣要面對生死的問題,與信仰無關;而最重要的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了我們,就好像爲我們找到了一條開啓生命寶藏的鎖匙;生命的寶藏就是等待著我們去打開,但必須我們親自去打,不能假諸別人之手,就像生死一樣,不能由別人替代。因此,佛教說人生需要智慧,有了智慧就等于掌握了寶藏的鎖匙,就能解決人生種種的問題。

  接著再講五年級的阿修羅,我們都知道,阿修羅的瞋恨心特別重,所以長年都在鬥爭之中,他們有的時候爭飲食、有的時候爭美女,天天在爭鬥,就好像提婆達多一樣,佛陀說叁十七助道品,他偏要說叁十八助道品,總是和佛陀作對。當然六道都離不開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般人以爲能生到天上就是很大的福報,但是前面已經說過,天人也有五衰的現象,待天福享盡以後,還會墮落;而更重要的是,天上實在太快樂了,所以無法修行;因此,天上不是一個修行的地方。而阿修羅就更加無法修行,爲什麼?因爲天天都在爭鬥。至于地獄的衆生,處于極苦之中,要修行更是不可能了。所以,佛法不屬于叁塗,也不屬于諸天,唯有人道,有苦有樂,才是最適合修行的地方;所有的佛都是在人間成佛的,如《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于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唯有人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人生是如此的難得,如今生而爲人,又遇到佛法,所以我們就應該盡量發揮人的特長,依佛陀所開示的方法循序上進。當然往上提升是絕不容易的,就像我們讀書升學一樣,如果不踏實用功,要升級就會有困難,相信大家考大學的時候,都有過深刻的體驗。六道升沈的情況也就是如此。

  前面已經說過,叁界就像火宅一樣,而且其中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試想一間著了火而且裏面充滿種種痛苦與煩惱的房屋,我們仍然身處其中,是不是很恐怖、很可怕呢?但是我們芸芸衆生,有多少人能及早警覺、趕緊尋求出離呢?我們非但不知危險、不求出離,反而沈迷在五欲之樂中,醉生夢死,于是不斷造業,也就停不了的輪回。

  

  

  現在我們既然明白到人間是一個大火宅,就應該找尋跳脫出火宅的方法,所以佛在《妙法蓮華經.化城品》中說:「能于叁界獄,勉出諸衆生。」希望能令一切受苦的衆生,在火宅中出離,這就是佛苦口婆心說法的目的。只要跳出了六道,我們就能夠了生脫死,就不再在生死輪回之中打滾,所以佛爲衆生所開出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非都是解脫之道。正如佛在《法華經.方便品》裏說:「是故舍利弗,我爲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也就是說,一切法門其設立的目的,都是指示我們逃離火宅走向涅槃之路。當然斷煩惱、證菩提、得涅槃是絕對不是容易的,凡夫衆生如何才能斷?如何才能證?我們首先要認識世界萬物的本質,其實都是無常的、都是緣起性空的。所謂「有因有緣世間集,有緣有因集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法,我們今天在這裏頭相聚,是緣聚;十七號以後,大家各散東西,就是緣散;這個緣聚緣散,都是沒有自性的;我們緣深的下次再見面,緣淺的就不知道何日再相逢。這就是世間無常的本質。

  昨天學唱的《叁寶歌》,我們都知道是弘一律師譜的曲,他一生持戒非常嚴謹,並積極推行《四分律》,後來他應邀到青島湛山寺去講經說法,講完之後,跟大家說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那裏見面;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去過湛山寺。爲什麼說要在西方極樂世界裏見面呢?因爲無論是密宗、顯宗、天臺、禅宗,任何宗派將來的歸宿都是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裏之後,繼續修行,但是真正的目的是成佛,所以很多人說極樂世界只是個方便;當然對佛來說是方便,對我們來說就是真實的。

  在《妙法蓮華經》中有〈化城喻品〉,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公案:

  有一個聰明智慧的導師帶著一隊商侶,本來要到一個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寶藏;寶藏比喻佛國。由于路途險阻,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們很多人雖然知道極樂世界非常的淸淨,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卻不肯老實念佛;念了幾年之後,就不想念了,那該怎麼辦呢?于是佛菩薩就給他們一個方便,給他們化現一個極樂世界;在〈化城喻品〉裏,聰明的導師就比喻是佛,當祂見到衆生不想繼續往前的時候,于是便化現一個城市,這是一個假設的涅槃城;當大家走得人困馬乏之際,一看見城市,便以爲已經到達佛國,于是大家便歡喜不已,匆匆在這裏歇息、補充糧食;體力恢複後,導師便告訴大家,這只不過是一化城,還需努力往前再走兩百由旬,才能到達真正的寶所。由于在化城中,大衆的體力得以補充了,所以便可以繼續前進。

  

  

  放下塵勞.身心自在

  

  大家從香港來朝陽的情況,也就相類似,當大家抵達沈陽之後,就已經非常疲累了,如果不竭息一下,補充水份及糧食,大家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你們聰明的導師衍空大和尚,就安排大家在沈陽的旅館住一個晚上,到了第二天中午吃飽飯以後,大家體力充足、精神充沛,就告訴大家佑順寺距離不遠了,坐幾小時車便可抵達,于是大家便歡天喜地,重新收拾行裝,登上旅遊巴,沒多久便到達朝陽。這就是善巧方便。

  爲什要變現化城呢?如果沒有化城的話,大家會覺得太遙遠、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棄,無法到達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們經常說「長遠心難發」,就是這個道理。修行的路是絕不容易的,許多時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說的,當我們走到一半,開始生退心的時候,慈悲的佛菩薩就會給我們方便,給我們變現種種的境界;正當我們以爲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時候,佛菩薩又告訴我們說,現在已經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們便會生起信心,繼續向涅槃城──即清淨的彼岸,亦即極樂世界的方向走去。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五)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而在西方極樂世界裏頭,又可分爲叁輩九品以及四種土,即凡聖同居士、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淨土;到了常寂光淨土就已經是佛的境界了,只有佛才有資格住在常寂光淨土之中;那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在那裏呢?就是住在實報莊嚴土,那裏是菩薩的住處;聲聞、緣覺,就住在方便有余土;而我們凡夫就住在凡聖同居土,由于衆生的根性及善、惡業力的不同,所以就有叁輩九品及四土;這真不真實呢?雖然是佛慈悲的方便施設,但對我們衆生來說是非常真實的。所以今天大家有幸生而爲人,而且有機會聽聞佛法,實在是多生修來的福報。

  什麼是福報呢?我們很多人都會做投資,例如投資生意、投資金錢、名譽、地位或其它的東西,但很少人會投資生命;生命如何去投資?就是我們要認識生命,管理好生命;其實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教我們如何管好自己的生命,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生命管理實在是一大學問,可是卻往往被人忽略了。

  佛教是一個實修實證的宗教,它是內求的,不是外覓的,所以最怕就是我們光說不行唱高調;因此所有的佛法其實都是實踐的工夫,比如說,我們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它都是對治性的,乃至其它法門也是對治性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破除種種的習氣與毛病,令內在的境界有所提升。

  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或讀過,有幾句優美的、描述禅悟境界的語言:未悟之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正在參禅之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到了真正覺悟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迷與悟的叁個層次,我們應如何去參、如何去悟?道在那裏呢?禅宗裏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又說:「運水搬柴無非是道。」道不遠人,只不過就在平常之中而已;但有我,即我見、我執在的時候,我們無法了悟「緣起性空」,一切原無自性,于是就生起種種的分別,其實何止外物沒有自性?就是我們這個色身也是沒有自性的,因我們的色身都是由四大組成;四大和合之時,我們存在著;四大離散之後,這個暫住的身體就會消滅,那裏有一個真實的、永恒不變的我呢?所以一切都是沒有自性的。

  我們眼前這個杯子也一樣,都是和合而成,都是沒有自性的;汽車沒有自性、房子也沒有自性;汽車只能用十載、二十載,最後成爲一堆廢鐵;房子只能住八十年、一百年,破舊了還要重建、重修,世間上哪有一物能夠永恒?人類和宇宙亦複如是,所以佛教說大叁災、小叁災(注),一切都離不開成、住、壞、空,也就是生、住、異、滅;從有到空,由空到有,猶如春、夏、秋、冬,周而複始,一切都是無常法,這就是真理。「無常」是不是好事呢?無常其實是很好的,因爲如果一切都是常,這個五濁惡世就無法改變了,我們又如何能夠透過修行改惡遷善呢?我們又如何能夠出離呢?所以佛教告訴我們人生是無常的、世間是無常的,乃至于榮華富貴都是虛幻的;因爲無常、虛幻與不實,我們才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我們才能行菩薩道,我們才能求解脫,我們才會像《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一樣,爲了追求真理而作「五十叁參」。(未完待續)

  注釋

  注:小叁災、大叁災。又作叁災劫。世界系依成劫(成立期)、住劫(存續期)、壞劫(破壞期)與空劫(空漠期)等四期無窮地循環不息。其中,有情出現于住劫之一定期;至壞劫之終末期,世界全遭破壞。在住、壞二劫中,分別有叁種災厄。 <一>據俱舍論卷十二之說。(一)小叁災:住劫分二十期,有情之壽命在八萬歲至十歲間反複增減約二十回(最初爲減劫,最後爲增劫。每至人壽減至十歲以下,則發生一災厄,共有刀兵災(互用凶器殺害)、疾疫災(惡病流行)、饑馑災(由…

《認識自己 認識佛教──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