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旱災起饑馑)等叁種。 (二)大叁災:壞劫分爲二十期,于最後一劫世界即開始壞滅而引起天災,即:火災(壞欲界至初禅天)、水災(流失至第二禅天)與風災(破壞至第叁禅天)。以上火、水、風,分別稱爲劫火、劫水、劫風。叁災之發生,其順序一定。即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後,再以水災壞滅一回;如此以火災七回、水災一回,反複經七次後,再以火災壞滅七回,最後即以風災壞滅殆盡。〔長阿含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卷二十一「叁災品」、起世經卷九、大樓炭經卷五、優婆塞戒經卷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一叁、俱舍論光記卷十二〕 <二>據法苑珠林卷一所載。(一)小叁災:(1)饑馑災,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叁十歲時,大旱不雨,草菜不生,世間無量人民饑馑而死。(2)疾疫災,人壽減至二十歲時,諸病皆起,世間無量人民疾疫而死。(3)刀兵災,人壽減至十歲時,諸人各起鬥爭,手執草木即成刀杖,互相殘害,世間無量人民死于刀兵。 (二)大叁災:(1)火災,壞劫之時,有七日出現,大地須彌山漸漸崩壞,四大海水輾轉消盡,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無有遺余。(2)水災,初禅以下經過七回火災,世界複成,又于壞劫之時,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更兼地下水輪湧沸上騰,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彌滿,一切壞滅,如水消鹽。(3)風災,二禅以下經過七回水災,又經七回火災壞于世間,至世界複成,又于壞劫之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兼以衆生業力盡故,處處生風,欲界乃至叁禅天悉皆飄擊,蕩盡無余。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六)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大家有沒有讀過《華嚴經》呢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故事,大概也有聽過吧
爲了遍求法門要義,他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初參文殊師利菩薩,然後一路向南方去遊曆、去參學,先從德雲比丘學習,最終參普賢菩薩,得到了「一切佛剎微塵數叁昧」。他經曆了一百一十城,前後參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所以稱爲「五十叁參」;其實五十叁參也就等于五十叁個次第的提升。
據有關學者研究,五十叁位善知識的身份,當中有菩薩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優婆塞一人、優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人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羅門教一人、長者一人、博士一人、醫師一人、船師一人、國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諸神十人。這樣廣泛地參學衆多善知識,在印度佛教史上實在是一件非凡的事例。
還有他一路上遇見所有的人都恭敬禮拜、歡喜贊歎;見到善人恭敬,見到惡人也恭敬,不分善惡、不分貴賤,一律平等對待。我們研修學苑裏面也是一樣,覺真長老贊歎流雲法師、贊歎衍空大和尚、也贊歎中言大師;我們贊歎別人,是因爲人家修的好,德學兼備,堪爲人師;所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可是在善財童子的參學過程中,唯獨唯獨有叁人,他只是禮敬而不贊歎,這叁個人,第一個是勝熱娑羅門,他是個外道。所以善財童子只是恭敬而不贊歎他;第二個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他脾氣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馬上就治罪──下油鍋、上刀山,就這樣的對付人。所以善財童子見到他,只是禮敬而沒有贊歎;第叁位是伐蘇蜜多,她是個淫女,代表貪欲;善財童子對她也是只恭敬而不贊歎。這叁個人分別代表貪、瞋、癡叁毒,所以他只表恭敬而不贊歎。所以說,我們贊歎的必然是善法、正法,如果不是善法、正法,我們就不贊歎,但仍然要恭敬,爲什麼呢?因爲恭敬是清淨心、平等心;即使對其他宗教,我們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們又何妨對它表示贊歎?
因此,我們無論到那裏去參學,都應該給別人恭敬贊歎,但是該贊歎的贊歎,當然要贊歎;不應該贊歎的,就不能隨便贊歎;大家來到這裏參加夏令營,就是希望有所體驗、有所得著,這份求學、求知之心,其實和善財童子是一樣的;你們五十叁參的地點今年是在佑順寺,而明年又會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大家要記住,假使到了一個外道的、不如法的地方,就只能恭敬,但不要贊歎,比如說,去到教堂,我們一樣要表示恭敬,但是就不應該贊歎。
我們可以見到殿內的大佛,莊嚴殊勝,慈祥明淨,我們內心自然生起無比的恭敬與贊歎;這一念心,其實就是修行的開始,我們可效法善財童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就是菩提心,學佛所學,行佛所行;我們可追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即是:一者禮敬諸佛:我們要時常禮敬一切諸佛。二者稱贊如來:我們要時常稱贊如來之德。叁者廣修供養:我們要時常侍奉一切諸佛,並予最上之供養。四者忏悔業障:我們要時常忏悔無始以來的惡業,並遵守清淨戒法。五者隨喜功德:我們要時常隨喜一切佛、菩薩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六者請轉*輪:我們要時常禮請一切佛宣說教法。七者請佛住世:我們要請求佛、菩薩不入涅槃,而能住于世間說法。八者常隨佛學,我們要常隨毘盧遮那佛,而學佛之教法。九者恒順衆生,我們要時常應衆生種別,而作種種供養。十者普皆回向:我們並要真心誠意將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衆生,以完成佛果之願。
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每一個學佛人必需實踐的基本功課。而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從文殊開始到普賢圓滿,這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曆程──用智慧之劍斷除一切煩惱執著,然後以真誠忏悔之心確切實行,最終才能達到完成佛果的願望。由此可見,唯有實踐才是修行的根本;唯有實踐才會有真實的體驗,就好像大家如果不來朝陽,就永遠體會不到佑順寺的寺院生活,就只能在聞說中想象,因爲沒有親臨其境,所以得到的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完整的。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七)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前面已經反複說過,佛教是內求的宗教、實踐的宗教;所以佛法的真義在于確實行持,也就是說,佛法是用來行的,而不是用來說的;如果只會說而不會行,即使你講得再好,也不過是「說食數寶」,對自己完全沒有益處,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銀行的職員,每天在數錢,但這些錢都不是他的,下班之後,他仍然一無所有。學佛的情況也是一樣,盡管你讀了多少經、多少論,如果你不去實行的話,你是永遠得不到利益的。所以我們今天要數自己的錢,把錢用在生活之中,我們要懂得運用,若不懂得運用,這個錢就不是屬于我們的;這才是真正的生命管理,這個才是真學問、真修行。
我們都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前面述及禅悟的叁個層次,它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對生命有所覺醒、有所提升,而事實上,所謂迷與悟只是相對而言,當一個人真正覺悟後,其實既沒有迷也沒有悟,一切都是原來的,都是現成的,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迷的時候,未減一分,而悟的時候,亦未增一分,因此悟後所見,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一切本然。
不過,我們現在都是處于「迷」之中,所以見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煩惱妄想,而修行的目的就是教我們破除妄想、執著,重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禅宗有一句說話:「打得妄心死,換來法身活」,「妄心」,就是我們種種的愚癡妄想,而「法身」,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那我們如何將這個妄心、妄想打死?這就需要經曆一個修道的過程,而道又應該如何去修呢?
前賢古德爲我們留下許多深刻的啓示與教訓:從前的學人爲求了生脫死,都是曆盡千辛萬苦,苦苦追求,永不言退的,但現在就不一樣了;以前是「人求道」,現在是「道求人」,道場講經說法,都要到處通知,積極宣傳,深怕沒有人來聽,而且費用全免,還恐安排不周,下次人家就不來了;以前剛巧相反,求道者不惜長途跋涉,千裏遙遙,尋師訪道,卻常常難得見到高僧一面,只要求得一言半句,就感到如獲至寶。
這就是真正的道心。
說起「道心」,令我想起了唐朝有一位黃檗希運禅師,他的修道故事實在非常令人感動,我每次聽到都不禁流下眼淚;他原本和母親相依爲命,雖然年紀輕輕,但是爲求了生脫死而毅然出家去了,剩下母親孤單一人留在家裏;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個母親在兒子出家之後,仍然非常的舍不得,日夜思念著兒子,每日以淚洗面,由于憂傷過度,以致雙目失明了。黃檗一去就是數十年,音訊全無;爲了想念兒子,年邁的老母就在路邊設置一個招待所,專門招待過路的雲遊僧人。老母不但親自招待他們,而且還爲他們洗腳以示敬意。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黃檗的左腳上長了有一顆大痣,如果萬一他路過此地,便可以認出他是自己的愛兒了。
由于她眼盲看不見,唯有時常向人打聽消息,她說:「我有個兒子出家,你有沒有看到他?如果你看到他的話,請你跟他捎個消息,說他媽媽非常想念他,希望他能回家見一面。」可是,年複一年,始終是音訊全無。
皇天不負有心人,她的兒子終于回家了。一天,黃檗參訪百丈懷海禅師後,途經家鄉,禁不住順道回去看一看母親。路過之時,接受了母親的招待,但是卻不敢相認,在洗腳的時候,只把右腳給母親洗,故意不給她洗左腳。第二天早上,黃檗心裏雖有點難舍之情,但仍然忍痛離開,繼續匆匆上路。
這時,突然一位鄰居跑來問黃檗的母親:「昨天晚上你日思夜盼的兒子終于回來了,是不是很高興呢?」此刻母親才恍然大悟,原來昨夜留宿的僧人就是自己的兒子,她連忙追出去,一直追到河邊,可惜黃檗已經上船,而且船己開動,由于母親眼盲,一不小心便掉到水裏淹死了,黃檗站在對岸,看到這種情形,想搶救也來不及了,不禁悲從中來,于是手執火炬,悲…
《認識自己 認識佛教──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