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旱灾起饥馑)等三种。 (二)大三灾:坏劫分为二十期,于最后一劫世界即开始坏灭而引起天灾,即:火灾(坏欲界至初禅天)、水灾(流失至第二禅天)与风灾(破坏至第三禅天)。以上火、水、风,分别称为劫火、劫水、劫风。三灾之发生,其顺序一定。即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后,再以水灾坏灭一回;如此以火灾七回、水灾一回,反复经七次后,再以火灾坏灭七回,最后即以风灾坏灭殆尽。〔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卷二十一「三灾品」、起世经卷九、大楼炭经卷五、优婆塞戒经卷七、大毘婆沙论卷一一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二〕 <二>据法苑珠林卷一所载。(一)小三灾:(1)饥馑灾,人寿由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三十岁时,大旱不雨,草菜不生,世间无量人民饥馑而死。(2)疾疫灾,人寿减至二十岁时,诸病皆起,世间无量人民疾疫而死。(3)刀兵灾,人寿减至十岁时,诸人各起斗争,手执草木即成刀杖,互相残害,世间无量人民死于刀兵。 (二)大三灾:(1)火灾,坏劫之时,有七日出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辗转消尽,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无有遗余。(2)水灾,初禅以下经过七回火灾,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3)风灾,二禅以下经过七回水灾,又经七回火灾坏于世间,至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欲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六)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大家有没有读过《华严经》呢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大概也有听过吧
为了遍求法门要义,他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初参文殊师利菩萨,然后一路向南方去游历、去参学,先从德云比丘学习,最终参普贤菩萨,得到了「一切佛剎微尘数三昧」。他经历了一百一十城,前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称为「五十三参」;其实五十三参也就等于五十三个次第的提升。
据有关学者研究,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身份,当中有菩萨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优婆塞一人、优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人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罗门教一人、长者一人、博士一人、医师一人、船师一人、国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诸神十人。这样广泛地参学众多善知识,在印度佛教史上实在是一件非凡的事例。
还有他一路上遇见所有的人都恭敬礼拜、欢喜赞叹;见到善人恭敬,见到恶人也恭敬,不分善恶、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对待。我们研修学苑里面也是一样,觉真长老赞叹流云法师、赞叹衍空大和尚、也赞叹中言大师;我们赞叹别人,是因为人家修的好,德学兼备,堪为人师;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可是在善财童子的参学过程中,唯独唯独有三人,他只是礼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第一个是胜热娑罗门,他是个外道。所以善财童子只是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个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他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的对付人。所以善财童子见到他,只是礼敬而没有赞叹;第三位是伐苏蜜多,她是个淫女,代表贪欲;善财童子对她也是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分别代表贪、瞋、痴三毒,所以他只表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说,我们赞叹的必然是善法、正法,如果不是善法、正法,我们就不赞叹,但仍然要恭敬,为什么呢?因为恭敬是清净心、平等心;即使对其他宗教,我们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们又何妨对它表示赞叹?
因此,我们无论到那里去参学,都应该给别人恭敬赞叹,但是该赞叹的赞叹,当然要赞叹;不应该赞叹的,就不能随便赞叹;大家来到这里参加夏令营,就是希望有所体验、有所得着,这份求学、求知之心,其实和善财童子是一样的;你们五十三参的地点今年是在佑顺寺,而明年又会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大家要记住,假使到了一个外道的、不如法的地方,就只能恭敬,但不要赞叹,比如说,去到教堂,我们一样要表示恭敬,但是就不应该赞叹。
我们可以见到殿内的大佛,庄严殊胜,慈祥明净,我们内心自然生起无比的恭敬与赞叹;这一念心,其实就是修行的开始,我们可效法善财童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菩提心,学佛所学,行佛所行;我们可追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即是:一者礼敬诸佛:我们要时常礼敬一切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要时常称赞如来之德。三者广修供养:我们要时常侍奉一切诸佛,并予最上之供养。四者忏悔业障:我们要时常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并遵守清净戒法。五者随喜功德:我们要时常随喜一切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六者请转*轮:我们要时常礼请一切佛宣说教法。七者请佛住世:我们要请求佛、菩萨不入涅槃,而能住于世间说法。八者常随佛学,我们要常随毘卢遮那佛,而学佛之教法。九者恒顺众生,我们要时常应众生种别,而作种种供养。十者普皆回向:我们并要真心诚意将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每一个学佛人必需实践的基本功课。而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从文殊开始到普贤圆满,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用智慧之剑断除一切烦恼执着,然后以真诚忏悔之心确切实行,最终才能达到完成佛果的愿望。由此可见,唯有实践才是修行的根本;唯有实践才会有真实的体验,就好像大家如果不来朝阳,就永远体会不到佑顺寺的寺院生活,就只能在闻说中想象,因为没有亲临其境,所以得到的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完整的。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七)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前面已经反复说过,佛教是内求的宗教、实践的宗教;所以佛法的真义在于确实行持,也就是说,佛法是用来行的,而不是用来说的;如果只会说而不会行,即使你讲得再好,也不过是「说食数宝」,对自己完全没有益处,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银行的职员,每天在数钱,但这些钱都不是他的,下班之后,他仍然一无所有。学佛的情况也是一样,尽管你读了多少经、多少论,如果你不去实行的话,你是永远得不到利益的。所以我们今天要数自己的钱,把钱用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懂得運用,若不懂得運用,这个钱就不是属于我们的;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管理,这个才是真学问、真修行。
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前面述及禅悟的三個层次,它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对生命有所觉醒、有所提升,而事实上,所谓迷与悟只是相对而言,当一个人真正觉悟后,其实既没有迷也没有悟,一切都是原来的,都是现成的,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迷的时候,未减一分,而悟的时候,亦未增一分,因此悟后所见,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一切本然。
不过,我们现在都是处于「迷」之中,所以见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烦恼妄想,而修行的目的就是教我们破除妄想、执着,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有一句说话:「打得妄心死,换来法身活」,「妄心」,就是我们种种的愚痴妄想,而「法身」,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那我们如何将这个妄心、妄想打死?这就需要经历一个修道的过程,而道又应该如何去修呢?
前贤古德为我们留下许多深刻的启示与教训:从前的学人为求了生脱死,都是历尽千辛万苦,苦苦追求,永不言退的,但现在就不一样了;以前是「人求道」,现在是「道求人」,道场讲经说法,都要到处通知,积极宣传,深怕没有人来听,而且费用全免,还恐安排不周,下次人家就不来了;以前刚巧相反,求道者不惜长途跋涉,千里遥遥,寻师访道,却常常难得见到高僧一面,只要求得一言半句,就感到如获至宝。
这就是真正的道心。
说起「道心」,令我想起了唐朝有一位黄檗希运禅师,他的修道故事實在非常令人感动,我每次听到都不禁流下眼泪;他原本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为求了生脱死而毅然出家去了,剩下母亲孤单一人留在家里;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母亲在儿子出家之后,仍然非常的舍不得,日夜思念着儿子,每日以泪洗面,由于忧伤过度,以致双目失明了。黄檗一去就是数十年,音讯全无;为了想念儿子,年迈的老母就在路边设置一个招待所,专门招待过路的云游僧人。老母不但亲自招待他们,而且还为他们洗脚以示敬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黄檗的左脚上长了有一颗大痣,如果万一他路过此地,便可以认出他是自己的爱儿了。
由于她眼盲看不见,唯有时常向人打听消息,她说:「我有个儿子出家,你有没有看到他?如果你看到他的话,请你跟他捎个消息,说他妈妈非常想念他,希望他能回家见一面。」可是,年复一年,始终是音讯全无。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儿子终于回家了。一天,黄檗参访百丈怀海禅师后,途经家乡,禁不住顺道回去看一看母亲。路过之时,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但是却不敢相认,在洗脚的时候,只把右脚给母亲洗,故意不给她洗左脚。第二天早上,黄檗心里虽有点难舍之情,但仍然忍痛离开,继续匆匆上路。
这时,突然一位邻居跑来问黄檗的母亲:「昨天晚上你日思夜盼的儿子终于回来了,是不是很高兴呢?」此刻母亲才恍然大悟,原来昨夜留宿的僧人就是自己的儿子,她连忙追出去,一直追到河边,可惜黄檗已经上船,而且船己开动,由于母亲眼盲,一不小心便掉到水里淹死了,黄檗站在对岸,看到这种情形,想抢救也来不及了,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手执火炬,悲…
《认识自己 认识佛教──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