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痛地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并将火炬投入河中,一阵烈火冲天而起,乡人皆见母亲随烈焰在空中向他微笑,继而不断上升,生天去了。
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由于她的儿子是个得道的出家人,所以这位母亲去世后,可以生到天上做天人。当然如果从我们世间的孝道来说,儿子出家好像没有尽孝,但出家是大孝──不单单为求自己能够了生脱死,而且还能超度母亲、乃至九族了生脱死,这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八)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孝」,就是善事父母。如《孝经》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可知,侍奉好父母,不使父母为自己而忧心,便是传统文化中「孝」的基本含义。
但是做到「事父母者」,其实并不等于已行孝道。《论语》中曾载孔子的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供养父母,如果心中不存敬意,则与供养犬马毫无分别。这说明了除形式化的行为外,内在的孝心更为重要。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儒家的思想。而佛教的孝,是出世间的,比世间的孝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既然身体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出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或将父母的衣食安顿妥当,然后方能出家;还有在家虽然能侍奉父母的身体及供养他们的生活所需,而出家则是以一切众生为父母、眷屬,并以佛法度化自己的父母、亲人,令他们闻法解脱,得到真正的自在与安乐,所以出家才是真正的大孝。
不过,我们生而为人,无论在家、出家都应该善惜自己的身体;虽然这个身体是假的,但是我们必须「借假修真」;所以,接下来我再为大家讲一个公案,希望大家好好地思考一下:
从前有一个人在人世间努力修五戒、十善。大家知道什么是五戒、十善吗?相信法师们都知道,但同学们知道吗?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还有「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念上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人在人间的时候,对佛法相当了解,而且深信因果,所以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个虔诚持戒的佛弟子,怎么样呢?他在人间广修供养、时时布施,并且处处帮别人,修桥、铺路、种种善行;所以他死后就到生上,在天界里享福。可是他经常回到人世间来抚摸自己的尸骨,被一个得道的仙人以天眼通看到了,于是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在天界享福,跑到人间来抚摸这骨头干什么呢?」
他回答说:「你有所不知了,我就是因为在生前修五戒、十善的功德,死后才可以生到天上享福,所以我怎能不感恩自己的前世?我必须感恩它,所以我经常回到人间抚摸它,就是为了向它報恩,如果没有我前世在人世间这么一点点的功德,我今天那会有这么大的福报啊?」由此可见,只有我们真心诚意修行五戒、十善,将来就必定可以生天。
这个人有一个弟弟,他却反过来專修「十恶」;十恶最重的报应,就是堕落到地狱里去,轻一点是饿鬼,再轻一点是畜生;这个弟弟,由于在人间时无恶不作,坏事做尽,死后很快就落到地狱里去,后来又转生到饿鬼道中,他也经常回到人世间,干什么呢?就是拿鞭子抽打自己的尸骨;同样被这个得道仙人看到了,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他说:「由于我前世不修,专做坏事,一件好事也没做過,所以今天我要在饿鬼道受这么多的苦;你看我哥多好,现在在天界里享福,所以我要条鞭子来鞭它,因为它害得我太惨了!」大家想想看,这个为善与为恶,报应的差异是那么大,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说,将来命运的好、坏也就是善、恶果报,其实就在我们现前的一念心。
我们一念的诚恳,将来就必定有所感应,所以今天我们无论修持那一种法门,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要「善惜吾身」,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不要辜负这个宝贵的人身,应该趁着身体强健的时候,好好用功、好好努力。家师经常跟我说:「趁着色身强,修得功行满。」大家正值青春盛放的时期,前途无可限量,实在应该加倍努力;要好好认识自己、认识人生,更重要的是好好的认识佛教;佛教不是一般世间的学问,而是引导我们开拓智慧、断除烦恼、了生脱真死的真理;所以说,佛教是一门最高的生命管理学;依佛法来说,生命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我们要管好这一期的生命,广行善业,自利利他、福慧双修,直到最后成佛。这才是生命最高的意义。
不过,对于永恒的生命,也许有人会产生疑惑说:「我无法知道前生,也无法知道来世;如何能相信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呢?」一般人总以为自己亲眼看到的才是事实,看不到的就不敢相信是真的,所以,我经常跟人家举一个例子:所谓「人不见风,鱼不见水」;「人看不见风」,就是说,人是看不见风的;你们看过没有?谁看过请告诉我,风是什么样子的?「鱼不见水」,就是说,鱼是看不到水的,为什么看不到水呢?因为水是牠的家园;同样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狱众生看到的是脓血,可见业力不同所感应的境界就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感觉来衡量别人;比如说,就好像一个粪坑里面有很多蛆虫在涌动,若以我们众生的立场来看,会觉得牠们很臭秽;实际上从蛆虫自己的角度来看,在它的世界里也是很精彩的,并没有肮脏的感觉。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九)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由于境界的不同,我们怎能明白其它人乃至其它众生的内心世界?这在《庄子》的〈秋水〉篇中,有一个很好的说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鯈于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啊!」惠子曰:「你不是鱼,焉知鱼之乐呢?」庄子曰:「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而你也不是鱼,所以你怎能够知道鱼的快乐呢!」
由此可见,快乐是没有定义的;世间的快乐,都是相对的,而且不是长久的;我们要得到快乐并不容易,而且都是短暂的,往往转瞬即逝;但是受苦的时间,却比较长,总的来说,就是苦多乐少;人生有没有快乐呢?也是有很多快乐的时候的,没有快乐我们也不做人了,还是有乐的,但是比较少,所以很多人的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快乐。但是依佛法来说,「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世间五欲之乐,其实就是苦的因,今天短暂的欢乐,可能换来的是将来无穷的烦恼;今天虽然吃苦、受苦,将来得到的却是无尽的乐果,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所以大家要善惜自己的身体,善惜自己的因缘,这才是我们学佛人应有的基本态度。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一步步的自我提升,前面已经说了,以读书升学为比喻,六道里的众生,都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升级的话,必须经过考试,如果不及格的话,如何能升读更高的班级呢?所以,一般来说,能修至声闻、缘觉、菩萨的很少;做人已不容易了,而堕落三涂的就很多。所以,我们认识了佛教、认识了自己以后,就不要停留在低年级的层次,我们要力争上游,修完学士──声闻、缘觉之后,要修硕士──菩萨,再继续努力修至成佛──以取得博士学位。这只是这么一个比喻而已。
佛法是为我们众生而说的,如果没有众生佛要对谁来说法呢?既然是为众生而说,必然是利益众生的,能帮助众生远离苦痛、烦恼,并得到真正的解脱的。换句话说,佛教化世的目的,就是要令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然而开悟如何可能?所谓迷是此心,悟也是此心;此心与佛心原本无异,我们如何才能令他回复本来的清净,就必须在心性上下功夫;因此,菩萨道的实践,就离不开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也就是「六度」、「四摄」以及种种善行。
我们都很清楚,成佛是我们最高的目标,我们的一切行持无非是向这个目标迈进,由于路途遥远,所以必须储备充足的资粮,古德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又谓「甘为众生作马牛」;我们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做佛陀的弘法使者,我们愿意为众生奉献、为众生服务,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就好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尊者,他为了利益众生,向佛陀自动请缨到偏远地方去弘法,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强调自己是佛陀的弟子,要在那里弘法,而是先跟当地人民广结善缘;人家种田,他就帮人家种田;人家起屋,他就帮忙起屋;人家打渔,他就帮忙打渔,不会说这是杀生的行业,我不愿意做。目的就是跟他们打成一片,以取得他们的信心。因此,后来成功地将佛法灌注到这些人的内心裡。
由此可见,广结善缘在佛法的修行中的确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要如何与人结缘?其实结缘也就是布施。我们可以看见,「六度」以「布施」为首,而「四摄」还是以「布施」為先;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一个微笑,一句赞叹都可以说是布施。所以,许多时候,我们不要吝惜我们的掌声,要多给別人一点掌声,也不要吝惜我们的笑容,多给别人一点欢笑;给人家欢喜,我们自己也会欢喜,当然出家人要以众生的欢喜为欢喜,大众都欢喜了,诸佛菩萨也就欢喜了,这才是真正的欢喜;只有欢喜才能自在,如果不欢喜,每天都愁眉苦脸的,你说这学佛如何能学得好呢?所以,我们必须以欢喜心来学佛,放下一切执着、抛开所有烦恼,如此才能轻装上路。
昨天我跟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在人生的路上,人之所以会越走越走不下去,就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用一个形象化的说明,就好像一个人背了一个篓子,每走一步就加一块石头:这些石头可能是金钱、名誉、地位,乃至是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你无法舍掉的东西,由于负担越来越重,有一天你就会支持不了,无法再走下去,因此,一个有智慧的人,就会将该舍弃的及早舍掉,也就是每走一步放下一点,这样才不会令自己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我们每一天都能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的话,就是真正在学佛了;如果我们能做到真正的放下,那就离佛不远了。但愿大家将来「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全文完)
《认识自己 认识佛教──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