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痛地說:「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語!」並將火炬投入河中,一陣烈火沖天而起,鄉人皆見母親隨烈焰在空中向他微笑,繼而不斷上升,生天去了。
這是多麼感人的故事啊!
由于她的兒子是個得道的出家人,所以這位母親去世後,可以生到天上做天人。當然如果從我們世間的孝道來說,兒子出家好像沒有盡孝,但出家是大孝──不單單爲求自己能夠了生脫死,而且還能超度母親、乃至九族了生脫死,這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八)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爲「孝」,就是善事父母。如《孝經》雲:「身體發膚,受諸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由此可知,侍奉好父母,不使父母爲自己而憂心,便是傳統文化中「孝」的基本含義。
但是做到「事父母者」,其實並不等于已行孝道。《論語》中曾載孔子的話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爲,供養父母,如果心中不存敬意,則與供養犬馬毫無分別。這說明了除形式化的行爲外,內在的孝心更爲重要。正如《禮記.祭義》所言:「孝有叁,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是儒家的思想。而佛教的孝,是出世間的,比世間的孝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既然身體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出家必須征得父母同意,或將父母的衣食安頓妥當,然後方能出家;還有在家雖然能侍奉父母的身體及供養他們的生活所需,而出家則是以一切衆生爲父母、眷屬,並以佛法度化自己的父母、親人,令他們聞法解脫,得到真正的自在與安樂,所以出家才是真正的大孝。
不過,我們生而爲人,無論在家、出家都應該善惜自己的身體;雖然這個身體是假的,但是我們必須「借假修真」;所以,接下來我再爲大家講一個公案,希望大家好好地思考一下:
從前有一個人在人世間努力修五戒、十善。大家知道什麼是五戒、十善嗎?相信法師們都知道,但同學們知道嗎?所謂「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還有「十善」就是:身叁、口四、意叁: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意念上不貪、不瞋、不癡。這個人在人間的時候,對佛法相當了解,而且深信因果,所以他「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一個虔誠持戒的佛弟子,怎麼樣呢?他在人間廣修供養、時時布施,並且處處幫別人,修橋、鋪路、種種善行;所以他死後就到生上,在天界裏享福。可是他經常回到人世間來撫摸自己的屍骨,被一個得道的仙人以天眼通看到了,于是就問他說:「你爲什麼不在天界享福,跑到人間來撫摸這骨頭幹什麼呢?」
他回答說:「你有所不知了,我就是因爲在生前修五戒、十善的功德,死後才可以生到天上享福,所以我怎能不感恩自己的前世?我必須感恩它,所以我經常回到人間撫摸它,就是爲了向它報恩,如果沒有我前世在人世間這麼一點點的功德,我今天那會有這麼大的福報啊?」由此可見,只有我們真心誠意修行五戒、十善,將來就必定可以生天。
這個人有一個弟弟,他卻反過來專修「十惡」;十惡最重的報應,就是墮落到地獄裏去,輕一點是餓鬼,再輕一點是畜生;這個弟弟,由于在人間時無惡不作,壞事做盡,死後很快就落到地獄裏去,後來又轉生到餓鬼道中,他也經常回到人世間,幹什麼呢?就是拿鞭子抽打自己的屍骨;同樣被這個得道仙人看到了,于是就問他:「爲什麼你要這樣做呢?」他說:「由于我前世不修,專做壞事,一件好事也沒做過,所以今天我要在餓鬼道受這麼多的苦;你看我哥多好,現在在天界裏享福,所以我要條鞭子來鞭它,因爲它害得我太慘了!」大家想想看,這個爲善與爲惡,報應的差異是那麼大,簡直是天壤之別!所以說,將來命運的好、壞也就是善、惡果報,其實就在我們現前的一念心。
我們一念的誠懇,將來就必定有所感應,所以今天我們無論修持那一種法門,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要「善惜吾身」,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不要辜負這個寶貴的人身,應該趁著身體強健的時候,好好用功、好好努力。家師經常跟我說:「趁著色身強,修得功行滿。」大家正值青春盛放的時期,前途無可限量,實在應該加倍努力;要好好認識自己、認識人生,更重要的是好好的認識佛教;佛教不是一般世間的學問,而是引導我們開拓智慧、斷除煩惱、了生脫真死的真理;所以說,佛教是一門最高的生命管理學;依佛法來說,生命雖然是無始、無終的,但是我們要管好這一期的生命,廣行善業,自利利他、福慧雙修,直到最後成佛。這才是生命最高的意義。
不過,對于永恒的生命,也許有人會産生疑惑說:「我無法知道前生,也無法知道來世;如何能相信生命是無始、無終的呢?」一般人總以爲自己親眼看到的才是事實,看不到的就不敢相信是真的,所以,我經常跟人家舉一個例子:所謂「人不見風,魚不見水」;「人看不見風」,就是說,人是看不見風的;你們看過沒有?誰看過請告訴我,風是什麼樣子的?「魚不見水」,就是說,魚是看不到水的,爲什麼看不到水呢?因爲水是牠的家園;同樣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獄衆生看到的是膿血,可見業力不同所感應的境界就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感覺來衡量別人;比如說,就好像一個糞坑裏面有很多蛆蟲在湧動,若以我們衆生的立場來看,會覺得牠們很臭穢;實際上從蛆蟲自己的角度來看,在它的世界裏也是很精彩的,並沒有肮髒的感覺。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九)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由于境界的不同,我們怎能明白其它人乃至其它衆生的內心世界?這在《莊子》的〈秋水〉篇中,有一個很好的說明: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莊子說:「鯈于出遊從容,是魚之樂啊!」惠子曰:「你不是魚,焉知魚之樂呢?」莊子曰:「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曰:「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在想什麼;而你也不是魚,所以你怎能夠知道魚的快樂呢!」
由此可見,快樂是沒有定義的;世間的快樂,都是相對的,而且不是長久的;我們要得到快樂並不容易,而且都是短暫的,往往轉瞬即逝;但是受苦的時間,卻比較長,總的來說,就是苦多樂少;人生有沒有快樂呢?也是有很多快樂的時候的,沒有快樂我們也不做人了,還是有樂的,但是比較少,所以很多人的生命意義就是爲了追求快樂。但是依佛法來說,「世間之樂,無非是苦」,世間五欲之樂,其實就是苦的因,今天短暫的歡樂,可能換來的是將來無窮的煩惱;今天雖然吃苦、受苦,將來得到的卻是無盡的樂果,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所以大家要善惜自己的身體,善惜自己的因緣,這才是我們學佛人應有的基本態度。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一步步的自我提升,前面已經說了,以讀書升學爲比喻,六道裏的衆生,都是低年級的學生,要升級的話,必須經過考試,如果不及格的話,如何能升讀更高的班級呢?所以,一般來說,能修至聲聞、緣覺、菩薩的很少;做人已不容易了,而墮落叁塗的就很多。所以,我們認識了佛教、認識了自己以後,就不要停留在低年級的層次,我們要力爭上遊,修完學士──聲聞、緣覺之後,要修碩士──菩薩,再繼續努力修至成佛──以取得博士學位。這只是這麼一個比喻而已。
佛法是爲我們衆生而說的,如果沒有衆生佛要對誰來說法呢?既然是爲衆生而說,必然是利益衆生的,能幫助衆生遠離苦痛、煩惱,並得到真正的解脫的。換句話說,佛教化世的目的,就是要令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然而開悟如何可能?所謂迷是此心,悟也是此心;此心與佛心原本無異,我們如何才能令他回複本來的清淨,就必須在心性上下功夫;因此,菩薩道的實踐,就離不開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也就是「六度」、「四攝」以及種種善行。
我們都很清楚,成佛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我們的一切行持無非是向這個目標邁進,由于路途遙遠,所以必須儲備充足的資糧,古德雲「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又謂「甘爲衆生作馬牛」;我們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做佛陀的弘法使者,我們願意爲衆生奉獻、爲衆生服務,以衆生的利益爲利益,就好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尊者,他爲了利益衆生,向佛陀自動請纓到偏遠地方去弘法,開始的時候,他沒有強調自己是佛陀的弟子,要在那裏弘法,而是先跟當地人民廣結善緣;人家種田,他就幫人家種田;人家起屋,他就幫忙起屋;人家打漁,他就幫忙打漁,不會說這是殺生的行業,我不願意做。目的就是跟他們打成一片,以取得他們的信心。因此,後來成功地將佛法灌注到這些人的內心裡。
由此可見,廣結善緣在佛法的修行中的確是非常重要,但是我們要如何與人結緣?其實結緣也就是布施。我們可以看見,「六度」以「布施」爲首,而「四攝」還是以「布施」為先;而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一個微笑,一句贊歎都可以說是布施。所以,許多時候,我們不要吝惜我們的掌聲,要多給別人一點掌聲,也不要吝惜我們的笑容,多給別人一點歡笑;給人家歡喜,我們自己也會歡喜,當然出家人要以衆生的歡喜爲歡喜,大衆都歡喜了,諸佛菩薩也就歡喜了,這才是真正的歡喜;只有歡喜才能自在,如果不歡喜,每天都愁眉苦臉的,你說這學佛如何能學得好呢?所以,我們必須以歡喜心來學佛,放下一切執著、抛開所有煩惱,如此才能輕裝上路。
昨天我跟大家舉了一個例子:在人生的路上,人之所以會越走越走不下去,就是因爲他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用一個形象化的說明,就好像一個人背了一個簍子,每走一步就加一塊石頭:這些石頭可能是金錢、名譽、地位,乃至是親情、友情、愛情等等,你無法舍掉的東西,由于負擔越來越重,有一天你就會支持不了,無法再走下去,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會將該舍棄的及早舍掉,也就是每走一步放下一點,這樣才不會令自己被生活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我們每一天都能擁有輕松愉快的心情,這樣的話,就是真正在學佛了;如果我們能做到真正的放下,那就離佛不遠了。但願大家將來「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全文完)
《認識自己 認識佛教──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