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自己 认识佛教──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P3

  ..续本文上一页和你信不信佛没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信佛。」但无论你信不信佛同样要面对生死的问题,与信仰無關;而最重要的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了我们,就好像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开启生命宝藏的锁匙;生命的宝藏就是等待着我们去打开,但必须我们亲自去打,不能假诸别人之手,就像生死一样,不能由别人替代。因此,佛教说人生需要智慧,有了智慧就等于掌握了宝藏的锁匙,就能解决人生种种的问题。

  接着再讲五年级的阿修罗,我们都知道,阿修罗的瞋恨心特别重,所以长年都在斗争之中,他们有的时候争饮食、有的时候争美女,天天在争斗,就好像提婆达多一样,佛陀说三十七助道品,他偏要说三十八助道品,总是和佛陀作对。当然六道都离不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般人以为能生到天上就是很大的福报,但是前面已经说过,天人也有五衰的现象,待天福享尽以后,还会堕落;而更重要的是,天上实在太快乐了,所以无法修行;因此,天上不是一个修行的地方。而阿修罗就更加无法修行,为什么?因为天天都在争斗。至于地狱的众生,处于极苦之中,要修行更是不可能了。所以,佛法不属于三涂,也不属于诸天,唯有人道,有苦有乐,才是最适合修行的地方;所有的佛都是在人间成佛的,如《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于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唯有人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人生是如此的难得,如今生而为人,又遇到佛法,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发挥人的特长,依佛陀所开示的方法循序上进。当然往上提升是绝不容易的,就像我们读书升学一样,如果不踏实用功,要升级就会有困难,相信大家考大学的时候,都有过深刻的体验。六道升沉的情况也就是如此。

  前面已经说过,三界就像火宅一样,而且其中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试想一间着了火而且里面充满种种痛苦与烦恼的房屋,我们仍然身处其中,是不是很恐怖、很可怕呢?但是我们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及早警觉、赶紧寻求出离呢?我们非但不知危险、不求出离,反而沈迷在五欲之乐中,醉生梦死,于是不断造业,也就停不了的轮回。

  

  

  现在我们既然明白到人间是一个大火宅,就應該找寻跳脱出火宅的方法,所以佛在《妙法莲华经.化城品》中说:「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希望能令一切受苦的众生,在火宅中出离,这就是佛苦口婆心说法的目的。只要跳出了六道,我们就能够了生脱死,就不再在生死轮回之中打滚,所以佛为众生所开出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都是解脱之道。正如佛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也就是说,一切法门其设立的目的,都是指示我们逃离火宅走向涅槃之路。当然断烦恼、证菩提、得涅槃是绝对不是容易的,凡夫众生如何才能断?如何才能证?我们首先要认识世界万物的本质,其实都是无常的、都是缘起性空的。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缘有因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法,我们今天在这里头相聚,是缘聚;十七号以后,大家各散东西,就是缘散;这个缘聚缘散,都是没有自性的;我们缘深的下次再见面,缘浅的就不知道何日再相逢。这就是世间无常的本质。

  昨天学唱的《三宝歌》,我们都知道是弘一律师谱的曲,他一生持戒非常严谨,并积极推行《四分律》,后来他应邀到青岛湛山寺去讲经说法,讲完之后,跟大家说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见面;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去过湛山寺。为什么说要在西方极乐世界里见面呢?因为无论是密宗、显宗、天台、禅宗,任何宗派将来的归宿都是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里之后,继续修行,但是真正的目的是成佛,所以很多人说极乐世界只是个方便;当然对佛来说是方便,对我们来说就是真实的。

  在《妙法莲华经》中有〈化城喻品〉,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公案:

  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导师带着一队商侣,本来要到一个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宝藏;宝藏比喻佛国。由于路途险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极乐世界非常的淸净,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却不肯老实念佛;念了几年之后,就不想念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佛菩萨就给他们一个方便,给他们化现一个极乐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聪明的导师就比喻是佛,当祂见到众生不想继续往前的时候,于是便化现一个城市,这是一个假设的涅槃城;当大家走得人困马乏之际,一看见城市,便以为已经到达佛国,于是大家便欢喜不已,匆匆在这里歇息、补充粮食;体力恢复后,导师便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化城,还需努力往前再走两百由旬,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由于在化城中,大众的体力得以补充了,所以便可以继续前进。

  

  

  放下塵勞.身心自在

  

  大家从香港来朝阳的情况,也就相类似,当大家抵达沈阳之后,就已经非常疲累了,如果不竭息一下,补充水份及粮食,大家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你们聪明的导师衍空大和尚,就安排大家在沈阳的旅馆住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中午吃饱饭以后,大家体力充足、精神充沛,就告诉大家佑顺寺距离不远了,坐几小时车便可抵达,于是大家便欢天喜地,重新收拾行装,登上旅游巴,没多久便到达朝阳。这就是善巧方便。

  为什要变现化城呢?如果没有化城的话,大家会觉得太遥远、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弃,无法到达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们经常说「长远心难发」,就是这个道理。修行的路是绝不容易的,许多时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说的,当我们走到一半,开始生退心的时候,慈悲的佛菩萨就会给我们方便,给我们变现种种的境界;正当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时候,佛菩萨又告诉我们说,现在已经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们便会生起信心,继续向涅槃城──即清净的彼岸,亦即极乐世界的方向走去。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五)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而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头,又可分为三辈九品以及四种土,即凡圣同居士、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净土;到了常寂光净土就已经是佛的境界了,只有佛才有资格住在常寂光净土之中;那么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在那里呢?就是住在实报庄严土,那里是菩萨的住处;声闻、缘觉,就住在方便有余土;而我们凡夫就住在凡圣同居土,由于众生的根性及善、恶业力的不同,所以就有三辈九品及四土;这真不真实呢?虽然是佛慈悲的方便施设,但对我们众生来说是非常真实的。所以今天大家有幸生而为人,而且有机会听闻佛法,实在是多生修来的福报。

  什么是福报呢?我们很多人都会做投资,例如投资生意、投资金钱、名誉、地位或其它的东西,但很少人会投资生命;生命如何去投资?就是我们要认识生命,管理好生命;其实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教我们如何管好自己的生命,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生命管理实在是一大学问,可是却往往被人忽略了。

  佛教是一个实修实证的宗教,它是内求的,不是外觅的,所以最怕就是我们光说不行唱高调;因此所有的佛法其实都是实践的工夫,比如说,我们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它都是对治性的,乃至其它法门也是对治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破除种种的习气与毛病,令内在的境界有所提升。

  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或读过,有几句优美的、描述禅悟境界的语言:未悟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正在参禅之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到了真正觉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迷与悟的三个层次,我们应如何去参、如何去悟?道在那里呢?禅宗里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又说:「运水搬柴无非是道。」道不远人,只不过就在平常之中而已;但有我,即我见、我执在的时候,我们无法了悟「缘起性空」,一切原无自性,于是就生起种种的分别,其实何止外物没有自性?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也是没有自性的,因我们的色身都是由四大组成;四大和合之时,我们存在着;四大离散之后,这个暂住的身体就会消灭,那里有一个真实的、永恒不变的我呢?所以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眼前这个杯子也一样,都是和合而成,都是没有自性的;汽车没有自性、房子也没有自性;汽车只能用十载、二十载,最后成为一堆废铁;房子只能住八十年、一百年,破旧了还要重建、重修,世间上哪有一物能够永恒?人类和宇宙亦复如是,所以佛教说大三灾、小三灾(注),一切都离不开成、住、坏、空,也就是生、住、异、灭;从有到空,由空到有,犹如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一切都是无常法,这就是真理。「无常」是不是好事呢?无常其实是很好的,因为如果一切都是常,这个五浊恶世就无法改变了,我们又如何能够透过修行改恶迁善呢?我们又如何能够出离呢?所以佛教告诉我们人生是无常的、世间是无常的,乃至于荣华富贵都是虚幻的;因为无常、虚幻与不实,我们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我们才能行菩萨道,我们才能求解脱,我们才会像《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一样,为了追求真理而作「五十三参」。(未完待续)

  注释

  注:小三灾、大三灾。又作三灾劫。世界系依成劫(成立期)、住劫(存续期)、坏劫(破坏期)与空劫(空漠期)等四期无穷地循环不息。其中,有情出现于住劫之一定期;至坏劫之终末期,世界全遭破坏。在住、坏二劫中,分别有三种灾厄。 <一>据俱舍论卷十二之说。(一)小三灾:住劫分二十期,有情之寿命在八万岁至十岁间反复增减约二十回(最初为减劫,最后为增劫。每至人寿减至十岁以下,则发生一灾厄,共有刀兵灾(互用凶器杀害)、疾疫灾(恶病流行)、饥馑灾(由…

《认识自己 认识佛教──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