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把外界的塵停下來,讓六根與外界的六塵脫離,禅修就要在這裏找感覺。
平常我們的心都是和塵在一起,沒有把塵放下來的習慣,把外界的東西看得很寶貴。其實心的痛苦都是外界的幹擾造成的,比如痛苦的時候,一定是有件事讓你痛苦,什麼事也沒有,你卻說自己很痛苦,那一定是笑話。所以我們的心總是與外界的塵緊密相連的,不能寂寂,難得清淨下來,照顧一下內心的狀態,自然就很昏亂,完全沒有定力可言,所以才需要通過坐禅把外界這個塵緣放下來。
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無記就是發愣,什麼都不知道,不想好也不想壞,不知善也不知惡,糊裏糊塗地,但也沒有睡著。我以前上課就經常這樣,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聽課很認真,卻連老師在講些什麼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不知道,這就是無記;睡著了沒有做夢叫作昏昧。我們打坐時如果落入了無記和昏昧,雖然能坐很長時間,但是善根不會增長,功德叢林更不會增長,就像不毛之地不會生長叢林一樣。無記和昏昧只能得無記的等流之果,也就是將來感得一個糊裏糊塗的業報身,所以不是好境界。昭昭就是昭然若揭,明明白白的意思。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不要處于無記、昏昧的狀態,要一直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清清楚楚。契是契入,的的是准確、毫無偏差的意思,要非常准確、正確地契入真實本空的真心。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這四句用禅修時的四個狀態,進一步解釋了上面兩句的意思,要我們在念頭生滅的過程中善于分辨,不要出現偏差。惺惺就是明明白白,寂寂就是非常安靜、甯靜。是是肯定,非是否定。也就是心裏明明白白又非常甯靜的狀態就對了,而好壞不知、善惡不分時,心裏雖然也很安靜,但因爲不明白事理就錯了;心裏很甯靜,對事物也了如指掌,這也是對的,如果妄想紛飛,雖然對所有的妄想顛倒都很清楚,但這個清楚是不對的。
寂寂惺惺,既是正確的調節身心的態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修心方法。比如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煩惱了吧”,有沒有用呢?沒有用,因爲凡夫的心是很不容易聽話的,所以佛稱我們都是“剛強衆生”,心亂無主。沒有主又能聽誰的話呢?坐禅實際上就是情緒管理,先要讓心甯靜下來,寂寂下來,找到“念頭”,心就變得很軟柔很聽話了,一切也都清清楚楚(惺惺)的,我們就能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管理自己的情緒了。
叁、對治法
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這個“住”是指停在那裏不動,停在那裏不動的不一定是入定。有些人一入座,五個小時一眨眼過去,高興得要命,其實那個並不好。當然這樣也算是一種定,但不是好定,因爲在定中你對自己絲毫沒有把握,只是寂寂而沒有惺惺。佛法的禅定,是對生命有很好的把握能力、管理能力的,並不是讓我們變得非常糊塗,所以我們要很清楚“惺惺”和“寂寂”的差別,並用以對治禅定諸病。
以寂寂治緣慮,緣是攀緣,慮是考慮。緣慮是初修者正常的心態,這時就要用讓寂寂來對治,以甯靜安詳的狀態去對治向外攀緣、企求的心念,讓自己陀螺般旋轉的心停下來。以惺惺治昏住,以明明白白的狀態來治理昏沈愚昧、無記、發愣的情況。
寂寂久生昏住,初坐禅時,大家把妄想停下來,坐著不動,看住自己的心,估計十分鍾就會睡著了。爲什麼?因爲我們的思維習慣是動態的,一旦停下來就會打瞌睡,所以靜久了會産生昏沈。
惺惺久生緣慮,如果心中明明白白,很清醒,一直保持這個狀態,過不了幾分鍾,很多念頭就會冒出來,我們肯定就會去想別的東西。這些都是禅修過程中的不正常現象,卻是初修時必然要出現的,所以我們也不需要感到奇怪和沮喪,但要掌握對治的方法。
寂寂破亂想,把心靜下來,亂七八糟的想法才可以破除;惺惺治無記,惺惺可以讓自己不落入無記。寂寂和惺惺就是止和觀、定和慧,兩者要互相等持,就象熱藥和涼藥一樣,熱症要吃涼藥,寒症要吃熱藥,要對症靈活地應用,才能把病治好。
寂寂生無記,惺惺生亂想,寂寂雖能治亂想,而複還生無記。安靜的狀態雖然能夠把妄想治好,但用久了又會開始昏沈;明明白白雖然能對治昏沈,但用過了又會去胡思亂想。所以我們對治的時候要把握好分寸,如果覺得自己頭腦不清醒了,就趕緊覺照;要是妄想紛飛的,就要靜慮。這些方法都很好理解,但最重要的是在禅修中如何去實踐。
我們現在最大的毛病就是妄想太多,有些人可能一分鍾也停不下來,甚至一個念頭也停不下來,那就沒辦法坐禅了。如果我們在不昏迷,沒有什麼病,生活中也沒有遭受嚴重災難的摧殘和打擊時,還是不能把握自心,不能讓它安閑一會兒,惺惺寂寂一會兒,那實在是善根淺薄、障礙太多的表現,世俗生活把我們拉的太緊了,根本無法回頭。比如有些人一直想好好修行一下,能有些禅定受用,甚至打開智慧,讓自己能處在安詳自在的生命狀態裏。這個想法好是好,可就是實踐不了,因爲他覺得自己的工作、事業、家庭,一個個都很重要,放不下,就沒辦法讓心停下來歇息一下。
其實人生就象小孩子玩過家家,只是一場遊戲。可小孩子不懂啊,所以你一家、我一家的,玩得別提多認真了。我家的宴席比你家排場,小孩子就會跟你急,也要弄個更排場的出來,壓倒別人才高興,長大以後回憶起這些也只是付之一笑。
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想想,靜慮一下,五欲六塵的世俗生活真的有必要讓我那麼斤斤計較嗎?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夠准確地把握生命的大方向,讓生命擁有一個健康的狀態,能夠良性循環,力所能及地去做事情。如果沒有做事因緣,我們起碼也要不受幹擾,這是善待生命的基本原則。
我們現在學習禅法,就是打預防針、做熱身運動,把幹擾我們的所有東西——想法、知識、學問、工作、家庭全部放下來,就當自己已經從這個世界消失了,然後我們還剩什麼?只有寂寂惺惺,就是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生命當下的這個狀態,然後認真去感覺一下,這個平常心是一直旋轉好,還是放一放好?心靈進入了修複的狀態,就可以對治破碎而受傷的心!
四、調適法
以惺惺爲正,以寂寂爲助。這是講寂寂惺惺的關系,惺惺是智慧覺照,寂寂是定力,也就是智慧爲正行,定力爲助行。讓自己的心不要糊塗、清清楚楚,調節得很靈活又非常安定,這樣去明明白白地工作、生活,即使再忙也不會動亂,然後你就會感受到:運動是平靜的運動,甯靜是明白的甯靜。
以此二事,體不相離。寂寂惺惺互相不能脫離,不要停下來就像個呆子,動起來又像個*炮。心動也不是純粹的動,停也不是純粹的停,要讓自己知道怎麼動、動的過程如何不受幹擾,這才是最好的狀態。
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爲正,以杖爲助。這是個比喻,行比喻惺惺,杖就是寂寂。定力,就像有病的人,要拿著拐杖走路一樣,我們現在學習禅定,目的就是要鍛煉出一定的禅定能力,有了定力我們就有了拐杖,心定下來後,就像病人有了拐杖一樣,修行上路就很快了。但對修行來講,真正重要的還是智慧。佛法是以開發無漏智慧爲根本目的的,而不是單純的修定力,能坐個八萬年不動並不見得就是好事,起心動念了也不一定就是壞事。我們要定慧等持,也就是一切事情都了如指掌,又如如不動,才是最好的。
夫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修心之人,亦複如是。在佛法看來凡夫都是病人,病人想走路,但體虛無力走不動怎麼辦?就先要有個拐杖,靠著拐杖就可以行走了。往哪裏走?當然是往出輪回的路上走啦。所以雖然行爲正,杖爲助,但因爲我們的心都亂了、病了,就必須先學習定,修行人有了定力,才可以在平常生活中用智慧去調適身心,走向解脫。
五、做功夫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是最後一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這麼多“恰恰”,就是做工夫時要恰到好處的意思。第一個恰是指自己,第二個恰是指外面,對自己、對別人,用心的時候都恰到好處。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當我們用心的時候,心停下來了,停下來的心到哪裏去了?想東的時候心在東那裏,想西的時候心在西那裏,不想的時候心在哪裏呢?一切妄想雜念沒有了,心也沒有了。但在沒掉之前,你會先對自己說“我要用功了”,妄想停下來,恰到好處用心的時候,這個心就沒有了、空了,無心可用。
無心恰恰用,心空了、沒有了的時候,正是最好的用心狀態,因爲這時心什麼都沒想,很專注。就是在恰恰無心用的時候,別人講話,你會每一句都聽得清清楚楚,他講的每一個字、詞句的長短、含義如何,你都會很清楚。因爲妄想停下時,心會很專注,心專注了,我們才能很好地用起來。妄想多了的心叫散亂心,散亂心是沒辦法用的,它正忙著想東想西呢,你卻讓它去想北,那是很難做到的,只能更亂套了。如果心專注下來、空下來再用,就叫無心恰恰用。雖然我們沒有刻意去用心,卻會用得恰到好處。最後,我們還要保持無心這個狀態,就算妄念生起來,妄念也只是我們的妙用,並無一念可得。這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叫作常用恰恰無。這個境界可能一下子體會不到,我們在以後的禅修實踐中,會一點一點地去印證。
第四、永嘉禅法的特色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永嘉禅既是祖師禅,又是如來禅;既有教理依據,又有止觀實證;既有大佛頂的境界,又有各種根性入門下手的接引處,真是將佛法全部的內容,完美地融彙到了一起,不愧爲佛法瑰寶,非常值得後人去研究、修學和依止。尤其針對于我們現在的修行人,永嘉禅非常適合,因爲它有五個優點:
第一、理路清晰。永嘉禅法自成一套缜密的理論構架,並與教理結合,易于我們掌握其內涵,比較容易學修和運用。
第二、層次分明。永嘉禅法對于禅觀的入手與成就,開始怎麼去用心,從最近處入手,到最後怎麼去成就,成就的狀態是什麼?都有詳細精密的闡述,這樣明確地去用功,我們的功夫就可以循序漸進,即使沒有善知識在旁邊指導,也不會走入歧途。
第叁、身心輕安,輕松安然。修學佛法絕不是讓生活變得更忙、更累、更難過,而是要讓我們的身心更輕松、更自然、更安詳,這是整個佛法的宗旨,永嘉禅也不例外。因爲了悟自心以後,從真心裏煥發出來的一種氣質,會非常安閑、善良、健康、唯美、自在,這完全來自于生命內在的調節,不是靠任何外來的知識和裝飾所能達到的。
第四、注重智慧。和整個佛法一樣,永嘉禅法以開發智慧爲主。無論是由定發慧,還是直指人心,都是爲了開悟自心,明心見性,因此在整個永嘉禅法的修學過程中,都要隨時保持明明白白的狀態,不能糊裏糊塗。
第五、簡單易行。永嘉禅法從看念頭入手,簡單易行,非常方便在生活中操作,在生活中隨時隨地訓練自己的心不打妄想,來增長我們的定力和智慧。佛法是全能的智慧,全能就是以圓滿清淨的大智慧來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得最好、最全面、最完美。所以說佛是全能的,而不是萬能的。
總之,永嘉禅適合各種根基的學人,定力好的可以先從止觀入手,有次第的進行和深入,慧力好的則可以在頓悟心性的奧妙後,再去次第證入。如果想學習永嘉禅,一般可以分爲叁步走,第一步先學習天臺止觀入門與《永嘉禅宗集》;第二步學習《維摩結所說經》和《六祖壇經》,這是從小乘止觀進入大乘禅法的一個中間過程;最後學習《永嘉證道歌》和《法華經》,體悟大乘佛法最高深、最圓滿的思想境界。這些經典和修學方法,我們都會在永嘉禅系列叢書裏依次介紹和講解,而對于具體的修學方法,我們就按照永嘉大師修學的足迹,先從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入手吧。
《永嘉禅法 第一章 永嘉禅概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