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一章 永嘉禅概述▪P2

  ..续本文上一页盆脏水,先要让它安静,把泥沙渐渐沉淀下来,然后月亮就自然显现在水中了,而且越来越清晰。而祖师禅呢,就是先悟到不管脏水还是净水,月亮都能在水中显影,只是水脏时看不到、看不清,水清了就能见月了,悟到此理后便一舍全舍,浑水摸鱼,借泥沙翻上翻下正好把它清理干净,最后水中现月,本末全收,就定慧圆融了。

   六祖有个叫玄策的弟子到温州时,听到永嘉大师讲法后,感觉和六祖的开示很像,但玄策并不马上认可永嘉大师,说“威音王佛之后,无师自通的全部是天然外道”,并激励永嘉大师到六祖处去印证自己的开悟境界。大师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为了证实自己所悟不虚,也为了让弟子们生起修学的信心,更有利于弘扬佛法,他就去拜见了六祖。短短几句对答之后,六祖不但很快就印证了永嘉大师的开悟境界,还舍不得让他马上走,又留他住了一个晚上,这就是著名的“一宿觉”公案,“一宿觉”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大师回到温州后,就把在六祖大师那里彻悟的祖师禅法,结合他修行如来禅的心得和天台圆教的教理,写出了《永嘉证道歌》,并一直在温州弘扬佛法,直到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圆寂于龙兴别院,住世四十九年。

   永嘉大师出家是在龙兴寺,圆寂在龙兴别院。别院就是大寺庙的下院,是从寺庙分出去的专门用于修行的关房或者弘法的地方,所以龙兴别院应该是龙兴寺的下院。有人推测就是现在温州妙果寺的地方。南怀瑾先生也曾在妙果寺大雄宝殿前题了一个匾,并有个附带的说明,提到了:据说妙果寺最初就是由永嘉大师建造的。

   永嘉大师圆寂时是坐龛的,并没有火化,过了三百年后到了宋代,有人把他的龛打开,发现头发还在,拿出来火化后就得到了舍利子。于是就在松台山上建了一个很好的塔,将舍利子供奉起来,这个塔被称为净光塔,或叫真身塔。

   2003年净光塔重建时,修建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在松台山的后山坡上挖出了一个地宫,地宫中用五彩的泥土埋藏着一个骨灰罐。妙果寺的达崇老和尚在罐中找出一颗绿豆大小的乳白色舍利子,这就是永嘉大师的舍利子,是非常珍贵难得的稀世宝物,现仍珍藏供奉在妙果寺内。

  第二、永嘉大师的著作

   古人在自己彻悟之前,或者是见地不够透彻时,是不会随便写东西的。永嘉大师按照他修行证悟的过程,只留下了两本著述,就是《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证道歌》。有人曾怀疑说既然都是永嘉大师的著作,为什么在风格和境界上,《禅宗集》和《证道歌》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对一个证悟实相的人来讲不是很矛盾吗?事实上并没有任何矛盾。这就如同做一道证明题,永嘉大师开始采用的是如来禅的修法,按照学来的定理一点一点地去修止观、去证明,证悟一步由师父或经典肯定一步,然后顺序证入,最终证得圆满的答案。永嘉大师开始是学天台止观开悟的,他当然要把这个止观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就是《永嘉禅宗集》。后来永嘉大师从六祖那里顿悟了祖师禅法的心髓,境界就更加豁达自然。祖师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学人一下子豁然开朗,悟到最终答案,以后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去证明它,在证明的过程中就把一切理、一切法全都圆满起来了。永嘉大师把这个境界也写出来,这就是《永嘉证道歌》。因此从境界上说,《证道歌》更加圆熟、大气,需要智慧去悟入;《禅宗集》则偏重于止观行门,可以让初机入门的人有法可依地一步步去摸索,由浅入深地逐步悟入心地法门。

   《永嘉禅宗集》是大师的第一部著作,是他在修学天台止观很有实际受用的情况下,也就是按照天台教理和止观法门修行证悟后,写出的要门和心得。因此这部书比较注重止观禅坐,把天台止观和禅数之学融为一炉,或者说把如来禅和天台宗的止观法门融为一炉,编出了十门,总共十章,作为他修行的一个总结。在他圆寂以后,由刺史魏静编辑成书流传于世,以便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修学天台止观。

   《永嘉禅宗集》还有过《禅宗永嘉集》、《永嘉禅集》、《玄觉永嘉集》等等的名字,共分为十篇,是天台止观的一部重要著作,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里。关于这部著作的注释,有宋朝行靖的《永嘉集注》、明朝传灯大师的《永嘉禅宗集注》、朝鲜高丽己和注释的《永嘉禅说谊》。日本人对于《永嘉禅宗集》的注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介绍了。

   《永嘉证道歌》是永嘉大师的第二部著作,也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里。这是大师从六祖那里顿悟了禅宗心法之后写的,因此就有了直指人心的顿悟特点,注重心境的拓展和智慧的圆融。它以一首长歌的形式把如来禅、祖师禅以及天台教理法华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属于真修实证的巅峰之作,境界非常洒脱自在。《证道歌》不但将如来禅、祖师禅以及圆教思想完全融会贯通,还针对学人在佛法修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歧途和迷惑,做出了明确、实际的纠正和指导,并且采用了琅琅上口的长诗形式,使大乘禅法的学人能于读诵之间,悟入中道实相,因此非常高妙。

   永嘉大师是天台宗的子孙,每一个宗派都有一部最重要的佛经作为指导经典,天台宗最重要的经书就是《大乘妙法莲华经》,简称为《法华经》,所以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我们在研究永嘉大师思想时发现,大师在早年学习天台教理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把握了《法华经》的精髓,于是《证道歌》中就自然而然透露出法华圆教思想的境界。2003年重修永嘉大师的舍利塔时,塔基出土的旧塔砖上刻的就是《大乘妙法莲华经》。这说明大师开悟后还是以弘扬《法华经》为主的,对《法华经》有独特的喜好和尊崇。因此学习永嘉禅就要以法华的圆教思想作为制高点,并把止观的理论与禅法的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来步入佛学殿堂,就是一个非常圆满、完美的修行状态了。

  第三、永嘉禅法的实践(就止观方面而言)

   台湾惠空法师也在极力弘扬永嘉禅,所以“永嘉禅”的名字早就有人叫了。台湾永嘉禅的弘扬重点是《永嘉禅宗集》,偏重于止观修证方法;大陆的“永嘉禅修班”是我们独创的,修学内容也更加系统深入。惠空法师把《永嘉禅宗集》的思想(就止观方面而言)总结得很好,我们就现成把它搬过来用,因为止观只是我们修学的一部分内容。就止观实践方面而言,永嘉禅法共有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从《永嘉禅宗集》里精选出来的止观禅法的修学核心,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座右铭一样背诵,并用它时刻警惕自己的心念,这样才能得到受用。

  一、看话头

   看话头的内容要讲起来是很多的,这里只简略地介绍一下。什么叫看话头?什么叫看念头?就是看我们自己的念头。念就是思想,会思想的那个才叫念,我们平常总是想东想西的,想工作、想家庭、想好事、想坏事……这些想都只是念。头是前头的意思,在这个念的前头是什么呢?念的头在哪里呢?

   《永嘉禅宗集》告诉我们:“夫念非妄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寄,妙性天然。”

   阒读炯。这些古文内容比较深奥,简单地说:念头都有个对象,一定要有一个对象我们才可以产生念、产生想,假如没有对象我们想什么呢?念什么呢?这个对象就是《禅宗集》所说的尘。念和尘是有关系的,尘是念头的对象,也叫法尘。念是念头产生的尘的影子,息就是把尘停下来了。尘停下来和不停下来,这中间的关键点在哪里?就在“念头”上,所以我们要找到念生起来之前的样子。

   怎么找呢?有个简单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想,一个念都没有。没有念的时候再去想一下门是什么样子,门马上就会在脑袋里冒出来,这个冒出来的,就是尘,也叫法尘,就是我们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怎么出来的?并不是门跑到了我们的脑子里,我们也没有跑到门里去,但门就在我们的脑子里出现了,是谁让门出现的呢?就是门出来之前的那个东西,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能想到什么就出现什么,想到门就出现门的样子,想到车就出现车的样子,想到亲人、想到世界、想到宇宙,乃至各种想,各种念都一样会出现。这就是它的作用,它是存在于这些念之前的,所以叫作“念头”。看念头就是:要看住这个能想的东西,不让它随便起念,即使起念我们也不离开念头,这也叫作“看话头”。

   如果我们要去想一个东西时,因为一直看着念头,那个东西就不出来了,想不起来了,这叫尘忘,把这个尘忘记掉了。忘尘而息,忘了自然就不想了、停息了。尘是所想的物,我是能想的人,尘没有了、停息了以后,就没有能所对待了,那能想的我也没有了,这叫“物我两忘”、“能所双亡”。这是我们通过禅修能够证到的一个境界。所以看念头是禅修的用功下手处,也就是要看住念头生起来之前的样子,不要随着妄念跑。这个功夫我们以后要慢慢去做,我这里只是先把方法告诉大家。

  二、惺惺寂寂

   惺惺就是明明白白、不落昏沉的意思,让自己不会昏昧;寂寂,就是非常寂静,没有动摇。不念外境一切善恶之事,一切念头都没有好坏,这个时候你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这时心就是寂寂的状态,我们修因的时候首先需要宁静。

   “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心历历”。这两句是禅修的总纲。缘就是攀缘,和尘是一样的,所以也叫尘缘。比如心想到门就是攀缘,心里不想,攀缘的东西自然会停下来,停下来之后的内心就会非常宁静,因为外面所想的那个尘没有了,心不再被干扰了。但内心是不是也很清楚呢?如果清楚,这就叫灵知。佛经里就有一句话叫“根尘脱落”,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永嘉禅法 第一章 永嘉禅概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