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二章 外具五种缘

  第二章 外具五种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学禅法是需要基础和条件的,基础和条件不具备,修学起来就会有障碍,不得要领,难以契入,也就没有真实的利益。天台宗的止观法门,能够让我们一步一步了解心的奥妙,因此是我们走入心地法门的基石。

   天台宗将止观的修行分为方便与正修两种。方便是指正修止观法门之前的预备功夫。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告诉我们,修学止观禅法,首先要具备外在的五种修行条件。这五种条件包含修行前的心理、生理、环境等条件的准备工作,每种条件又分为五类,共为二十五类,因为都是为了正修做准备的方便法,所以称为“二十五方便”。这五种条件就是指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这五种条件全都具备了,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进入止观修行,并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也是永嘉大师修行的起点。

   首先是具五缘,外具五种缘。智者大师说“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缘,就是条件,这外在的五缘包括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第一、持戒清净

   修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持戒清净。佛法最根本的学处就是戒、定、慧三学。因为戒定慧是我们的生命本质所焕发出来的完美德行,一切佛法也都以增进定力和智慧为目的,都会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从散乱无序变得清净、规律、稳定、明亮,所以持戒清净是修学佛法的根本要素。打个比方说,修行就如同出门远行,持戒清净就是资粮和路费;修行又如同盖房子,持戒清净就如同地基,地基不牢,稍微碰到点震动,房子就有倒塌的危险。

   所以如果我们不持戒,就匆匆忙忙地去修行止观,就算你得到一定的禅定能力和法喜,也会出现很多危险。比如有人坐禅以后走火入魔,或者出现一些境界不能自控等等,原因就是持戒不清净,基础不牢固。如果持戒很清净,那么禅修中,任何困难都会妥善解决,也不会有危险。

   佛经告诉我们“持戒清净,有利得定”。持戒清净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很明确,那么生活中混乱的思维和行为就会减少,心灵就会变得单纯、安静、踏实、祥和,粗乱的妄想杂念就容易停下来,我们才能看清生命的真相。就比如一杯混浊的水,泥沙很多,不但看不到水的真相,而且连这个水也没有一点用处。如果我们不晃动杯子,让泥沙慢慢沉淀下来,浊水就会变得澄清,水的真相就会现前,这个水的用处也就多了,洗衣服、烧饭等等,作什么都可以了。这就像心纯净了,生命的真相就会现前,智慧就能得到开发了。

   所以刚开始修行的人,都要从持戒开始。在家有在家的戒,出家有出家的戒,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法清净地持戒,至少要先持好五戒十善,做一个稳稳当当的好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佛,就很容易进入正修。

   其实从凡夫到圣人,就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的过程。智慧开发出来,就能断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习气和生死烦恼,恢复本来清净的真心实相,所以持戒清净是为了身心的安定。身心安定了,就能得到定力,本有的智慧就能显发出来,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也都能看清楚,自己的身心行为越来越有把握,定力越来越高,戒律也持得越来越自然、到位。因此戒定慧三者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而持戒清净是修学佛法的基石。

   智者大师告诉我们,持戒按清净的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五逆是佛教里讲的五种重罪,也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种罪,非常严重,不可赦,不可饶恕,不能出家受戒,违逆正道,故称五逆。没有犯过五逆重罪的人,遇到了佛法,如果能出家,就可以受沙弥十戒,进一步再受比丘戒。沙弥叫息慈,就是息恶行慈之意;沙弥也叫勤策,就是勤奋的策励自己。比丘则有三个含义:一是乞士,托钵化缘乞求供养滋养色身,同时又祈求佛菩萨授受法要,养活法身慧命;二是怖魔,一个人受了比丘戒以后,魔王就会害怕,所以叫怖魔;三是破恶,也就是比丘已有智慧能破烦恼诸恶。

   如果不能出家,可以作居士,受三皈依,以佛法僧三宝做为自己真正的皈依处,不以外道的老师或典籍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三皈清净的人也就有了修行的基础,算是上品持戒的居士了。但这个基础还很薄弱,一般居士要五戒清净比较好。五戒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不能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戒持好了,还可以进一步受八关斋戒、居士菩萨戒等,虽然越来越严格,但功不唐捐,我们的福德和智慧会越来越深厚,修行的基础也就越来越牢固了。

   具足了福德智慧的上品持戒人,再去修行止观,则必证佛法。所以只要持戒清净,再按照佛法修学止观,就能学一步证一步,丝毫不会有差错,必定会证得佛的境界,永嘉大师就是这样证悟的。因此证悟对于上品持戒人来讲,非常容易,“犹如净衣,易受染色”,就如一件白色的衣服,很容易染上各种颜色。如果衣服是五颜六色或者很脏,再想印上别的颜色就很难了。这个比喻是说明我们如果能持戒清净,心就会很单纯清澈,没有过多的贪嗔痴慢和烦恼习气作为修法的障碍,就能直接感受到佛法的奥妙,所以上品持戒非常重要。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

   第二种持戒就差一点儿了,“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虽然没有严重地违反戒律,但还是有很多轻微的违反戒律的行为。比如五戒里的不杀生戒,起心杀人、知对方是人、采取行动去杀、杀死了人就是破戒,没有杀死就不算破杀戒。这样的重戒一般人不会犯,却总会去犯些比较轻微的杀戒,尤其是在家做家务的人,杀个鱼啊、虾啊等等,或者杀个蚊子、苍蝇、蟑螂、臭虫等等,很容易就犯了。犯了这样的戒,即使不是故意的,心里也要生起惭愧心,对被伤害的小生命忏悔一下,并希望他们能往生善处,皈依三宝,有了这样的念头,这个戒就算忏悔清静了。当然戒律的层次很多,要求也不一样,得到的利益也不一样。比如菩萨戒是属于心地戒品,就要求得更严格,特重视心戒,不能动心念,动了杀念就算犯心戒了,但守菩萨戒的功德利益比只守五戒就大得无量无边了,所以我们要尽量去受戒、持戒,持戒清净是我们获得福德智慧最方便的办法。

   对于这种重戒不犯、偶犯轻戒的人,佛经里有个恰当的比喻,修行就如同想渡过生死苦海,戒律就如同我们渡海用的浮囊。浮囊就是现在说的救生圈,我们坐着救生圈想渡到海的彼岸去,如果救生圈破了一个小孔,用手指头慢慢把它按住,也许能渡过海去。如果是破了一个大洞,或者破了无数的小洞(比喻轻戒屡犯不改),那就没救了,肯定要沉底的。所以说轻微犯戒如果及时地通过如理、如法的忏悔,还可以忏悔清净,还是可以让我们能够安稳地进入止观修行的。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

   第三种持戒的情况就更差了,受戒以后,不能好好护持戒体,不但轻戒犯了,连重戒也犯了,甚至毁戒体,这样的人怎么办?还能修行止观吗?四重就是杀盗淫妄四条戒律,非常严肃,是小乘大乘的根本戒。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如果犯了四重戒,按照小乘教门就没有忏悔的可能了,但是按照大乘佛法,还是可以忏悔清净的。

   小乘人持戒非常注重外在行为标准,也就是对戒相要求非常严格,这四重戒一破,戒相就不存在了,还如何去忏悔清净呢?所以按照小乘佛法,破了四重戒,就像松树被拦腰斩断一样,再也不可能生长。无论在家、出家,根本戒一破,就失去了作佛弟子的资格。

   大乘佛法历来是择心不择境,较重心地法门,主张“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的实相忏法。如果忏悔之人能悟到罪性本空,心性本空,万法无生无灭的道理,就能将所有罪业除灭殆尽,身心不再受负面影响,还归空灵自在的本体,再显发出来的就是本自具足的慈悲和智慧。所以这种忏法最为圆满,为历代大德所推崇。

   可惜无论多高妙的法,到了凡夫手里,就有了流弊,大乘实相忏也一样。因为心灵感受是看不到的,往往就会被凡夫所利用。祖师大德说心空无罪福,他也这样说,干了坏事拿无相来作借口,那麻烦可就大了。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明明做错了事,心里很烦恼,却不好好忏悔、改正,反而把大乘理论一套套搬出来遮掩罪过,什么无相了、无所得了、无所住了……。既然无相了,你怎么还会去做坏事呢?如果想这样清净业障就是痴人说梦,欲盖弥彰,“莽莽荡荡招祸殃”!与大乘心法毫不相干,难以真正的了无挂碍。

   所以大乘实相忏虽然好,也不是很容易的,我们若没有这个悟性,没有刹那间心空如洗的本事,千万不要破戒。如果实在没办法要破戒了,比如杀戒,杀死了人才算破杀戒,没杀死只是犯戒,我们打个比方说,比如战争等等特殊原因你要破杀戒了,你可以先舍戒,告诉一个能听得懂你的话的人:“我不持杀戒了,我放弃了,向大德舍戒。”然后再杀了人,那就只有杀人的罪,没有破戒的罪了,因为他杀人之前已经失去戒体,就不能算破戒了。

   “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所以佛经上说,有二种健康的人,一种是戒律守得很好,诸恶不…

《永嘉禅法 第二章 外具五种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