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具五種緣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修學禅法是需要基礎和條件的,基礎和條件不具備,修學起來就會有障礙,不得要領,難以契入,也就沒有真實的利益。天臺宗的止觀法門,能夠讓我們一步一步了解心的奧妙,因此是我們走入心地法門的基石。
天臺宗將止觀的修行分爲方便與正修兩種。方便是指正修止觀法門之前的預備功夫。智者大師在《小止觀》裏告訴我們,修學止觀禅法,首先要具備外在的五種修行條件。這五種條件包含修行前的心理、生理、環境等條件的准備工作,每種條件又分爲五類,共爲二十五類,因爲都是爲了正修做准備的方便法,所以稱爲“二十五方便”。這五種條件就是指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這五種條件全都具備了,我們就可以順利地進入止觀修行,並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也是永嘉大師修行的起點。
首先是具五緣,外具五種緣。智者大師說“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緣,就是條件,這外在的五緣包括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第一、持戒清淨
修行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持戒清淨。佛法最根本的學處就是戒、定、慧叁學。因爲戒定慧是我們的生命本質所煥發出來的完美德行,一切佛法也都以增進定力和智慧爲目的,都會使我們的思想和行爲從散亂無序變得清淨、規律、穩定、明亮,所以持戒清淨是修學佛法的根本要素。打個比方說,修行就如同出門遠行,持戒清淨就是資糧和路費;修行又如同蓋房子,持戒清淨就如同地基,地基不牢,稍微碰到點震動,房子就有倒塌的危險。
所以如果我們不持戒,就匆匆忙忙地去修行止觀,就算你得到一定的禅定能力和法喜,也會出現很多危險。比如有人坐禅以後走火入魔,或者出現一些境界不能自控等等,原因就是持戒不清淨,基礎不牢固。如果持戒很清淨,那麼禅修中,任何困難都會妥善解決,也不會有危險。
佛經告訴我們“持戒清淨,有利得定”。持戒清淨了,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很明確,那麼生活中混亂的思維和行爲就會減少,心靈就會變得單純、安靜、踏實、祥和,粗亂的妄想雜念就容易停下來,我們才能看清生命的真相。就比如一杯混濁的水,泥沙很多,不但看不到水的真相,而且連這個水也沒有一點用處。如果我們不晃動杯子,讓泥沙慢慢沈澱下來,濁水就會變得澄清,水的真相就會現前,這個水的用處也就多了,洗衣服、燒飯等等,作什麼都可以了。這就像心純淨了,生命的真相就會現前,智慧就能得到開發了。
所以剛開始修行的人,都要從持戒開始。在家有在家的戒,出家有出家的戒,都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如法清淨地持戒,至少要先持好五戒十善,做一個穩穩當當的好人。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佛,就很容易進入正修。
其實從凡夫到聖人,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的過程。智慧開發出來,就能斷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習氣和生死煩惱,恢複本來清淨的真心實相,所以持戒清淨是爲了身心的安定。身心安定了,就能得到定力,本有的智慧就能顯發出來,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也都能看清楚,自己的身心行爲越來越有把握,定力越來越高,戒律也持得越來越自然、到位。因此戒定慧叁者是互相促進、互爲因果的關系,而持戒清淨是修學佛法的基石。
智者大師告訴我們,持戒按清淨的程度,可分爲叁種情況: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叁歸五戒,爲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五逆是佛教裏講的五種重罪,也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罪,非常嚴重,不可赦,不可饒恕,不能出家受戒,違逆正道,故稱五逆。沒有犯過五逆重罪的人,遇到了佛法,如果能出家,就可以受沙彌十戒,進一步再受比丘戒。沙彌叫息慈,就是息惡行慈之意;沙彌也叫勤策,就是勤奮的策勵自己。比丘則有叁個含義:一是乞士,托缽化緣乞求供養滋養色身,同時又祈求佛菩薩授受法要,養活法身慧命;二是怖魔,一個人受了比丘戒以後,魔王就會害怕,所以叫怖魔;叁是破惡,也就是比丘已有智慧能破煩惱諸惡。
如果不能出家,可以作居士,受叁皈依,以佛法僧叁寶做爲自己真正的皈依處,不以外道的老師或典籍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叁皈清淨的人也就有了修行的基礎,算是上品持戒的居士了。但這個基礎還很薄弱,一般居士要五戒清淨比較好。五戒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不能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五戒持好了,還可以進一步受八關齋戒、居士菩薩戒等,雖然越來越嚴格,但功不唐捐,我們的福德和智慧會越來越深厚,修行的基礎也就越來越牢固了。
具足了福德智慧的上品持戒人,再去修行止觀,則必證佛法。所以只要持戒清淨,再按照佛法修學止觀,就能學一步證一步,絲毫不會有差錯,必定會證得佛的境界,永嘉大師就是這樣證悟的。因此證悟對于上品持戒人來講,非常容易,“猶如淨衣,易受染色”,就如一件白色的衣服,很容易染上各種顔色。如果衣服是五顔六色或者很髒,再想印上別的顔色就很難了。這個比喻是說明我們如果能持戒清淨,心就會很單純清澈,沒有過多的貪嗔癡慢和煩惱習氣作爲修法的障礙,就能直接感受到佛法的奧妙,所以上品持戒非常重要。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于諸輕戒,多所毀損。爲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第二種持戒就差一點兒了,“雖不犯重,于諸輕戒,多所毀損”。雖然沒有嚴重地違反戒律,但還是有很多輕微的違反戒律的行爲。比如五戒裏的不殺生戒,起心殺人、知對方是人、采取行動去殺、殺死了人就是破戒,沒有殺死就不算破殺戒。這樣的重戒一般人不會犯,卻總會去犯些比較輕微的殺戒,尤其是在家做家務的人,殺個魚啊、蝦啊等等,或者殺個蚊子、蒼蠅、蟑螂、臭蟲等等,很容易就犯了。犯了這樣的戒,即使不是故意的,心裏也要生起慚愧心,對被傷害的小生命忏悔一下,並希望他們能往生善處,皈依叁寶,有了這樣的念頭,這個戒就算忏悔清靜了。當然戒律的層次很多,要求也不一樣,得到的利益也不一樣。比如菩薩戒是屬于心地戒品,就要求得更嚴格,特重視心戒,不能動心念,動了殺念就算犯心戒了,但守菩薩戒的功德利益比只守五戒就大得無量無邊了,所以我們要盡量去受戒、持戒,持戒清淨是我們獲得福德智慧最方便的辦法。
對于這種重戒不犯、偶犯輕戒的人,佛經裏有個恰當的比喻,修行就如同想渡過生死苦海,戒律就如同我們渡海用的浮囊。浮囊就是現在說的救生圈,我們坐著救生圈想渡到海的彼岸去,如果救生圈破了一個小孔,用手指頭慢慢把它按住,也許能渡過海去。如果是破了一個大洞,或者破了無數的小洞(比喻輕戒屢犯不改),那就沒救了,肯定要沈底的。所以說輕微犯戒如果及時地通過如理、如法的忏悔,還可以忏悔清淨,還是可以讓我們能夠安穩地進入止觀修行的。
叁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第叁種持戒的情況就更差了,受戒以後,不能好好護持戒體,不但輕戒犯了,連重戒也犯了,甚至毀戒體,這樣的人怎麼辦?還能修行止觀嗎?四重就是殺盜淫妄四條戒律,非常嚴肅,是小乘大乘的根本戒。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如果犯了四重戒,按照小乘教門就沒有忏悔的可能了,但是按照大乘佛法,還是可以忏悔清淨的。
小乘人持戒非常注重外在行爲標准,也就是對戒相要求非常嚴格,這四重戒一破,戒相就不存在了,還如何去忏悔清淨呢?所以按照小乘佛法,破了四重戒,就像松樹被攔腰斬斷一樣,再也不可能生長。無論在家、出家,根本戒一破,就失去了作佛弟子的資格。
大乘佛法曆來是擇心不擇境,較重心地法門,主張“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的實相忏法。如果忏悔之人能悟到罪性本空,心性本空,萬法無生無滅的道理,就能將所有罪業除滅殆盡,身心不再受負面影響,還歸空靈自在的本體,再顯發出來的就是本自具足的慈悲和智慧。所以這種忏法最爲圓滿,爲曆代大德所推崇。
可惜無論多高妙的法,到了凡夫手裏,就有了流弊,大乘實相忏也一樣。因爲心靈感受是看不到的,往往就會被凡夫所利用。祖師大德說心空無罪福,他也這樣說,幹了壞事拿無相來作借口,那麻煩可就大了。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明明做錯了事,心裏很煩惱,卻不好好忏悔、改正,反而把大乘理論一套套搬出來遮掩罪過,什麼無相了、無所得了、無所住了……。既然無相了,你怎麼還會去做壞事呢?如果想這樣清淨業障就是癡人說夢,欲蓋彌彰,“莽莽蕩蕩招禍殃”!與大乘心法毫不相幹,難以真正的了無挂礙。
所以大乘實相忏雖然好,也不是很容易的,我們若沒有這個悟性,沒有刹那間心空如洗的本事,千萬不要破戒。如果實在沒辦法要破戒了,比如殺戒,殺死了人才算破殺戒,沒殺死只是犯戒,我們打個比方說,比如戰爭等等特殊原因你要破殺戒了,你可以先舍戒,告訴一個能聽得懂你的話的人:“我不持殺戒了,我放棄了,向大德舍戒。”然後再殺了人,那就只有殺人的罪,沒有破戒的罪了,因爲他殺人之前已經失去戒體,就不能算破戒了。
“故經雲: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所以佛經上說,有二種健康的人,一種是戒律守得很好,諸惡不…
《永嘉禅法 第二章 外具五種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