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衆善奉行;另一種是雖然做了壞事,但能及時忏悔改正,不再重犯。這兩種人都可以通過修行止觀,安然入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第一種健人是很難找的,我們能做到第二種健人已經很不錯了。因此我們需要全面地學習戒律,徹底地領悟佛陀製定戒律的目的和戒律的精神實質,時時忏悔業障,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去持好戒律,既不輕視,也不死守。因爲戒律都有開遮持犯,並不是只有持戒才是如法,該持的持,不持就是犯戒,該開的開,不開也一樣是犯戒。如果不小心犯戒後,我們也要根據實際情況,知道應該采用何種忏悔方法,把罪業忏悔清淨,改過自新。
所以佛法是非常智慧圓融的,如法持戒就能夠讓我們身心穩定、健康,如果因爲持戒導致身心受到損失,那這種持戒肯定有問題,不管戒相如何,已經違背了佛法戒律的精神內涵。比如有些受了五戒的居士,以爲五戒裏的不殺生就是要求什麼肉都不能吃,一定要吃長素,結果搞得和家裏、同事關系很緊張,還讓他人對佛法起了成見和誤解,這就違背了大乘佛法慈悲的精神。
其實佛陀製定戒律時,已經考慮到了居士的生活環境,對居士沒有作這樣嚴格的要求。受五戒的人吃叁淨肉是可以的,當然能吃全素是最好了,但也要講些方便,不要讓周圍的人生起煩惱。再比如有的居士生病了,醫生建議吃些魚肝油或藥酒,有利于身體的康複,只要不是以貪心、嗔恨心去服用,而是爲了療病才服用,也與佛法戒律不相違背,不算犯戒。所以我們要切實搞明白,戒律到什麼程度算是犯,到什麼程度才能開,要通過什麼樣的儀軌來忏悔等等。只要持戒越清淨,忏悔越如法,定力和智慧就增長得越快。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如法忏悔呢?
“夫欲忏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叁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衆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智者大師告訴我們,若想真正將罪業忏悔清淨,可以采用十種忏法:
一者明信因果。明是明白,信是相信,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好心有好報,惡心有壞報,清淨心得清淨報,因果定律絲毫不爽。凡事都有起因,都有結果。如果我們的心裏充滿仇怨和憤恨,雖然還沒有去殺生害命,但是也已經種下惡因了,一旦有機會去發泄,你就會去做這個惡事,就會受相應的懲罰。而當你心存善念,一直想著如何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就種下善因了,只要遇到能幫助別人的機會,你就會積極地去做,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就得到了善的果報。所以“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有智慧的菩薩知道一切善惡果報皆源自我們的起心動念,就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反求諸已,如法忏悔,消除內心惡念,改善自心,自然惡業清淨;而顛倒愚癡的凡夫衆生呢,因爲不明白因果,看不到果報的根源,也就不相信因果,心裏充滿惡念也不知稍作忏悔,稍作停歇,惡報不但永遠沒有清淨之日,反而會越來越慘烈。所以明信因果就會生慚愧心,發心忏悔,不會再去做壞事。
二者生重怖畏。如果做了惡事,就感覺像清淨的池塘被倒進了垃圾一樣,池塘就有了被汙染掉的危險。因爲害怕招致惡報,就會生起極大的恐懼心、畏懼心,一定會想盡辦法把垃圾清楚掉,把罪業忏悔清淨。
叁者深起慚愧。慚是自己做了壞事心中不安,自慚形穢;愧是危害到了別人,愧對他人;或者說慚是指對過去的錯事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愧是指未來不再繼續去做,堅決改正。對周遭所有的人群生起慚愧心,包括同事、同修、善知識、老師、父母以及社會團體等。有了慚愧心,才會積極地去忏悔罪業,斷惡修善。
四者求滅罪方法。我們尋找到罪業生起的動機後,就要積極地尋求滅罪的辦法,把動機消滅掉。比如通過讀誦大乘經典、拜忏、供養等等儀軌方法,如法忏悔,同時觀想自己過去的罪業全部消融在叁寶無盡的功德中,直到心空如洗,就把所有罪業都忏悔幹淨了。
五者發露先罪。發露就是揭發,暴露。“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因此,我們做錯了事就要認錯,不能死不認帳,甚至掩藏罪惡,要有勇氣和智慧把自己的罪業發露出來。比如對著佛像,說出自己的錯誤,忏悔自己的罪過;或者向善知識發露自己的罪障,把心中的罪過說出來,讓大家知道,這叫發露忏悔。如果能發露罪惡,才算真心求忏悔,才能忏悔幹淨;否則深埋在心裏,就很難忏悔幹淨了。這就像挖掘地裏的苦種一樣,剛有惡念的時候就像剛把苦種灑到地裏,浮土很薄,很容易就能把它挖出來清理掉,以後就能免受苦果。如果不趕快把它挖出來,種子上面的土越來越厚,根越來越深,雖然它很難從土裏鑽出來,但將來一旦發芽,我們就很難把它清理出自己的心田了,只好自食苦果。所以我們做了錯事一定要及時發露忏悔,做了好事倒不用著急向外說。
六者斷相續心。相續就是繼續,把繼續做壞事的心斷掉。如果昨天做錯了事,忏悔之後今天還繼續做,還想再繼續忏悔,那這個忏悔就不是清淨、真誠的。不再重犯才是真正的忏悔。你一邊道歉一邊繼續作惡,怎麼能算是忏悔呢?誰又能真正原諒你呢?
七者起護法心。護法的意思是保護佛法,首先是外在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的行爲、語言、對人對事都要如理如法,行住坐臥都要有威儀,不要讓衆生對佛法生起輕慢或者錯誤的認識。護法更重要的是指保護自己的心法,也就是在心中要護持正念——正確的觀念,以戒定慧叁學保護自己的心不受世間法的汙染,清淨自心,就是清淨罪業。
八者發大誓願。要發大願,度盡一切衆生,使他們能離苦得樂。有了這種願力就和諸佛菩薩同心同體了,因此就能生起無邊的力量和功德智慧來滅除罪業。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佛經說,至誠念一聲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況心裏能經常憶念十方諸佛!大德說,“念佛心是佛,妄念是衆生”。常憶念十方諸佛,心即是十方諸佛,罪業又如何安住呢?所以常念十方諸佛,也具有清淨罪業的作用。
十者觀罪性無生。這是大乘忏法最重要的一點。觀罪性無生就是觀罪性本空,不生不滅,這個觀法有些難度,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就觀不起來。般若就是空性智慧,也就是世間的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心,都是由很多緣聚集起來的,在緣生緣滅的過程中,並無一法可得,也並無一法可失,沒有一絲一毫可以去把握,可以去主宰。因此佛法講世間一切法(事物)的本質都是緣起無自性的,一切罪業也是如此。當我們心空無相的時候,罪業也就如同夢幻泡影,幻生幻滅,實無生滅,這就是罪性無生。
這是理忏,也叫無相忏,實相忏,這是最根本的忏悔。所謂:
罪從心起將心忏,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爲真忏悔。
說的就是這個忏法。其它九種都是有相忏,也就是事忏,只要發心真誠、猛利,儀軌如法,事忏和理忏一樣,都能將罪業忏悔清淨。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于叁寶前,如法修行,一七叁七日,或一月叁月,乃至經年,專心忏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那麼什麼叫儀軌如法呢?智者大師告訴我們,行這十種忏法時,要把道場布置得莊嚴清淨,齋戒沐浴,穿幹淨的衣服,並在叁寶前燒香散花,參禅的就認真參禅,念佛的就如法念佛,誦經的就如法誦經。這樣忏悔七天,七天不夠就忏叁個七天,不夠就再延長至一個月、叁個月、甚至一年,都這樣專心至誠的忏悔,直到所犯的破戒重罪消滅爲止。
“雲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複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禅境界;或複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那怎樣才會知道所犯的重罪已經忏悔幹淨了呢?俗話說,相由心生,罪業清淨了,心由惡轉善,就會有瑞相現前。比如忏悔者遵從上述儀軌至心忏悔,能夠身心輕安。或者在夢境中見佛菩薩或上師的開示;或見光明、經書之類;或見麒麟等吉祥之物;或自覺善心開發,身心飄逸、空靈;或由此證得諸如四禅八定的境界;或者以前不理解的佛經裏的很多法相名詞,比如五蘊、六塵、十八界、涅槃、菩提等等,通過忏悔突然領悟了;聽到經書即能通達其義;心中充滿法喜而沒有絲毫悔恨等等。如果能出現以上種種瑞相,就說明破戒障道的重罪已經消除了。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屍羅清淨,可修禅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屍羅,就是持戒,別解脫戒,佛法的精神是多持一條戒就多一份解脫。比如持不殺生戒,就從殺生的惡報中解脫出來了;持不飲酒戒,就不會因爲喝酒鬧事而招致麻煩。犯重戒之人,如果能如法地忏悔清淨,並不再毀犯,也叫持戒清淨,就可以修習禅定了。就像一件又髒又破的衣服,清洗縫補好以後,仍然可以染上各種顔色一樣。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于叁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忏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屍羅清淨禅定開發。”
犯重戒的人如果沒有按照經書的忏法去修忏悔,但是能生起極大的慚愧之心,在叁寶前發露忏悔,斷掉繼續犯戒的念頭,端身正坐,觀罪性空,把做錯的事、做錯事的我、以及做的過程通通放…
《永嘉禅法 第二章 外具五種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