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嘉禅概述
任何事情都是缘起的,弘扬永嘉禅法也是如此!通过多年观察,我们发现在当今的世界上,物质的发达极大地弱化了我们对内心把握的能力,所以心总是忽上忽下,永远无法安宁,完全没有安稳处。物质不满足时我们会痛苦、焦虑、抱怨,满足了我们又会空虚、狂妄,丝毫体会不到生命本具的自由和安闲。生存压力、心理压力难以排解,心态极不平衡,造成了很多不安稳的社会因素,引发了很多心理、生理疾患。身心疲惫病羸又苦于无法疗救,无瑕享受和利用大好的人生,实在令人堪忧。
本人虽然学修微浅,但深感佛法的博大精深、广大圆满,对人生、对社会的和谐安定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堪为疗救众苦之良药,实在不忍、也不能独享其美妙及神效,所以才不顾自己的浅陋无知,斗胆来宣讲永嘉禅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学习佛法,体悟禅的奥妙,接受禅的真实利益,达到调整身心的健康状态、体会人生美妙圆满的真实滋味的目的。
禅法由两晋时期自印度传入我国,又经过多次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大乘禅法——禅宗。禅是外来语,全称叫“禅那”,是梵语的音译,翻译过来就是静虑。就是通过打坐来观察内心,让心一步步清净下来,离开烦恼和杂乱的人生感受,体验丰富、完美、多层次的生命内涵,甚至最终能够了生脱死,证入自在无碍的解脱境界。
永嘉禅就是以唐朝永嘉大师命名的大乘禅法,以天台的止观、永嘉大师的《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证道歌》作为修行依据。它既是如来禅,又是祖师禅,同时还融汇了天台圆教的教理,宗教合一、顿渐合一,既博大精深,又深入浅出,既平实稳妥,又奥妙无穷,既有高山仰止,又有润下之溪,是佛教的集大成者,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和学习,也非常适合现代学人的根基。下面我们分四个部分来简要介绍一下永嘉禅法的大概情况和内容。
第一、永嘉大师的生平
永嘉禅是以永嘉大师命名的禅法,因此要了解永嘉禅就要先了解永嘉大师。永嘉大师何许人也?据《高僧传》记载,永嘉大师是唐朝的高僧,生于唐高宗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出生地在永嘉,也就是现在的温州市鹿城区。有关永嘉大师的生平,史料记载并不是很多,现在能够找到的资料也只是他一生轮廓的基本勾勒,没有详细内容。
所幸大师的两部著作——《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证道歌》,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里。这两部著作是中国大乘禅法的重要典籍,尤其是《永嘉证道歌》,影响极其深远,一直传诵至今,是修学大乘禅法必学的宝典之一。从有限的记载和这两部著作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永嘉大师的非同凡响。唐朝皇帝曾赐他“无相大师”的谥号,《高僧传》里面记载了那么多大德,有皇帝赐封的并不多,可见永嘉大师在世时是一位非常受尊崇的大德,成就非常之高。
永嘉大师四岁就随他的哥哥到庙里去,从小就在寺庙里学习和长大,非常年幼便知晓佛法教理。十四岁于龙兴寺正式出家,法名玄觉,并开始按照天台止观法门打坐观心、修习禅定。在修行圆教止观时,永嘉大师读《维摩诘经》开悟了,所以又有人称他为“真觉”。他开悟以后到六祖大师传法的曹溪去求印证,六祖特意留永嘉大师在曹溪过了一夜,所以永嘉大师又被尊称为“一宿觉”、“宿觉”。大师从曹溪回来后,一直在永嘉弘扬佛法,最后也在永嘉圆寂。我国古人历来以避讳为敬,所以都不直接称呼大师的名号,而尊称他为永嘉大师。
永嘉大师出家后专门学习天台宗,早期修学的是两晋之前传入中国的禅法,也就是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等人传进来的一些简单禅法。比如六妙法门、四禅八定,还有一些简单的静坐,这些禅法统称为禅数之学。平常我们心绪总是很乱,通过坐禅的静虑可以让心静下来,这时再来考虑问题,就会很全面、更到位。所以我国古人对这些静虑方法非常感兴趣,接受、流传得很快,并形成了许多禅法的流派。到达摩祖师正式把大乘禅法传入中国之时,中国至少已形成了六家或者七家的禅宗法门,但都属于禅数之学。
早期的禅法之所以被称为禅数之学,是因为这些禅法都有个数字在里面,比如说六妙法门的六,四禅八定的四和八,所有的禅法都有一个数据来表示等级,作为修行次第,所以称为禅数。比如说先修止,再修观,止和观就变成两个法,构成了禅法的次第。所以禅法的修行都有个数字在前面,每个数字等级都有客观的身心状态作为修证指标,因此禅数之学是有所得、有所住的。
后来,著名译经师鸠摩罗什来到中国,把般若经典翻译出来以后,般若思想在中国流传开来。般若经主张无所得、无所住、毕竟空,对比之下,有数字的禅法就不够究竟了,所以般若思想对禅数之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般若的空观并不等同于老庄哲学的虚无,而是缘起性空的意思,所谓的“空”就是缘起状态的本质,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虽然很深奥,但因为当时南方人对于教理和哲学理论的思辨非常热衷,所以般若思想发展很快。当中国人一旦理解了“空有不二”的时候,就明白了般若思想,才真正理解了印度佛法的原意,从此大乘思想就在中国蓬勃发扬起来。
于是因缘际会,到南北朝时,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观中国有大乘气象,就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扬大乘禅法。在达摩祖师到来之前,中国已经形成两个阶段的禅法,一个是早期的禅数之学,另一个是以般若思想为指导的禅法,这两种禅法统称为“如来禅”。如来禅的特点是要以佛经为依据,按照佛经所说的道理去思维、去打坐实修,并以《心经》、《金刚经》等般若经典来印证修行的境界,最终达到解脱。所以如来禅都是从空入手的,只不过对于空的理解不同而已。
达摩祖师东来之后,就开始破除了这种专门契入“空”的禅法,提倡更高的“直至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心法,这种禅法称为“祖师禅”,是禅宗的正脉。祖师禅不讲那么多理论,也不需要天天打坐观空,而是在言语之间就能指点学人见到佛性。佛性也叫自性、心性、真心等等,是离我们最近、和我们最熟悉的,熟悉得我们都忘记、忽略了它的存在,就象空气一样,生命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可是平常谁会注意空气的存在呢?其实我们整个身心世界都是佛性的作用,非常现成,祖师禅就是要来指点出佛性的存在,让我们不再迷惑。
有了前面如来禅的基础,达摩祖师再来提倡祖师禅,就非常契机,已经打好理论和禅坐基础的学人就容易接受、容易受用。达摩祖师在北方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开始传扬大乘禅法。到唐朝的六祖大师,大乘禅法终于在中国发扬光大起来,永嘉大师就生活在这个年代。
永嘉大师出家以后,就是按照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个次序来学习的,也就是先学打坐观心的禅数之学,也学习天台宗的止观法门,这些都属于如来禅的范畴。大师通过如来禅的修证方法证得真心后,又得到了禅宗六祖的印证,接受了祖师禅的法益,因此永嘉大师的证悟是非常究竟圆满的。
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538-398),生活的年代比达摩祖师稍晚一些。一直生活到隋代才圆寂,世寿60。智者大师学习教理时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会非常恭敬地一本一本研究所有从印度传过来的佛经,一些表面上看似道理不一致的经书,他都能融会贯通。我们人生境界升华了以后,就能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对大学生说大学生的话,对小学生说小学生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众生的根基,随缘接引所有的众生。所以虽然同是佛陀所宣讲的经书,互相之间好象说法不一致。这完全是角度不同、对机不同的原因,是佛陀接引众生的方式不同导致的,是佛陀智慧慈悲的表现,并不是真的有矛盾。我们在以后的修学中也会发现,不同心态读佛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接受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人生境界不同、根基不同导致的。
智者大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避免学人混乱,智者大师开创了“判教”,也就是把佛陀的一代时教按照角度或对机分类,把不同层面的教理配合相应的实修方法一步一步框架起来,使每部经典都有合理的位置,以便适合不同根基的学人。所以天台宗历来教观并重,教是教理、是理论,观是止观、是实践。任何教理都有对应的止观修证方法,两者如鸟双翼、如车两轮,缺一不可,这是天台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后来有人把智者大师的理论加实践的修行方法归入了如来禅的范围。
永嘉大师首先学习的就是如来禅,并得到很大的受用。大师开悟后并没有人来印证,他只是自己知道已经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心境已证悟到了某种程度。在这种状态下他又读了《维摩诘经》,经里说的话完全印证了他的心行,心法相应了,永嘉大师的心就安了。所以永嘉大师是修行如来禅开悟的,开悟后就写了《永嘉禅宗集》,并在温州永嘉开始弘扬佛法。
当时六祖大师正在广东曹溪宝林寺弘扬祖师禅。祖师禅就是中国的禅宗,其目的就是不择手段地让学人开悟,直接见到我们的佛性,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顿悟法门,全无次第,一悟便到究竟处,一切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无定法可依,完全籍由祖师指点开悟,学人悟后起修,以慧摄定,绵密修行,渐臻定慧圆融,因此称为祖师禅。而如来禅是渐悟的,是以经典为依据,从止观打坐入手,有法可依,渐修渐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是定生如是慧,层层递进,最后般若慧开方能圆融无碍,这种有次第的渐悟禅法称为如来禅。因此禅法分为顿悟和渐悟两种,而唯有顿悟称为禅宗。
打个比方说,如来禅的修行过程,就如同一…
《永嘉禅法 第一章 永嘉禅概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