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嘉禅概述
任何事情都是緣起的,弘揚永嘉禅法也是如此!通過多年觀察,我們發現在當今的世界上,物質的發達極大地弱化了我們對內心把握的能力,所以心總是忽上忽下,永遠無法安甯,完全沒有安穩處。物質不滿足時我們會痛苦、焦慮、抱怨,滿足了我們又會空虛、狂妄,絲毫體會不到生命本具的自由和安閑。生存壓力、心理壓力難以排解,心態極不平衡,造成了很多不安穩的社會因素,引發了很多心理、生理疾患。身心疲憊病羸又苦于無法療救,無瑕享受和利用大好的人生,實在令人堪憂。
本人雖然學修微淺,但深感佛法的博大精深、廣大圓滿,對人生、對社會的和諧安定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堪爲療救衆苦之良藥,實在不忍、也不能獨享其美妙及神效,所以才不顧自己的淺陋無知,鬥膽來宣講永嘉禅法,希望能夠抛磚引玉,和大家一起學習佛法,體悟禅的奧妙,接受禅的真實利益,達到調整身心的健康狀態、體會人生美妙圓滿的真實滋味的目的。
禅法由兩晉時期自印度傳入我國,又經過多次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大乘禅法——禅宗。禅是外來語,全稱叫“禅那”,是梵語的音譯,翻譯過來就是靜慮。就是通過打坐來觀察內心,讓心一步步清淨下來,離開煩惱和雜亂的人生感受,體驗豐富、完美、多層次的生命內涵,甚至最終能夠了生脫死,證入自在無礙的解脫境界。
永嘉禅就是以唐朝永嘉大師命名的大乘禅法,以天臺的止觀、永嘉大師的《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證道歌》作爲修行依據。它既是如來禅,又是祖師禅,同時還融彙了天臺圓教的教理,宗教合一、頓漸合一,既博大精深,又深入淺出,既平實穩妥,又奧妙無窮,既有高山仰止,又有潤下之溪,是佛教的集大成者,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繼承和學習,也非常適合現代學人的根基。下面我們分四個部分來簡要介紹一下永嘉禅法的大概情況和內容。
第一、永嘉大師的生平
永嘉禅是以永嘉大師命名的禅法,因此要了解永嘉禅就要先了解永嘉大師。永嘉大師何許人也?據《高僧傳》記載,永嘉大師是唐朝的高僧,生于唐高宗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出生地在永嘉,也就是現在的溫州市鹿城區。有關永嘉大師的生平,史料記載並不是很多,現在能夠找到的資料也只是他一生輪廓的基本勾勒,沒有詳細內容。
所幸大師的兩部著作——《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證道歌》,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裏。這兩部著作是中國大乘禅法的重要典籍,尤其是《永嘉證道歌》,影響極其深遠,一直傳誦至今,是修學大乘禅法必學的寶典之一。從有限的記載和這兩部著作裏,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永嘉大師的非同凡響。唐朝皇帝曾賜他“無相大師”的谥號,《高僧傳》裏面記載了那麼多大德,有皇帝賜封的並不多,可見永嘉大師在世時是一位非常受尊崇的大德,成就非常之高。
永嘉大師四歲就隨他的哥哥到廟裏去,從小就在寺廟裏學習和長大,非常年幼便知曉佛法教理。十四歲于龍興寺正式出家,法名玄覺,並開始按照天臺止觀法門打坐觀心、修習禅定。在修行圓教止觀時,永嘉大師讀《維摩诘經》開悟了,所以又有人稱他爲“真覺”。他開悟以後到六祖大師傳法的曹溪去求印證,六祖特意留永嘉大師在曹溪過了一夜,所以永嘉大師又被尊稱爲“一宿覺”、“宿覺”。大師從曹溪回來後,一直在永嘉弘揚佛法,最後也在永嘉圓寂。我國古人曆來以避諱爲敬,所以都不直接稱呼大師的名號,而尊稱他爲永嘉大師。
永嘉大師出家後專門學習天臺宗,早期修學的是兩晉之前傳入中國的禅法,也就是安世高、支婁迦谶、支謙等人傳進來的一些簡單禅法。比如六妙法門、四禅八定,還有一些簡單的靜坐,這些禅法統稱爲禅數之學。平常我們心緒總是很亂,通過坐禅的靜慮可以讓心靜下來,這時再來考慮問題,就會很全面、更到位。所以我國古人對這些靜慮方法非常感興趣,接受、流傳得很快,並形成了許多禅法的流派。到達摩祖師正式把大乘禅法傳入中國之時,中國至少已形成了六家或者七家的禅宗法門,但都屬于禅數之學。
早期的禅法之所以被稱爲禅數之學,是因爲這些禅法都有個數字在裏面,比如說六妙法門的六,四禅八定的四和八,所有的禅法都有一個數據來表示等級,作爲修行次第,所以稱爲禅數。比如說先修止,再修觀,止和觀就變成兩個法,構成了禅法的次第。所以禅法的修行都有個數字在前面,每個數字等級都有客觀的身心狀態作爲修證指標,因此禅數之學是有所得、有所住的。
後來,著名譯經師鸠摩羅什來到中國,把般若經典翻譯出來以後,般若思想在中國流傳開來。般若經主張無所得、無所住、畢竟空,對比之下,有數字的禅法就不夠究竟了,所以般若思想對禅數之學産生了強烈的沖擊。
般若的空觀並不等同于老莊哲學的虛無,而是緣起性空的意思,所謂的“空”就是緣起狀態的本質,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道理雖然很深奧,但因爲當時南方人對于教理和哲學理論的思辨非常熱衷,所以般若思想發展很快。當中國人一旦理解了“空有不二”的時候,就明白了般若思想,才真正理解了印度佛法的原意,從此大乘思想就在中國蓬勃發揚起來。
于是因緣際會,到南北朝時,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觀中國有大乘氣象,就從印度來到中國弘揚大乘禅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中國已經形成兩個階段的禅法,一個是早期的禅數之學,另一個是以般若思想爲指導的禅法,這兩種禅法統稱爲“如來禅”。如來禅的特點是要以佛經爲依據,按照佛經所說的道理去思維、去打坐實修,並以《心經》、《金剛經》等般若經典來印證修行的境界,最終達到解脫。所以如來禅都是從空入手的,只不過對于空的理解不同而已。
達摩祖師東來之後,就開始破除了這種專門契入“空”的禅法,提倡更高的“直至人心、見性成佛”的禅宗心法,這種禅法稱爲“祖師禅”,是禅宗的正脈。祖師禅不講那麼多理論,也不需要天天打坐觀空,而是在言語之間就能指點學人見到佛性。佛性也叫自性、心性、真心等等,是離我們最近、和我們最熟悉的,熟悉得我們都忘記、忽略了它的存在,就象空氣一樣,生命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可是平常誰會注意空氣的存在呢?其實我們整個身心世界都是佛性的作用,非常現成,祖師禅就是要來指點出佛性的存在,讓我們不再迷惑。
有了前面如來禅的基礎,達摩祖師再來提倡祖師禅,就非常契機,已經打好理論和禅坐基礎的學人就容易接受、容易受用。達摩祖師在北方少林寺面壁九年後,開始傳揚大乘禅法。到唐朝的六祖大師,大乘禅法終于在中國發揚光大起來,永嘉大師就生活在這個年代。
永嘉大師出家以後,就是按照佛教傳入中國的這個次序來學習的,也就是先學打坐觀心的禅數之學,也學習天臺宗的止觀法門,這些都屬于如來禅的範疇。大師通過如來禅的修證方法證得真心後,又得到了禅宗六祖的印證,接受了祖師禅的法益,因此永嘉大師的證悟是非常究竟圓滿的。
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538-398),生活的年代比達摩祖師稍晚一些。一直生活到隋代才圓寂,世壽60。智者大師學習教理時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會非常恭敬地一本一本研究所有從印度傳過來的佛經,一些表面上看似道理不一致的經書,他都能融會貫通。我們人生境界升華了以後,就能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對大學生說大學生的話,對小學生說小學生的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衆生的根基,隨緣接引所有的衆生。所以雖然同是佛陀所宣講的經書,互相之間好象說法不一致。這完全是角度不同、對機不同的原因,是佛陀接引衆生的方式不同導致的,是佛陀智慧慈悲的表現,並不是真的有矛盾。我們在以後的修學中也會發現,不同心態讀佛經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接受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人生境界不同、根基不同導致的。
智者大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爲了避免學人混亂,智者大師開創了“判教”,也就是把佛陀的一代時教按照角度或對機分類,把不同層面的教理配合相應的實修方法一步一步框架起來,使每部經典都有合理的位置,以便適合不同根基的學人。所以天臺宗曆來教觀並重,教是教理、是理論,觀是止觀、是實踐。任何教理都有對應的止觀修證方法,兩者如鳥雙翼、如車兩輪,缺一不可,這是天臺宗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後來有人把智者大師的理論加實踐的修行方法歸入了如來禅的範圍。
永嘉大師首先學習的就是如來禅,並得到很大的受用。大師開悟後並沒有人來印證,他只是自己知道已經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心境已證悟到了某種程度。在這種狀態下他又讀了《維摩诘經》,經裏說的話完全印證了他的心行,心法相應了,永嘉大師的心就安了。所以永嘉大師是修行如來禅開悟的,開悟後就寫了《永嘉禅宗集》,並在溫州永嘉開始弘揚佛法。
當時六祖大師正在廣東曹溪寶林寺弘揚祖師禅。祖師禅就是中國的禅宗,其目的就是不擇手段地讓學人開悟,直接見到我們的佛性,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禅宗是頓悟法門,全無次第,一悟便到究竟處,一切以明心見性爲目的,無定法可依,完全籍由祖師指點開悟,學人悟後起修,以慧攝定,綿密修行,漸臻定慧圓融,因此稱爲祖師禅。而如來禅是漸悟的,是以經典爲依據,從止觀打坐入手,有法可依,漸修漸證,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如是定生如是慧,層層遞進,最後般若慧開方能圓融無礙,這種有次第的漸悟禅法稱爲如來禅。因此禅法分爲頓悟和漸悟兩種,而唯有頓悟稱爲禅宗。
打個比方說,如來禅的修行過程,就如同一…
《永嘉禅法 第一章 永嘉禅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