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相”與“滅罪”相提並論的,卻也是天臺宗的一種忏罪思想。我們都知道天臺宗到了宋朝開始,特別主張忏法的修行,而在所有的忏法當中,需要通過觀察實相來消滅罪業的,卻是普遍共同的最高精神核心了。究其根本,這種思想還是出自于天臺智者大師的著作中,在大師所著的《法華叁昧忏儀》說:
雲何明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爾時,行者尚不見心是生死,豈見心是涅槃!既不得所觀,亦不存能觀,不取不舍,不倚不著,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可宣說。雖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谛寂靜。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莊嚴忏悔。名無罪相忏悔。……如是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叁毒妄想,極重惡業。[38]
這是智者大師根據法華叁部經之一的《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思想而來的,如該經雲: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39]
這種證悟實相而忏罪的方法,也是天臺五品位當中初品修習五悔的“忏悔法”,不但有祖師大德的垂示,而且有佛經作爲依據,所以永嘉大師接下去以非常肯定的語氣說:“若將妄語诳衆生,自招拔舌塵沙劫。”此種擲地有聲、坦然無畏的說法,足見其宗教俱通之風範!
其次,後一個頌文的意思是說:頓時覺悟了諸法實相,這就是如來禅的核心所在,契入如來禅的諸法實相之時,六度萬行一切佛法都在當體圓滿具足無缺;只可惜在迷惑顛倒的無明大夢之衆生,還以爲明明是有六趣的情景,但在覺悟諸法實相的如來禅之後,就會了然明白這大千世界原是“本來無一物”的。這裏需要在意的是“頓”和“如來禅”幾個字,這幾個字就足以證明這部證道歌並不純粹是南宗的頓悟禅,因爲南宗雖然也講頓悟,但是屬于祖師禅,也不標榜自己爲如來禅。而永嘉大師這裏卻明明白白地標其禅法爲“如來禅”,這是他禅教合一,也即是“臺禅融合”思想的最好寫照。
一般而言,如來禅是指如來所行之禅,或由如來直傳之禅。如《楞伽經》卷二說:
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40]
據此可知,《楞伽經》是將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之相的叁種樂住,且成辦救渡一切衆生之事業,稱爲如來禅。這與《證道歌》中“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亦即如來禅就具備了救度一切衆生之事業)。”的思想泯然吻合。荷澤宗的圭峰宗密在《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列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種禅,且稱最上乘禅爲“如來清淨禅”。宗密還認爲:“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41]並且說天臺叁谛叁觀之禅觀法門,也只是前面的幾種禅觀,並非如來禅。[42]
然而,宗密所說之禅,被認爲徒有理論,缺乏實際體驗。因此,仰山慧寂乃于如來禅之外別立“祖師禅”。如《景德傳燈錄》〈仰山慧寂章〉記載:“師曰:汝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43]而日僧貞舜在《七帖見聞》卷一中,將禅法分爲叁種根機,謂上、中二根名祖師禅,即達磨所行心印。下根名如來禅,例如天臺依經立行。顯然他是將禅宗之禅稱爲祖師禅,天臺之禅稱爲如來禅,且言下之意是祖師禅優于如來禅,這是禅宗內部將“依據經教而修習的禅法”看成是如來禅。
對此,古德之中,亦有人以爲如來禅之外,別無祖師禅。前引《景德傳燈錄》〈仰山慧寂章〉之細注說:“玄覺雲:且道,如來禅與祖師禅分不分?長慶棱雲:一時坐卻。”《從容錄》第叁十六則說:“和尚近日尊位如何?是他不說如來禅、祖師禅,只道個日面佛、月面佛。”[44]此即認爲關于如來禅、祖師禅異同之論述,在禅修證悟面前,乃屬無益之閑葛藤,故不許議論分別。
實際上,天臺禅法包含了“以如來禅爲脈絡的止觀法門”和“以實相論爲依據的修證方法”,其中之圓教思想,就是以諸法實相作爲證悟的根本依據,只要契入諸法實相,便可“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即圓教初“發心住”的菩薩,就可以百佛世界示現成佛,當下全體具足六度萬行。如《天臺四教儀》說:
《華嚴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解曰:初發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覺者,成八相佛也,是分證果,即此教真因。[45]
這就是指依據經典而發明心地的菩薩,能夠破除一分無明,真正契入一分中道實相,即可示現八相成道,度一切衆生。《妙宗鈔》也說:“今初住所發叁法,皆性具故,發則俱發。從智證法,從法起應,即非一時,叁身頓得,故非前後。不縱不橫,複見于此,從始圓修一心叁觀,今圓叁智一心中得,即以此智,證得法身,智性即色,叁一體融,名妙色身。此身湛寂,如鑒無情,形對像生,山毫靡間,名應一切。叁身叁德,體離縱橫。”[46]這就是“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的修證境界,圓頓妙法重在覺悟,不在禅定功夫,所以“叁身頓得,非前非後”即是天臺圓教的觀法。
(未完待續)
———————————————
[23] 見《中國禅學》第一卷,第127頁——138頁,中華書局,2002年6月,北京。
[24]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5頁下。
[25]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53頁上。
[26]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53頁中。
[27]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1頁下。
[28]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2頁上——中。
[29]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頁上。
[30]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7頁上——中。
[31] 參見慧嶽法師《天臺教學史》,第302頁,中華佛教文獻編輯社印行。
[3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18頁上——下。
[33]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5頁下。
[34] 見《頻伽大藏經》第二○冊,第128頁。
[35]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33頁下。
[36]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85頁上。
[37] 見《大正藏》卷叁十四,第910頁下——911頁上。
[38]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頁上——中。
[39] 見《大正藏》卷九,第393頁中。
[40] 見《大正藏》卷十六,第492頁上。
[4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9頁中。
[4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9頁中。
[43]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一,第187頁,成都古籍書店,2000年1月第一版。
[44]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251頁下。
[45] 見《頻伽大藏經》第二○冊,第130頁。
[46] 參見《大正藏》卷叁十七,第204頁上。
《永嘉大師的天臺禅法 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