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明理斷習出苦輪
輪回的特點
我們昨天給大家介紹了,打七修行主要是爲了了生死。了生死的第一層含義,就是要了解,了知,了了分明,什麼是生死
在知道無明、愛和取,是我們的煩惱業;行和有,是我們的所造一切業;分別心感觸外界産生的感受,以及種種生、老、病、死是我們的苦業,衆生就在迷惑、造業、受苦。受苦沒有智慧,尋找不到真正解決痛苦的方法,往往是解決了一個痛苦,又連帶的附加幾個痛苦,飲鸩止渴。像喝毒藥要治自己的口渴,不但口渴治不了,反而把健康的生命也浪費掉了。有些人修行想了生死、出叁界,由于發心和方法不准確、不如法、不到位,非但生死沒有了,連生活也出問題了。所以,想要了生死,先要了解生活。在現實的生活中,這些煩惱、這些痛苦,它的因緣如何?我們的內心世界是充滿了痛苦,還是快樂?是在破壞我們的生活質量,還是提升我們的生活能力?從因果上去細細的觀察,歸根結底,還是無明。
所以打七就是要直接追溯到我們起心動念之前的無明狀況。在這個無明的境界裏,如果心有動搖,就會構成輪回的叁大特點:第一是雜亂無章的,無序的。第二是不能把握的。無明所生起的一切妄想,都會讓我們感覺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去把握。第叁個就是自以爲是。無明之下,由于強烈的我執,都自己以爲自己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建立在我執上的一切生死煩惱,全部都會自以爲是。所以用功不會用的人,就在無明的這個分水關當中,往下去分別、去妄想、去執著,去做種種思維考察、對立比較,總想得出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但是很遺憾,你只要在無明這條路,從妄想的地方開始,往妄想、無明、分別的這個方向去走,你永遠都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我們這顆妄想的心去聽佛法,理解佛法的道理,今天理解來了是這個意思,明天理解過去了又是那個意思。今天看到經書裏面說一切法都是空的,于是你畫了一個空,作了一個標記;明天佛又說這一切法都宛然存在的,于是你又作了一個有的標記。
在佛的世界裏,佛講空,就包含了緣起的萬有。因爲緣起萬有的當體、本體是空的。佛講一切法宛然存在,是指本自空、無所得,所以它宛然地呈現。所以他講空已經包含了有在裏面,只是有沒有講出來;他講有已經包含了空在裏面,只是沒有把空講出來。而我們呢,聽到空,給他作了空的標記;聽到有,給他作了有的標記。所以我們一定要問個水落石出,到底是空還是有。
僅僅是世間的無明狀況,沒有妄想、沒有分別的時候,你都無法形容這到底是空還是有。你現在妄想停下來,你說是有還是空?你說空,又明明白白,根本就不是什麼都沒有;你說有,你能說出來它是什麼有嗎?什麼都沒有,一無所有。所以就算在無明的世界裏,你說空、說有都已經是錯了,更何況無明破除以後聖賢的境界。細細觀察,凡在生活中以分別、妄念的心作爲根本,去所作的一切思維考察,都存在嚴重的障礙,原因是我們學習了太多的知識,我們總是拿我已經得來的這些知識、這些概念去衡量另一些知識、另一些概念;甚至要拿自己擁有的知識去衡量佛菩薩的境界,去衡量開悟以後的人的境界。古人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拿我們凡夫的妄想心想去衡量佛菩薩的境界,這本身是拿著火柴梗去測量天空有多寬,大地有多遠。
所以在真用功時,必須把向外馳求的心,把妄想分別的心收起來。你最起碼能夠控製自己,在當下,舍棄過去和未來的感覺。過去種種都成記憶,未來種種只是夢想,而現在的當下無須多想,眼前便是。你起碼要能夠看到眼前的當下,聽到眼前的當下,而心不受所看、所聽影響。走到這裏,再好好地進行第二步,就是了斷生死。
抽掉輪回的絲
講了生死啊,先要了解,然後要了斷。了解了生死的一切相,無一可取,要發自內心地願意舍棄生死輪回當中的這一切生死法。首先在觀念上、在道理上,我們就是發自內心地願意舍棄這輪回的一切生死法。你在觀念上如果不想舍棄,你就不可能舍棄輪回。在觀念上如果沒有想了斷生死,你就不可能了斷生死。
所以有些人發心修行啊,精進用功,尋師訪道,爲的是什麼呢?有一個人更好笑,他說我拜了八個師父了,據說還要拜,要拜八個就得要拜九個的,要拜六個就得拜七個的,他說要再拜我爲師。我說你幹嘛拜那麼多師父啊,他說等我死的時候他們都過來幫我助念,會熱鬧一點。有些人去學習佛法只是爲了增長更多的知識,覺得活得更榮耀;有些人是想活著讓別人能看得起。有一個人他跟我講,他說他平常沒有能力,也沒有東西讓別人尊重,想學習了佛法以後,他的家裏人能夠尊重他。有些人還想學了佛法以後可以控製別人,讓別人聽他的話……所追求的一切,全部都是世間的生死法。這怎麼可能與自己的心性、與佛法相應呢?殊不知,真正的尊重,是要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都把自己帶領到一個充滿了痛苦、渴求、失落、妄想的世界,你怎麼可能讓別人尊重你呢?即便是別人尊重了,不還是一個生滅法?刹那光陰,表面尊重,內心依然煩惱。
所以咱們諸佛菩薩就告訴我們,修行一定是在心地上改善自己的身心狀況。當你看到生滅這一切法,確實它的根源都是無明,都是我們共同的心理障礙、心智障礙所造成的,我們的智慧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叫所知障,知識障礙,心靈障礙,這種強大的無明像一堵牆一樣,把我們隔在了自家的門外,所以始終是在外流浪,不能回歸,不能安心。
要想真正地回歸安心、了生死,首先在道理上,在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念當中,要確認自己,我這一生確實生活在一個煩惱多苦的叁界火宅當中;是確確實實發自內心,願意舍棄這叁界當中的一切有爲法,包括我們妄想、希望當中的這一切渴望的概念。
當看到了六根、六塵、身心世界無有一法可以作爲我們的依靠----因爲這一切法全是無常,全是生滅的,全是緣起而無自性,那我們就在觀念當中把這一切放下。也就是在道理上,你真的是發自內心深處地把這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一樣,給他擊破。
定力好的人,智慧也會增長。有了無漏的智慧,他就有這個眼光,能看到我們的起心動念,乃至生活當中所有的一切,你所追求的,你最舍不得的,這種種情景,一定要從內心深處全部給他掃地出門,完全舍棄掉。如果問你要求什麼,那就是求解脫和菩提。而在世間法上,我們看不到解脫和菩提,所以對世間法你真的是一無所求。只要能這樣去體會到,這個道理上你一旦明白了,叁界之內一切法理自然融彙貫通。反正一切無求。叁界以內,這些法如果讓你舍棄掉,叁界也就再也不留你了。我們貪著六道輪回,所以輪回就把我們捆住了;我們不要輪回,這六道輪回它就留不住你。六道留不住你,你就必須解脫,也就只能解脫,沒有第二條路。
所以你問前面的方向到哪裏去?六道你不去了,下面到哪裏去,就隨你了。你退到六道煩惱當中,那是受種種的苦。雖然有樂有禅定,但都是不定聚,都不確定。所以理上透過去的人,你每天都可以問自己,你所追求的是否是世間法?如果不是,那你是否還停留在無明的狀態?即便是停留在無明的狀況,你只要內心看到,你並不是追求世間的生死輪回法,這個輪回的法就會從你心當中,像抽絲一樣,一根一根地抽掉。抽掉一根,你心中的束縛、緊張、焦慮就少一點,直到抽完爲止;你才發自內心地體會到,這是何等的自在。當然在道理上,真能認識到一切生滅法都被舍棄,再也不把眼光盯住叁界當中的一切生死,那你這個時候的眼光馬上會看見:涅槃就在眼前。這個生死啊,就被你了斷了。
超越生死的眼光
了斷這個理上的生死,接下來我們的眼光不在生死當中,但是,我們的手腳、我們的習氣還在生死當中,所以還有種種習氣煩惱幹擾自己。但只要你的眼光不在叁界以內,一切習氣煩惱到你身上,都會成爲你修行的機會。遇到任何情景,都是我們過去舊習的反應。你的煩惱生起來了,你遇到好人或者壞人了,這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影。逆來順受,順來也順受,不舍棄任何一法。越是你不喜歡的現前了,越說明你的用功得力了。會有一段時間感覺身心非常安甯,但是生活又亂七八糟,問題又解決不了,這種矛盾在心裏。內心安甯是你明白了理,真正確定了這個理的無生;而生活亂七八糟呢,只是你功夫不夠,不能對境練心。所以只要這個理,無生的道理你看到了,整個生命的指向、歸宿就非常明確。了斷生死以後,對我們大家來說,現在機會最大的就是理上你先透過去,你就細細觀察自己的一切情緒,一切所求,一切價值標准,都是世間輪回的法,一點一點,給他舍棄掉。
有人曾經問我,你打坐用功這麼多年,有沒有見到光?我說沒有;有沒有見到佛?我說也沒有;有沒有見到祖師大德?我也沒有。他說那你什麼都沒見到,你修行還有什麼好處?我說沒什麼好處。他說那我能看到佛哎,說明什麼問題哦?我說那說明你眼睛沒瞎呗,還能說明什麼問題呀!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修道過程中,總是先設立一個…
《禅心密印 第十一章 明理斷習出苦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