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是否得道的標准。那個標准完全是自己設立起來的。這些標准是你現在想像的,我們會想像一個開悟的人可能會是什麼樣,可能會是什麼樣。但所有的可能都不能代表開悟的人的樣子。如果都能代表了,那你就是開悟的人。
所以我們認識不到了斷生死的境界,但是我們起碼可以認識到生死的境界;我們認識不到無相,你起碼可以認識到這個相的生滅、現相、無常。不管你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有受皆苦,有相皆妄。所有的感受,落在六根上的,全部都是苦的根源。一切苦,都是從受而生;不受,即無苦可得。所以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把受舍棄掉,一切痛苦即不複存在。五蘊都舍棄,佛經講,皆空;也講不生不滅;也講無眼、耳、鼻、舌、身、意。不,無,空,這同樣都在解釋了生死的境況。
所以了生死,從第一步了解生死到第二步了斷生死,這有一個方向性的改變。了解生死,我們是以世間法作爲觀察的對像;了斷生死,卻把方向指到了叁界之外。
了斷生死在理上,也是要我們自己去了的,就用我們自己的妄想,第六意識思維,我們一點點地舍棄,舍棄到最後,連自己這個感覺有我也給他舍棄掉。就是在理上一點一點地自己去了斷。你在理上能夠明白,叁界之中無一法可求,求來的都是苦的;明白到無一法可求,你在這個世界上所求的一切叁界之苦,就被你了斷了。功夫進展快一點,在事相上也表現出跟理上一樣,也是以無所求作爲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
諸位用功千萬不要想坐在那裏修行以後,我的臉色會改變,就會好看起來;耳朵會伸長,像雙耳垂肩一樣;腦袋又長一個肉包出來,像個肉髻……妄想顛倒啊。甚至有些人還想坐在那裏會放光,晚上最好不要帶手電筒……你這些妄想全是錯的;但實際上這些能力都有。你想要的全部是叁界內有相的,你怎麼可能了生死呢?因爲你想要的那個就是生死的東西呀,就是有相的東西呀,有所得的必有所失呀。所以當你在事相上也一無所求了,于是在你的心中呈現出來叁界之中,無有一法是你所求;也無有一法能幹擾得了你。你就于叁界生死來去自在,沒有障礙。就是永嘉大師說的: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
你看我們生死悠悠沒有停過,沒有定下來過,沒有停止過。你如果能夠頓悟,理事兩樣全部舍棄,道理上你知道叁界以內是生死法,不需要,在事相上你也確定,你當下就可以確定,有膽量我們現在就不要這個世界。敢不敢?怕死了吧?不怕死?不怕死你就不怕生,你就會生得比誰都好;怕死的人是活不好的,活在擔驚受怕當中。遇到魔境啦,遇到種種情景啦,生怕這個老蛇會把我咬掉,生怕那個魔鬼會把我捆去……怕死的人,是活不成的,是活不好的。只有看到叁界一切無論生死什麼法,我從此再也沒有興趣。因爲知道這一切相背後全是無生。
所以“自從頓悟了無生”,了了生死你就見到了無生,非常清楚。平常我們的生活習慣,如果一個小偷看到你手上拿著錢,哪怕搶你一塊錢,你肯定是不願意,你會罵他這個人太缺德,居然搶我的錢。讓你給他,可能你給十塊錢也沒關系。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其實是生活在很不講道理的思想觀念當中。我們會有很多的標准、繩索把自己捆起來。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有個人問,你會做什麼?他說我什麼都會,但就兩樣不會。你猜哪兩樣?他說我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就這兩樣不會。是不是啊?你真能夠把叁界生死一切法看到,這你也不會,那你也不會,那你就不會輪回了,也不會隨著它生死了。
所以禅宗祖師才有那麼大的氣魄,在懸崖頂上能夠把自己抓住的這根救命稻草也舍棄掉。懸崖撒手,粉身碎骨。我們大家問問自己,你心中最重視的是什麼?你最看好的、最舍不得放下的是什麼?情感,是大部分人不願意舍棄的;錢財,名利,地位,享受,身體,思想,甚至自己的信仰,都不願意舍棄,哪一樣都要抓得牢牢的,越多越好,越多越好。結果,你抓得自己遍體鱗傷,抓得自己有氣無力,抓得自己死去活來,苦惱不堪。如果真有這種膽量,你在內心中悄悄安裝進去一個軟件,就是讓自己叁界之內一切法從此再也不要。你看看,只要啓動了這個軟件,你馬上就會發現了,叁界以內確實無有一法可以障礙你。任何一種表現----只要有所表現,就是生滅法;我們這顆心啊,就在無明的這個當下。你如果能夠站在無明的狀況,站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這個當下,你就能看到一切生死現象;不貪著生死法,你就能看到涅槃的景象。就在一念之差,有一個了了分明的我停在這裏,如果我要怎麼展現,就是生滅的現象;當一念都沒有,連我也沒有,這就是涅槃的景象。
無住大涅槃
涅槃分有住涅槃、無住涅槃。無住涅槃是大涅槃。有住涅槃,包括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有住涅槃是了生死以後無相的空,所以離相而無相,是離一切相,是諸法空相,以無所得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爲一切所得都會有所失;有得有失就會有恐怖,有恐怖就會有顛倒,有顛倒就會有夢想。所以無所得故,才能夠無有恐怖,才能遠離顛倒夢想,才能見到無相的涅槃。把眼光、注意力全部放在無相的涅槃中,這叫有住的涅槃。你停留在那裏了,也叫共般若,也叫真心,也叫真如,都是不動的,空的,無所得的,本來清淨的,沒有汙染的,否定現實生滅的一切現象。
所以小乘生死不是涅槃,涅槃不是生死;生死中沒有涅槃,涅槃中也沒有生死;生死看不見涅槃,涅槃也看不見生死。但我們自我的執著,那個根源,就是這個分界的地方。意根我執,是生死與涅槃的接觸點。
見到了涅槃,回來繼續在生活當中,以涅槃的心態,以無所求的智慧,再來成就一切世間萬事萬物,這叫六根門頭可以放大光明,在一切相上,因爲相即是無生;在一切作用上,作用即是無作;一切行爲處,而沒有自我,沒有執著加在裏面。這就是證體以後能生起妙用;而這個妙用,只有大乘佛法講的,不住涅槃,不住在任何一個境。不但不住在生死,也不住在涅槃,所以叫無住。諸佛菩薩有大智慧,才能不住生死;有大慈悲,又能不住涅槃。
所以佛是悲智雙運,福慧圓滿。我們大家發了大菩提心,願意成就、救度一切衆生,在一切相上能以無住的心,生諸妙用。菩薩度一切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可滅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就是即相而離相的佛性。小乘人不見佛性。
所以我們講真如、真心,跟佛性是不一不異。說它是一個,因爲真如只是從體上說,從不動、不生滅來說;佛性必須從相上、用上才能顯現出來佛性的妙用。如果沒有妙用,不能稱爲佛性。所以我們講話、咳嗽、打坐,這一切舉止,佛性才常坦坦表露在我們的整個身心、言語、舉止當中,只在他不住生死,更不住涅槃。
我們凡夫住在生死當中,以那顆煩惱妄想的分別心,想去猜測佛菩薩無住的境界,這是緣木求魚,隔岸觀火,看熱鬧,卻自身一點感受都沒有。想要努力,就是要著著實實地發大菩提心,勇于承擔自己在這一生,在這個世界上,完全不需要有任何依賴。真正發起大丈夫的勇猛氣勢,可以自己拍著胸膛告訴自己,這個生滅世界當中的一切,確確實實從內心當中再也一無所求,一無所住。真能如此,要確定自己確實一法都不想要。包括你能看到的、能聽到的、能想到的這一切。然後就以無盡的大悲,平平淡淡、紮紮實實地在這裏生活。既一無所求,又一無所舍,這就契入了佛性的妙用,連佛性這個名詞也可有可無。“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麼得”。
修行中的丈夫氣魄
在場大部分都是女衆,女衆的心態、心量很難放大。人家都稱大男子、小女人。但是在心性面前,絕然毫無差錯,絲毫差別都沒有,只是習慣有所差別。因爲大部分的人都會被自己的習慣所束縛,就像裹小腳的女人,邁不開大步往前走。習慣,告訴自己我不行,我不能成爲菩薩,我是一個凡夫,我還有所求,我還有欲望……我這樣不行那樣不行,所以你就注定只是一個小女人。你要告訴自己就是大丈夫,生死跟前沒有一事可以難得了我,因爲我本來就沒有求。看看自己的心中,世間萬法,不管是生、老、病、死,還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舍不掉,全部都沒有關系;任何一事,任何一物,任何一塵,再也跟我無關。在心性的層面,你提高到這個程度,智慧就像大鵬金翅鳥俯視廣闊無邊的大海,隨時能夠把海裏的龍抓出來。看到不管是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種的災難和困難,思想早已超脫了現實的這一生。生命不再是這個世界可以標志的身份、職務和地位。這種大丈夫氣勢,有時候需要培養,發菩提心,一點一點地擴大;有時候一念回光,當下即是。你不要一想到這樣就很得意,覺得自己又是世間最了不起的人了。那你就錯了!舍棄一切,世間本無一法可得,你才了然于胸。
所以打七,或者修苦行,不苦就不算苦行,打七坐在那裏,什麼都給你准備得停停當當的,那個效力很差。要打得你坐在那裏坐立不安,痛苦不堪,左右爲難,上下不是,內外皆苦,你才發自內心地知道啊,輪回太苦了!願意舍棄!只要風吹一點點,趕緊把棉被包一包,連手印也散掉了;稍微熱一點,被子又拿下來了……舒服吧,貪著在這裏繼續坐,你就再坐一萬年,估計還在這裏繼續坐,連受苦都白受了,不得力。用功不得力,到處會挑剔;用功能得力,隨緣無顧忌。你功夫是在自己的點點滴滴當中體現出來的,不是你跑到佛座上面,坐在那裏,然後才顯得你有多高大,多偉大。世俗上的人都講,不吃苦中苦,難爲人上人;要想人前顯貴,就得暗裏受罪。你連這一點罪都受不了,不要說人前顯貴,就在這個暗地裏,你都貴不了。在那裏打呼噜,在那裏可以東動一下、西動一下,別人看看都覺得你打坐也不用功打。
所以我們真用功,一定要在心念上,時時照顧到自己沒有念頭的樣子。因爲站在這個地方,你才有能力看清楚生死是什麼東西;站在這裏,才最有機會看到涅槃就是沒有生滅。你如果不站在這裏,你自己都被五欲的洪流卷到苦海當中,不知道沈沒在海底多少萬年了,什麼時候出來,誰都不知道。頭出頭沒,千生萬死。這一生遇到了佛法,我們又知道回歸心靈之路;此生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所以了生死這叁個字,既要了解生死一切相,又要了斷生死一切苦惱。
《禅心密印 第十一章 明理斷習出苦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