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到心和物、精神和物質,這兩者分離,分離以後我們要去追逐外界的六塵,去追逐我們又産生感觸:天氣冷還是熱,環境好還是不好,有了感觸就會有接受;有了受,我們就會選擇;有選擇就會有決定;有了決定就造了業,就有了影響。任何一種決定都會影響我們將來的生命。
就像你來打七之前,你要決定打七,你才會買票;打了一半不想打了,你要決定,然後才能買票。這個決定,然後才能改變我們將來的命運。但是人生有限,浮塵擾攘,難以把握;世態炎涼,不可捉摸,唯獨這顆心是你隨時可以把握的。你今生爲男生的,你再想生爲女生,不可能了;你今生爲女生的,也不可能再生爲男生。已經是黃種人,你就別想作白種人;已經是人,你就別想做鬼。這是過去的因造就的結果,是不能把握的。
但是我們這顆心,什麼時候都是最柔軟、最可以教化的。因爲我們這顆心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相。你千萬不要說,我就是一個凡夫,我就是一個凡夫心。你看看凡夫心是什麼樣子的,你拿出來看看?根本拿不出來。心是沒有形相的。你想造就菩薩的品格,你這顆心就是菩薩的心;你想造就畜生的品格,那你這顆心就是畜生心。你想于一切法見到法的無我、性空本質,見到一切法任運自在,你就是見到佛性,塑造佛的品質。所以這顆心隨時隨地都是最好把握的。
由于我們造了很多的業,有了影響,這個影響會影響到將來,在將來的生命當中,又是反複出現我們現在的這個狀況。就是你不停地選擇,然後不停地接受這個結果;再不停地選擇,再不停地接受這個結果。重複,卻又新穎。每一天都過得不一樣,但是每一天你都是早上起來晚上睡覺,每天都要吃飯,都要做事情。一日複一日,一生複一生,就這樣重複下去。
所以,在輪回的世界,在現實,我們能把握的這個有情生命體當中,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生死,它的內容大概有多少,什麼樣的心態會造就生死輪回的業;什麼樣的心態可以把輪回的業消除掉。再講得近一點,就講我們這一期生命,什麼樣的念頭能改變我們這一生的命運?是改善還是改惡,改好還是改壞?必須在自己每一個心念當中去細細觀察。當我們回顧自己的起心動念,回顧我們感受的苦難的人生,我們有多少的迷惑,對自己的心念有多少無能爲力,不能把握?如果從老、病、死來追究,我們就能看到,爲什麼會有現在的這個病,這個老,這個死?那是因爲我們已經種下了老、病、死的因,現在只是開花,只是結果。那些病因是怎麼生起來的?是因爲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所感觸,有所貪著。你一定是貪著某一種狀況,厭惡另一種狀況,有貪有嗔。
從逃跑的心看因緣法
那爲什麼會對這個世界有感觸呢?是因爲我六根接觸到了六塵,我的心沒關住,逃跑了。一逃出去,根和塵就對起來了。
根和塵爲什麼會對起來?是因爲我們把心和物這兩者分離了,心、物不能統一,給它分家了。我們認爲心是在心裏面,看不見的;物是在外面,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理,看得見的事,事相和理性,在我們的認識觀念裏,我們把它分爲兩個了。所以看不見的心和看得見的物就成了對立的兩者,而不能圓融、統一。
爲什麼心和物會分開兩個呢?因爲你心有分別了,起心動念。
這個分別心,起心動念,又怎麼生起來?分別是指有所對象,有所分別的東西。這個所分別的東西還沒有,你怎麼去分別?爲什麼會去分別?發現這個心啊,在那裏動了。它要不動的話,就不會分別。你再觀察,因爲心動起來才有分別。
然後你再細細地看。那麼心的動起來是從哪裏分別呢?心的動起來是從心的不動而來的。動要是沒有了,停下來,它就不動了。稍有動,馬上就分別了。只要不動,它就沒有分別。心要是不動,這個時候,你就看不出你的心是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怎麼去形容它……你看住了,但是形容不出來,因爲你心裏沒有動,停住了。
心一旦停住,世間一切全部靜止。你感受不到外界的變化,也體會不到生、老、病、死對你有什麼影響。心一旦靜下來,人家說的,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不可名狀,強名曰名。我們佛法講,強名爲無明。當你心不動,靜止在那裏,往上看,你看不見任何東西;再往裏看,看不見什麼東西,就只看見心沒有動搖的樣子。可是往下看呢,你就發現,你只要稍微一動,你就在分別了;你只要分別,人我、是非就全部出來了;只要有人我、是非,你的快樂和痛苦,煩惱和菩提,是非、人我就全部出來了。只要有這些出來,我們向下去追求,你就開始要追求財富,追求外界的,追求各種各樣的形而下的東西。然後你的心就被困在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當中,塵勞挂礙----六塵讓你勞累不堪,所以叫塵勞。你心不落在塵上,一切勞累全部暫停。
站在源頭看生死海
能看到自己念頭不動,這是我們的生死關。生死,從這裏來;了生死,也從這裏去。沒有看到這個根源,想了生死是非常難的。所以這個了生死的“了”,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就是了解,了了覺知,了然明白。知道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成就,我們自身的一切煩惱,都是從這個地方一而再、再而叁地延伸出來,就跟河流一樣,最初源頭看上去是清水;越往下流,這個濁水就越多,煩惱就越重,這就構成了生死海。生命之流,往下流,一直流下去,就流成了生死海。
雲門禅師叁句禅話,其中一句就告訴我們“截斷衆流”。你往下,形而下去追求的這種心態要當機立斷,不留情面。追根溯源,追溯到我們生死的源頭。就站在這個源頭,就能看到自己的每一個煩惱從哪個地方生起來;就不需要再去問師父,我這個煩惱很重怎麼辦
我這個毛病怎麼辦
我這個用功該怎麼用
……都不需要問了。你只要站在這個源頭往下看,你就能看見自己每一個念頭是從哪個地方出了毛病,生起來的。站在無念的狀態,只要起心動念,就是錯了。
起心動念以後,物我分離,這是第二重錯了。物我分離以後,我去選擇某一些喜歡的,選擇不喜歡的,你對它産生了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往往是我們人爲自己造成的。就像有些人,別人做錯了事情,他在那裏瞎著急。別人做錯事,自有因果,關你什麼事啊,你就是要瞎著急。自己家裏人,或者是親人朋友做錯事,說影響你了;連外地的、外國的,跟你毫不相幹的人做錯一點事,你也在那裏指手劃腳、品頭論足,甚至拍著桌子在那裏罵。所以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的人是非常多的。你看我們大家坐在這裏,雖然個個都很威儀,只要有人一動,只要旁邊有人一吵,有人就會不高興了!這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當自己有了覺受,就會貪著一部分覺受,舍棄、討厭另一部分覺受,這就是第六重錯了。這種覺受就伴隨著我們的生生世世。所以我們在輪回中是一錯再錯。總是對我的感覺信以爲真,喜歡自己喜歡的,討厭自己討厭的。打坐在那裏一個小時身心輕松,很舒服,太高興了;如果是打了妄想兩個小時,還在那裏罵自己:這麼不聽話!坐在那裏如果見到佛菩薩,甚至有些人做夢夢到師父,都要打電話給師父說說,太高興了。如果夢到殺人放火,就不知道慚愧、難過多久。魔境現前,馬上就被嚇唬住了。
強軟兩大魔頭
你要知道,修行關鍵的時候,得大受用的時候,往往是要強烈的外境來考驗你。我們知道,天臺智者大師,人稱東土小釋迦,他老人家在坐禅最後的關頭,也是降魔成道。修道中往往會出現兩種魔頭,叫作強軟兩大魔頭。強魔頭就是他在華頂,那天晚上徹夜坐禅,身心愉悅。在半夜,聽到山裏面鬼哭狼嚎,兵馬嘈雜。就聽有人說:“有人在這裏,躲在這裏,要把他頭砍下來!”他坐在那裏,如果按常人來說,可能就坐不住了,就知道有兵馬要來,來砍我的頭,嚇跑了。但是大師坐在那裏不動。過了一會,一頭巨大的蟒蛇從他身邊爬過來。那個蟒蛇有多大呢,在地上爬,它的這個直徑,蛇是圓的,直徑,高,在地上爬的高度有一個人那麼高,你看看有多大!我們看到一條蚯蚓、一個老鼠嚇得都要發抖了,我看有些人,一個蟑螂都怕得要命,是不是?有些女士就是看到蟑螂都怕。這個蟒蛇過來,智者大師安然不動。
蟒蛇過了以後,就出現音樂,很美妙的音樂,這叫軟魔頭。人家說軟磨硬泡。軟魔頭出來呢,他就看到他的父母親過來跟他講好話,說你要跟我走,我現在很可憐,你要幫我忙。還躺在他的膝蓋上。因爲智者大師十八歲之前,父母相繼過世,所以他父母去世之後才出的家。就是這種心態,大家可以理解,一般的人對父母思念之情要如何呢?這種思念之情就在你用功最得力的時候,快要成道的時候,他來幹擾你了。你不要以爲自己情重就好。修行就偏偏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的。你哪裏怕,怕什麼,你修行得力了,就那個東西先出來。你最怕的、你最喜歡的,是到最後登場。不把你搞定,它誓不罷休。但是如果有大智慧,大禅定,看見了生死的這些伎倆,你看到無非是根塵相對,才産生的這個世界;無非是心和物分離了,你妄念動了,你才不能保持自己的原來狀態。所以,大師當時身心既然安定愉悅,不動不搖,不受不著,也不接受也不執著,自心依然與摩诃般若波羅蜜相應,他還是跟大智慧、無所得相應。
這一相應,當時就看到天空一片湛然,身心猶如長風遊于太虛。當時就出現一個高僧,一個天竺的和尚,站在他旁邊,就給他授記,告訴他“寺若成,國即清”,你應該于山下安僧,度衆成道。所以智者大師這一生有出家、修道、降魔、成道、轉*輪,最後入滅,也示現八相成道。包括他坐下兩個弟子,跟佛的這個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這兩個弟子也很像。章安大師就把佛的一生,把智者大師的一生,講經說法的文字記載下來,稱爲天臺叁大部。
所以平常你要了生死,你起碼要看到生死是哪些內容。你不隨生死轉,你就向上流。所以打七就是隨時要看住自己,你這顆心是否已經到達了讓心不去流浪,心和物不要分開,專注當下,心不動搖。只有在不動搖這裏,才能夠了斷生死。所以了解生死,了知生死的內容,相當重要。知道生死的因果緣起,法則,即便你這一生還在生死中,你想活得好一點,你也知道我們的生死怎麼樣才活得更好。然後活好了還不夠,了解生死以後,還要了斷生死。如何了斷生死,這就是打七了,就是要破過去。
《禅心密印 第十章 十二因緣觀生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