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密印 第十章 十二因缘观生死▪P2

  ..续本文上一页别到心和物、精神和物质,这两者分离,分离以后我们要去追逐外界的六尘,去追逐我们又产生感触:天气冷还是热,环境好还是不好,有了感触就会有接受;有了受,我们就会选择;有选择就会有决定;有了决定就造了业,就有了影响。任何一种决定都会影响我们将来的生命。

  就像你来打七之前,你要决定打七,你才会买票;打了一半不想打了,你要决定,然后才能买票。这个决定,然后才能改变我们将来的命运。但是人生有限,浮尘扰攘,难以把握;世态炎凉,不可捉摸,唯独这颗心是你随时可以把握的。你今生为男生的,你再想生为女生,不可能了;你今生为女生的,也不可能再生为男生。已经是黄种人,你就别想作白种人;已经是人,你就别想做鬼。这是过去的因造就的结果,是不能把握的。

  但是我们这颗心,什么时候都是最柔软、最可以教化的。因为我们这颗心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相。你千万不要说,我就是一个凡夫,我就是一个凡夫心。你看看凡夫心是什么样子的,你拿出来看看?根本拿不出来。心是没有形相的。你想造就菩萨的品格,你这颗心就是菩萨的心;你想造就畜生的品格,那你这颗心就是畜生心。你想于一切法见到法的无我、性空本质,见到一切法任运自在,你就是见到佛性,塑造佛的品质。所以这颗心随时随地都是最好把握的。

  由于我们造了很多的业,有了影响,这个影响会影响到将来,在将来的生命当中,又是反复出现我们现在的这个状况。就是你不停地选择,然后不停地接受这个结果;再不停地选择,再不停地接受这个结果。重复,却又新颖。每一天都过得不一样,但是每一天你都是早上起来晚上睡觉,每天都要吃饭,都要做事情。一日复一日,一生复一生,就这样重复下去。

  所以,在轮回的世界,在现实,我们能把握的这个有情生命体当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生死,它的内容大概有多少,什么样的心态会造就生死轮回的业;什么样的心态可以把轮回的业消除掉。再讲得近一点,就讲我们这一期生命,什么样的念头能改变我们这一生的命运?是改善还是改恶,改好还是改坏?必须在自己每一个心念当中去细细观察。当我们回顾自己的起心动念,回顾我们感受的苦难的人生,我们有多少的迷惑,对自己的心念有多少无能为力,不能把握?如果从老、病、死来追究,我们就能看到,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这个病,这个老,这个死?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种下了老、病、死的因,现在只是开花,只是结果。那些病因是怎么生起来的?是因为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所感触,有所贪着。你一定是贪着某一种状况,厌恶另一种状况,有贪有嗔。

  

从逃跑的心看因缘法

  那为什么会对这个世界有感触呢?是因为我六根接触到了六尘,我的心没关住,逃跑了。一逃出去,根和尘就对起来了。

  根和尘为什么会对起来?是因为我们把心和物这两者分离了,心、物不能统一,给它分家了。我们认为心是在心里面,看不见的;物是在外面,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理,看得见的事,事相和理性,在我们的认识观念里,我们把它分为两个了。所以看不见的心和看得见的物就成了对立的两者,而不能圆融、统一。

  为什么心和物会分开两个呢?因为你心有分别了,起心动念。

  这个分别心,起心动念,又怎么生起来?分别是指有所对象,有所分别的东西。这个所分别的东西还没有,你怎么去分别?为什么会去分别?发现这个心啊,在那里动了。它要不动的话,就不会分别。你再观察,因为心动起来才有分别。

  然后你再细细地看。那么心的动起来是从哪里分别呢?心的动起来是从心的不动而来的。动要是没有了,停下来,它就不动了。稍有动,马上就分别了。只要不动,它就没有分别。心要是不动,这个时候,你就看不出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怎么去形容它……你看住了,但是形容不出来,因为你心里没有动,停住了。

  心一旦停住,世间一切全部静止。你感受不到外界的变化,也体会不到生、老、病、死对你有什么影响。心一旦静下来,人家说的,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不可名状,强名曰名。我们佛法讲,强名为无明。当你心不动,静止在那里,往上看,你看不见任何东西;再往里看,看不见什么东西,就只看见心没有动摇的样子。可是往下看呢,你就发现,你只要稍微一动,你就在分别了;你只要分别,人我、是非就全部出来了;只要有人我、是非,你的快乐和痛苦,烦恼和菩提,是非、人我就全部出来了。只要有这些出来,我们向下去追求,你就开始要追求财富,追求外界的,追求各种各样的形而下的东西。然后你的心就被困在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当中,尘劳挂碍----六尘让你劳累不堪,所以叫尘劳。你心不落在尘上,一切劳累全部暂停。

  

站在源头看生死海

  能看到自己念头不动,这是我们的生死关。生死,从这里来;了生死,也从这里去。没有看到这个根源,想了生死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个了生死的“了”,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就是了解,了了觉知,了然明白。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成就,我们自身的一切烦恼,都是从这个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延伸出来,就跟河流一样,最初源头看上去是清水;越往下流,这个浊水就越多,烦恼就越重,这就构成了生死海。生命之流,往下流,一直流下去,就流成了生死海。

  云门禅师三句禅话,其中一句就告诉我们“截断众流”。你往下,形而下去追求的这种心态要当机立断,不留情面。追根溯源,追溯到我们生死的源头。就站在这个源头,就能看到自己的每一个烦恼从哪个地方生起来;就不需要再去问师父,我这个烦恼很重怎么办

  我这个毛病怎么办

  我这个用功该怎么用

  ……都不需要问了。你只要站在这个源头往下看,你就能看见自己每一个念头是从哪个地方出了毛病,生起来的。站在无念的状态,只要起心动念,就是错了。

  起心动念以后,物我分离,这是第二重错了。物我分离以后,我去选择某一些喜欢的,选择不喜欢的,你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我们人为自己造成的。就像有些人,别人做错了事情,他在那里瞎着急。别人做错事,自有因果,关你什么事啊,你就是要瞎着急。自己家里人,或者是亲人朋友做错事,说影响你了;连外地的、外国的,跟你毫不相干的人做错一点事,你也在那里指手划脚、品头论足,甚至拍着桌子在那里骂。所以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人是非常多的。你看我们大家坐在这里,虽然个个都很威仪,只要有人一动,只要旁边有人一吵,有人就会不高兴了!这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当自己有了觉受,就会贪着一部分觉受,舍弃、讨厌另一部分觉受,这就是第六重错了。这种觉受就伴随着我们的生生世世。所以我们在轮回中是一错再错。总是对我的感觉信以为真,喜欢自己喜欢的,讨厌自己讨厌的。打坐在那里一个小时身心轻松,很舒服,太高兴了;如果是打了妄想两个小时,还在那里骂自己:这么不听话!坐在那里如果见到佛菩萨,甚至有些人做梦梦到师父,都要打电话给师父说说,太高兴了。如果梦到杀人放火,就不知道惭愧、难过多久。魔境现前,马上就被吓唬住了。

  

强软两大魔头

  你要知道,修行关键的时候,得大受用的时候,往往是要强烈的外境来考验你。我们知道,天台智者大师,人称东土小释迦,他老人家在坐禅最后的关头,也是降魔成道。修道中往往会出现两种魔头,叫作强软两大魔头。强魔头就是他在华顶,那天晚上彻夜坐禅,身心愉悦。在半夜,听到山里面鬼哭狼嚎,兵马嘈杂。就听有人说:“有人在这里,躲在这里,要把他头砍下来!”他坐在那里,如果按常人来说,可能就坐不住了,就知道有兵马要来,来砍我的头,吓跑了。但是大师坐在那里不动。过了一会,一头巨大的蟒蛇从他身边爬过来。那个蟒蛇有多大呢,在地上爬,它的这个直径,蛇是圆的,直径,高,在地上爬的高度有一个人那么高,你看看有多大!我们看到一条蚯蚓、一个老鼠吓得都要发抖了,我看有些人,一个蟑螂都怕得要命,是不是?有些女士就是看到蟑螂都怕。这个蟒蛇过来,智者大师安然不动。

  蟒蛇过了以后,就出现音乐,很美妙的音乐,这叫软魔头。人家说软磨硬泡。软魔头出来呢,他就看到他的父母亲过来跟他讲好话,说你要跟我走,我现在很可怜,你要帮我忙。还躺在他的膝盖上。因为智者大师十八岁之前,父母相继过世,所以他父母去世之后才出的家。就是这种心态,大家可以理解,一般的人对父母思念之情要如何呢?这种思念之情就在你用功最得力的时候,快要成道的时候,他来干扰你了。你不要以为自己情重就好。修行就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你哪里怕,怕什么,你修行得力了,就那个东西先出来。你最怕的、你最喜欢的,是到最后登场。不把你搞定,它誓不罢休。但是如果有大智慧,大禅定,看见了生死的这些伎俩,你看到无非是根尘相对,才产生的这个世界;无非是心和物分离了,你妄念动了,你才不能保持自己的原来状态。所以,大师当时身心既然安定愉悦,不动不摇,不受不着,也不接受也不执着,自心依然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相应,他还是跟大智慧、无所得相应。

  这一相应,当时就看到天空一片湛然,身心犹如长风游于太虚。当时就出现一个高僧,一个天竺的和尚,站在他旁边,就给他授记,告诉他“寺若成,国即清”,你应该于山下安僧,度众成道。所以智者大师这一生有出家、修道、降魔、成道、转*轮,最后入灭,也示现八相成道。包括他坐下两个弟子,跟佛的这个阿难尊者、迦叶尊者这两个弟子也很像。章安大师就把佛的一生,把智者大师的一生,讲经说法的文字记载下来,称为天台三大部。

  所以平常你要了生死,你起码要看到生死是哪些内容。你不随生死转,你就向上流。所以打七就是随时要看住自己,你这颗心是否已经到达了让心不去流浪,心和物不要分开,专注当下,心不动摇。只有在不动摇这里,才能够了断生死。所以了解生死,了知生死的内容,相当重要。知道生死的因果缘起,法则,即便你这一生还在生死中,你想活得好一点,你也知道我们的生死怎么样才活得更好。然后活好了还不够,了解生死以后,还要了断生死。如何了断生死,这就是打七了,就是要破过去。

  

《禅心密印 第十章 十二因缘观生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