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密印 第五章 實修用功的方法

  

第五章 實修用功的方法

  

叁層樓的啓示

  今天是用功的第四天了。諸位在這幾天的共修當中,有很多的境界現前。但是也有一些人,還在回憶著打七以前曾經出現的什麼境界。有些人知道了用功的方法,卻不能如法地用功,而在心裏想去追求所謂的開悟,或者明心見性,或者去追求一個一念不生,是不是一個東西?是不是一個地點?……太著急了、太想開悟了,會把自己想瘋的,會把自己想傻掉的。

  《百喻經》裏面有一個故事,有個人有一天到朋友家裏去玩,他朋友的家,是一個叁層樓,就請他到叁樓去喝茶。結果他跑到叁層樓,覺得以前從來沒有見過,感覺非常的開心。于是回家他也想要一個叁層樓。他就請來木匠,告訴這些老師:我要蓋一個叁層樓,你幫我蓋吧。那些老師就開始給他打地基,給他砌磚頭。然後這個人就跟木匠老師說:我要的是叁層樓,你爲什麼要給我蓋第一層?我第一層、第二層我早就有了,我不需要;我只需要叁層樓。那個老師說,如果沒有第一層、第二層,第叁層我蓋不起來的。他說那肯定是你沒有本事。于是呢,到處去找老師,一定要找一個老師過來,直接給他蓋叁層樓,第一層和第二層都不要的。

  有些修行的人,遇到一位師父,告訴他老老實實學戒律;有些告訴他老老實實打坐,觀心;有些師父告訴他一心念佛或者持咒,不要管那麼多……于是,他找了很多師父,總覺得師父不能讓他開悟,肯定是師父有問題,不想自己從最基本的——安心的地方下手,然後一心就想馬上成佛,馬上成爲祖師,成爲開悟的人,成爲與衆不同的人。他不知道與衆不同的人最大的特點是:他能夠完全與衆相同。沒有一個佛菩薩、祖師大德不能跟我們相同的。先能成就凡夫衆生的一切安心事業,然後才能談得上超拔的見地。所以很多人明白了用功的方法,卻一再地著急,想那個方法用完以後,我這個方法不用,直接就把這個方法用過的境界搬到前面,那有多好啊!這叫“貪看天邊月,失卻手中珠”。感覺開悟離自己太遠,明心見性離自己太遙遠,于是連自己現在的當下也不去看,也不在意。

  甚至呢,把開悟和見性想象成一個東西。因爲多少也聽過一些教理,就憑自己那麼一點點理論,腦子裏面就開始琢磨,畫出一個圖像,認爲開悟可能是這樣的,開悟可能是那樣的,有時候打坐坐得好一點,想向師父彙報一下打坐心得。師父一問你呢,馬上就把這樣的想法、那樣的想法,腦子裏面精思巧構,構造好了,想來彙報一下。所以如果問你,你不要經過腦子,你能不能講得出來呀;你不要經過思維,你能不能回答?——啞口無言。如果這個時候你還要想一點東西回答,那真的是對不起了。其實這個時候啞口無言才是最對的了。你不要說,哎喲,我回答不上來,這多著急;師父問我問題,我都沒回答。

  文殊菩薩跟維摩诘大士討論佛法,文殊菩薩就問維摩诘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诘居士就啞口無言,坐在那裏,一句話也沒有,良久。不是你著急地在那裏,腦袋東轉西轉,哎喲,這個怎麼辦呢?不知道什麼是答案,傻呆呆地象個呆鳥。他那種神定自在、從容坦蕩,已經向文殊菩薩表示,不二法門不以言诠,不可說。所以文殊菩薩只好贊歎:“乃至無有言說,才是真正入菩薩不二法門。”

  

一念不生的當下

  爲什麼我們最直接的當下,你不能體會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不是明擺在那裏嗎?總想既然是一念不生,是不是有個東西呢?這個東西如果讓我看到,我抓住它,那我就可靠了;抓不住總是心裏不踏實。明明叫你一念不生,還老要用念頭去抓住,不是自相矛盾嗎?就是告訴你,你念頭沒有生起來之前這個樣子。這樣子,你在東方就東方這樣子,你在西方就西方這樣子;你在天堂就是天堂這樣子,你在地獄就是地獄這樣子----你在哪裏都是這樣子。所以,哪個時候、哪個地點,都可以是一念不生的狀態。盡虛空、遍法界,無一微塵,不是體現一念不生的狀態。舉手投足,談笑風生,寂靜禅堂,沈默寡語,全部都是可以一念不生。

  所以當你用心,能看到自己念頭未生的這個內在,你是找到了用功下手的地方,還要到哪裏去找呢?因爲你想找到的東西,一定是你這顆心向外馳求的結果。心不向外馳求,你到哪裏去找啊?你想確定一個狀態,這個狀態一定是你心裏相對應的。相對應的就是能所建立。有能有所,必定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距離感、有空間感,有時間、有空間。叁世十方、六道輪回就是因此而起的。所以“心外取法求所得,終自辛勞落空亡。”向外求吧,你求到的一定會失去;向外看吧,你無論看到了什麼光明,看到的一定會失去;你向外聽吧,聽到什麼聲音,總會失去。所以,凡所有相,凡所有住,只要你抓住它了,其實你永遠抓不住它;你抓住它的那個,就是你動亂的表現,就是無明緣行,而産生分別、妄想、顛倒的開始。

  所以修行要收回來,把心收回來。或者,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看當下,無念無知。無知就是沒有分別。你不需要分別。在不需要分別的狀態,那是何等健康呢。沒有分別、沒有念頭的心,他連快樂都沒有,哪裏還會痛苦呢?他連形相都沒有,哪裏會有生滅呢?這是我們生命本具的內在的真相,它沒有內外之別。但我們凡夫妄想顛倒,以爲有我;有我就有你,我你就是對立的。人我是非都是因我而起,就是抓住了這個打妄想的幻覺。大千世界實無有我,凡夫之人以爲有我。

  看到無我的這個本來面目,其實並不難。因爲我們現在的舉手投足、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都建立在無我的本來面目上,不會看的人只看到我,叁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用功不得力,在那裏著急。你就沒有看著急的那個人是誰?用功不得力的那個“我”在哪裏?其實細細看,根本沒有“我”!我們昨天不是講了嗎?外在的物質它是緣起的,內在的身心也同樣是緣起的。我們所打的妄想,除了緣起的相以外,它內在根本就沒有自我。沒有自我,你卻能夠想,這就是我們最奧秘的地方。所想一切都是無我,無我又不妨有種種想。

  

狂心若歇即菩提

  所以真用功的人,就在兩個地方用功。一個,初步,不懂佛法,或者初懂佛法,在心地上用功,就是在妄念上用功,妄想上。妄想就是第六意識,東想西想,分別善惡苦樂一切法的,這是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的妄想。這個妄想它不但是向外去追逐外界的五欲六塵,而且呢,它自己也會編製各種各樣眼花缭亂的世界,把這些世界編織起來,信以爲真,然後就以爲自己能夠安心在這裏面。但是很遺憾,他從來就沒有安心過。他永遠都是在沙灘上蓋房子,在夢裏建樓臺。永遠只是想想而已,沒有落實過。這個第六意識所構造的一切境界,也可以構成我們這個世界所謂的文明——文學家、哲學家,甚至有一些宗教人士,把世間想象得特別美好,用自己有限的思維,構造一個理想國,就象桃花源一樣,然後很多人很向往,就跟著去學習、去努力。這全部都是第六意識在那裏做怪。

  佛陀告訴我們,你這個房子蓋得再好也是海市蜃樓,徒勞而無益,苦多而樂少,似有而實無。怎麼辦呢?佛給我們的方法是:你趕緊把第六意識——非常靈活的、貪得無厭的這個第六意識,讓它休息休息。別讓它那麼累了。既然你要修行,那你要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就是平常我們這顆妄想的心,太想貪求外界的支持,好象如果沒有財、色、名、食、睡,就活得太簡單,沒價值,總想貪求外面的東西,越多,越來支持我活著的價值。但是這個第六意識,它無論怎麼去貪求,它永遠也感受不到它所貪到的給它帶來的快樂。它的快樂就只是一種差距的快樂。今天賺一百塊錢很快樂,明天賺九十九他就不快樂;明天賺一百一,那就覺得有點快樂……對人、對事,無不是養成一種貪得越多越好的習慣。當你在向外追求的過程中,自己的身心疲憊不堪。

  我們是無量劫來一直是向外追求,到今天還在向外追求。用功的方法,就是把第六意識要轉化爲無念,看住一念未生之前,你看它在那裏折騰什麼!我們在轉的過程中,心裏還在想,我還是想得到一個所謂的開悟,或者明心見性,或者某一種禅定……還是第六意識在那裏構造。其實佛菩薩介紹給我們的修行方法,除了你最初想修行的動機明確以外,正在用功過程中,是不再求這些開悟或者明心見性的,也不能在那裏求禅定。你越求,肯定是南轅北轍,離它越遠。所以,第一種方法就是能夠多念一句佛,少打一個妄想;或者多持一遍咒,少打一個妄想;或者讓你修止觀。

  止是什麼?就是讓你這顆狂亂不羁的心暫停下來,靜止一下。你如果能夠靜止下來,你生命的層次感自然就産生了。修行不明白方向,是對自己的生命沒有層次感。你這個念頭是貪欲的心、嗔恨的心,是你生命中所有快樂的還是痛苦的,你不知道;你生起善良的心,這個念頭對自己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你也不知道。所以善惡好壞,各種念頭複雜紛呈,毫無把握,因爲你沒有看到它們的結果。你稍有注意,看住自己每個念頭生起來和消除,這個過程給我們身心帶來的感覺,是愉悅的還是痛苦的?是輕松的還是沈重的?是有壓力的還是解放的?你慢慢去掉,就會發現,妄想越多的人,一定是越痛苦的;妄想多的人想到壞的,肯定比想到好的人更痛苦。

  你抓住這個規律,就看到,沒有念頭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是沒有痛苦的狀態。沒有痛苦的狀態,諸位,是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呢?當你覺得修行很多年沒有效果的時候,心裏焦慮,這個時候如果能夠讓你不痛苦一下,不是很好嗎?其實包括打坐,腿痛起來,痛得受不了的時候,能讓你不痛苦一下,馬上能夠在心靈上撫平你各種的創傷。所以,一…

《禅心密印 第五章 實修用功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