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实修用功的方法
三层楼的启示
今天是用功的第四天了。诸位在这几天的共修当中,有很多的境界现前。但是也有一些人,还在回忆着打七以前曾经出现的什么境界。有些人知道了用功的方法,却不能如法地用功,而在心里想去追求所谓的开悟,或者明心见性,或者去追求一个一念不生,是不是一个东西?是不是一个地点?……太着急了、太想开悟了,会把自己想疯的,会把自己想傻掉的。
《百喻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个人有一天到朋友家里去玩,他朋友的家,是一个三层楼,就请他到三楼去喝茶。结果他跑到三层楼,觉得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感觉非常的开心。于是回家他也想要一个三层楼。他就请来木匠,告诉这些老师:我要盖一个三层楼,你帮我盖吧。那些老师就开始给他打地基,给他砌砖头。然后这个人就跟木匠老师说:我要的是三层楼,你为什么要给我盖第一层?我第一层、第二层我早就有了,我不需要;我只需要三层楼。那个老师说,如果没有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我盖不起来的。他说那肯定是你没有本事。于是呢,到处去找老师,一定要找一个老师过来,直接给他盖三层楼,第一层和第二层都不要的。
有些修行的人,遇到一位师父,告诉他老老实实学戒律;有些告诉他老老实实打坐,观心;有些师父告诉他一心念佛或者持咒,不要管那么多……于是,他找了很多师父,总觉得师父不能让他开悟,肯定是师父有问题,不想自己从最基本的——安心的地方下手,然后一心就想马上成佛,马上成为祖师,成为开悟的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他不知道与众不同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他能够完全与众相同。没有一个佛菩萨、祖师大德不能跟我们相同的。先能成就凡夫众生的一切安心事业,然后才能谈得上超拔的见地。所以很多人明白了用功的方法,却一再地着急,想那个方法用完以后,我这个方法不用,直接就把这个方法用过的境界搬到前面,那有多好啊!这叫“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感觉开悟离自己太远,明心见性离自己太遥远,于是连自己现在的当下也不去看,也不在意。
甚至呢,把开悟和见性想象成一个东西。因为多少也听过一些教理,就凭自己那么一点点理论,脑子里面就开始琢磨,画出一个图像,认为开悟可能是这样的,开悟可能是那样的,有时候打坐坐得好一点,想向师父汇报一下打坐心得。师父一问你呢,马上就把这样的想法、那样的想法,脑子里面精思巧构,构造好了,想来汇报一下。所以如果问你,你不要经过脑子,你能不能讲得出来呀;你不要经过思维,你能不能回答?——哑口无言。如果这个时候你还要想一点东西回答,那真的是对不起了。其实这个时候哑口无言才是最对的了。你不要说,哎哟,我回答不上来,这多着急;师父问我问题,我都没回答。
文殊菩萨跟维摩诘大士讨论佛法,文殊菩萨就问维摩诘居士,“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就哑口无言,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有,良久。不是你着急地在那里,脑袋东转西转,哎哟,这个怎么办呢?不知道什么是答案,傻呆呆地象个呆鸟。他那种神定自在、从容坦荡,已经向文殊菩萨表示,不二法门不以言诠,不可说。所以文殊菩萨只好赞叹:“乃至无有言说,才是真正入菩萨不二法门。”
一念不生的当下
为什么我们最直接的当下,你不能体会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不是明摆在那里吗?总想既然是一念不生,是不是有个东西呢?这个东西如果让我看到,我抓住它,那我就可靠了;抓不住总是心里不踏实。明明叫你一念不生,还老要用念头去抓住,不是自相矛盾吗?就是告诉你,你念头没有生起来之前这个样子。这样子,你在东方就东方这样子,你在西方就西方这样子;你在天堂就是天堂这样子,你在地狱就是地狱这样子----你在哪里都是这样子。所以,哪个时候、哪个地点,都可以是一念不生的状态。尽虚空、遍法界,无一微尘,不是体现一念不生的状态。举手投足,谈笑风生,寂静禅堂,沉默寡语,全部都是可以一念不生。
所以当你用心,能看到自己念头未生的这个内在,你是找到了用功下手的地方,还要到哪里去找呢?因为你想找到的东西,一定是你这颗心向外驰求的结果。心不向外驰求,你到哪里去找啊?你想确定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一定是你心里相对应的。相对应的就是能所建立。有能有所,必定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距离感、有空间感,有时间、有空间。三世十方、六道轮回就是因此而起的。所以“心外取法求所得,终自辛劳落空亡。”向外求吧,你求到的一定会失去;向外看吧,你无论看到了什么光明,看到的一定会失去;你向外听吧,听到什么声音,总会失去。所以,凡所有相,凡所有住,只要你抓住它了,其实你永远抓不住它;你抓住它的那个,就是你动乱的表现,就是无明缘行,而产生分别、妄想、颠倒的开始。
所以修行要收回来,把心收回来。或者,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看当下,无念无知。无知就是没有分别。你不需要分别。在不需要分别的状态,那是何等健康呢。没有分别、没有念头的心,他连快乐都没有,哪里还会痛苦呢?他连形相都没有,哪里会有生灭呢?这是我们生命本具的内在的真相,它没有内外之别。但我们凡夫妄想颠倒,以为有我;有我就有你,我你就是对立的。人我是非都是因我而起,就是抓住了这个打妄想的幻觉。大千世界实无有我,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看到无我的这个本来面目,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们现在的举手投足、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建立在无我的本来面目上,不会看的人只看到我,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用功不得力,在那里着急。你就没有看着急的那个人是谁?用功不得力的那个“我”在哪里?其实细细看,根本没有“我”!我们昨天不是讲了吗?外在的物质它是缘起的,内在的身心也同样是缘起的。我们所打的妄想,除了缘起的相以外,它内在根本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你却能够想,这就是我们最奥秘的地方。所想一切都是无我,无我又不妨有种种想。
狂心若歇即菩提
所以真用功的人,就在两个地方用功。一个,初步,不懂佛法,或者初懂佛法,在心地上用功,就是在妄念上用功,妄想上。妄想就是第六意识,东想西想,分别善恶苦乐一切法的,这是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的妄想。这个妄想它不但是向外去追逐外界的五欲六尘,而且呢,它自己也会编制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世界,把这些世界编织起来,信以为真,然后就以为自己能够安心在这里面。但是很遗憾,他从来就没有安心过。他永远都是在沙滩上盖房子,在梦里建楼台。永远只是想想而已,没有落实过。这个第六意识所构造的一切境界,也可以构成我们这个世界所谓的文明——文学家、哲学家,甚至有一些宗教人士,把世间想象得特别美好,用自己有限的思维,构造一个理想国,就象桃花源一样,然后很多人很向往,就跟着去学习、去努力。这全部都是第六意识在那里做怪。
佛陀告诉我们,你这个房子盖得再好也是海市蜃楼,徒劳而无益,苦多而乐少,似有而实无。怎么办呢?佛给我们的方法是:你赶紧把第六意识——非常灵活的、贪得无厌的这个第六意识,让它休息休息。别让它那么累了。既然你要修行,那你要放下世间的五欲六尘,就是平常我们这颗妄想的心,太想贪求外界的支持,好象如果没有财、色、名、食、睡,就活得太简单,没价值,总想贪求外面的东西,越多,越来支持我活着的价值。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它无论怎么去贪求,它永远也感受不到它所贪到的给它带来的快乐。它的快乐就只是一种差距的快乐。今天赚一百块钱很快乐,明天赚九十九他就不快乐;明天赚一百一,那就觉得有点快乐……对人、对事,无不是养成一种贪得越多越好的习惯。当你在向外追求的过程中,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
我们是无量劫来一直是向外追求,到今天还在向外追求。用功的方法,就是把第六意识要转化为无念,看住一念未生之前,你看它在那里折腾什么!我们在转的过程中,心里还在想,我还是想得到一个所谓的开悟,或者明心见性,或者某一种禅定……还是第六意识在那里构造。其实佛菩萨介绍给我们的修行方法,除了你最初想修行的动机明确以外,正在用功过程中,是不再求这些开悟或者明心见性的,也不能在那里求禅定。你越求,肯定是南辕北辙,离它越远。所以,第一种方法就是能够多念一句佛,少打一个妄想;或者多持一遍咒,少打一个妄想;或者让你修止观。
止是什么?就是让你这颗狂乱不羁的心暂停下来,静止一下。你如果能够静止下来,你生命的层次感自然就产生了。修行不明白方向,是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层次感。你这个念头是贪欲的心、嗔恨的心,是你生命中所有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你不知道;你生起善良的心,这个念头对自己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你也不知道。所以善恶好坏,各种念头复杂纷呈,毫无把握,因为你没有看到它们的结果。你稍有注意,看住自己每个念头生起来和消除,这个过程给我们身心带来的感觉,是愉悦的还是痛苦的?是轻松的还是沉重的?是有压力的还是解放的?你慢慢去掉,就会发现,妄想越多的人,一定是越痛苦的;妄想多的人想到坏的,肯定比想到好的人更痛苦。
你抓住这个规律,就看到,没有念头的状态是什么状态呢?是没有痛苦的状态。没有痛苦的状态,诸位,是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呢?当你觉得修行很多年没有效果的时候,心里焦虑,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让你不痛苦一下,不是很好吗?其实包括打坐,腿痛起来,痛得受不了的时候,能让你不痛苦一下,马上能够在心灵上抚平你各种的创伤。所以,一…
《禅心密印 第五章 实修用功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