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密印 第四章 明了功夫與見地▪P2

  ..續本文上一頁、最明顯的表現出來的身體反應,最初步。這四種情況不要理它。知道這是好事,不管就好。

  

身心空掉是見性嗎

  再繼續努力下去呢,這個冷啊、熱啊、凍啊,你再專注,不要在那裏想著動,或者是隨它動,你心不隨它去,你把心還專注在一念未生前的空靈狀態,繼續在這裏用功,它慢慢慢慢地冷的、熱的感覺,會越來越微細、越來越微細,細到最後沒有了,停止了,定住了。這個時候産生了禅定的境界,身心很輕安,很空,也沒有動搖。關鍵是你要把咒提起來。如果你咒提不起來,你進入禅定以後,就很容易貪圖那個禅定的快樂,就停在那裏,咒也不持了,嘴巴也不動了。定境是很好的,但是,對開悟沒有幫助。你想開悟、想見性,還要繼續看住一念未生之前。因爲我們唯一的目的是把七打掉,不是把六打掉。七就是第七識,六就是第六識。第六識是妄想。妄想停下來還不管,還不算數,停下來只是定境。第七識的這個我執,明明白白感覺有我的這個“我”,如果粉碎掉了,那你就成功了。

  所以妄想第六識停下來的狀態,也是感覺很空,但你不要執著,還沒有真正的回家,還需要看住沒有念頭明明白白的狀態。只有在這個明明白白的狀態,確定自己的六根不隨六塵轉,腦子裏面沒有概念——不要出現任何概念,千萬不要想見到光、見到佛、見到什麼景象。見到種種景象,這些景象都是自性本具的影子,你不要看著影子就以爲是心性。心性是無相的,真心是沒有一切相可得。“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有一相可得。不要一想,說,哦,沒有相,那就想一個空,沒有相的空。那個想出來的,全叫做非法相。也無法相,也無非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能取任何一個相。因爲一取相呢,就淪落在根塵勾結的煩惱中。一取禅定的相,雖然得到身心愉悅,但還是輪回之法,生死法。從根本究竟的佛法來說,這還是外道法,因爲它是世間法,不能了生死。定力不夠的人,我們給他講法,他東想西想,聽不進去,不能相應。所以我們需要打坐,練習定力,學會聆聽,學會自己沒有狀態,沒有思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以這種狀態來聽法,也以這種狀態來用功打坐,生活做事。這個當下的沒有狀態的樣子啊,它力量是無窮的。以這種狀態來用功。真正的見性,或者明心,並不是一種狀態。

  所以千萬不要以爲打坐坐到了身心空掉了,很舒服了,然後就以爲,啊,這個是不是就是自性了?我抓住了這個是不是就算了?抓住這個充其量是你抓住了禅定,並不是智慧。真見道的人,有在禅定裏面、沒有在禅定裏面,都能見到;有在某一種狀態、沒有在某一種狀態,也都可以見到。因爲心性是遍一切處而無相的。遍一切處就是叁際平等,十方圓融。不管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還是坐著、站著、走著,都能看到。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個本體就是真心,它如如不動,它本來就是安祥的,不需要我們去改造它。

  我們千萬不要以爲我現在培養定力,培養好了,以後見性了,明白真心了,這個真心就不會亂動了。這個真心它自己就不會亂動。我們現在打坐是修減法,我們太動得厲害了,而導致了動來動去,世界都動亂了,沈淪了;而把定修好,把我們外部的環境改善一下,讓我們能勘破根、塵、識這十八界當中的一切法,全部都是夢幻泡影,不真實,沒有一點可以拿來用的,特別是法塵。

  我們這些知識份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被法塵套住了,解脫不了。看了一本書,聽了一些道理,就把這些道理、內容、文字記住了,然後牢牢地在這個文字當中打轉,卻不知道把文字扔掉了,看自己的心;被法塵所轉了,最可怕。聞、思、修,在聞思的時候,它是通過聽法來思維,是在法塵概念上做文章。那在修的階段,我們必須學會放棄。

  

從杯子的變化看生滅

  用功,就是要身心全部舍棄。打開見地,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所有觀念,最重要的是包括有“我”的這個觀念,把它打破掉。平常,我們看到人生幾十年,從生下來就覺得這個世界有的,到今天我們也感覺這個世界很真實。但你這個關如果突不破,你的心靈的妙用就生不起來。最起碼,你要能看到這個杯子和玻璃的關系。我們直覺就是有個杯,實際上呢,所有的內容本質全部都是玻璃,而不是杯。那麼玻璃做成杯和打破杯,這個玻璃是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做成杯,玻璃沒有多一點,因爲沒有做杯之前,玻璃就在那;我打碎了,這個玻璃還是一分不少,還在這裏,並沒有減少。所以形成杯和打破杯,表面上看起來有生有死、有生有滅,而實質上呢,並沒有增、沒有減。沒有增、沒有減,那就說明這個杯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生也沒有滅的,因爲沒有增加。所以形成杯的樣子,不能說它生;打破了杯,不能說它滅。因爲杯子自己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存在,只是玻璃這樣變化而已。

  你能看到,參一參,看看自己身體,看看我們這顆妄想的心,看看山河大地、一切萬物,無非如此。你只要能講得出它的名字,名字下面,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杯子之下,從來就沒有杯子存在過這個世間。未曾有過,所以是不生;沒有生過,也沒有滅。你用這個眼光,看杯子是不生不滅;看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都是緣起而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沒有它自己,就是沒有自我,自就是我。杯子是沒有自我的,它整個就是玻璃變來變去。

  我們人,也是沒有自我的。我們這個身體,從精子、卵子結合在一起以後,我們每天吸收大自然的營養,增加了地、水、火、風,吸收過來變成身體這個樣子。再按照我們的心念,把我們的臉形改造成這個樣子。心善良的人,臉上看去是舒服的;心惡的人看去是凶巴巴的。長相好壞,完全是由心創造出來的。但是,心創造,他這個長相爲什麼會這樣子?是胖是瘦,跟你吸收的營養有關系。所以心的動念,能改變我們身心的狀態;而身心狀態的存在,完全是緣起的。身體是地、水、火、風這四大構造,緣起而無我。

  那麼我們的妄想呢,大家看看,我們的妄想,是獨立的嗎?不是獨立的。你所有的妄想都是因爲有一個東西,讓你能夠想得了,然後你才想到;如果沒有那個東西,可想的東西沒有,你能想什麼呢?六塵不幹擾了,我們腦子裏面也就沒有可想的東西,我們也就找不到一個認爲是“我”的那個心。我現在想杯子了,你看,因爲有杯子,我想到它了;沒有杯子你想什麼?你想杯子的那個東西又是什麼?當你想到杯子的時候,只有杯子展現在你的腦子裏;或者說,在你虛空的法界當中,杯子展現出來了;你沒有想杯子呢,杯子沒有展現。

  所以並不是我有一顆妄想的心到那裏去。你想到什麼,只是什麼東西展現出來了,原本就有的。你想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因爲聽了這句話,你腦子才能想出來;你要沒有這句話,你想不出來。所以“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就是打妄想的這顆心,就是無生的心,就是沒有生滅的,它只是緣起的展現。緣起就是你想到一個東西,一個可想的東西了,然後這個緣具足了,它展現出來了,腦子裏面“哦,妄想來了”。那個緣要是不起呢,你的全身心都是沒有一點點生滅的痕迹。

  所以用我們的眼光去看自己生活的這個身心世界,包括我們的妄想,你就到處去尋找,去思索,你看看,有沒有一個有生滅的東西?有實質性存在的?我說杯子是玻璃的,那你以爲玻璃是存在的嗎?玻璃也是別的東西做的,玻璃也是跟杯子一樣的命運,沒有生滅,沒有增減。就用我們自己的眼睛,你就能看到眼前的這個世界,林林總總,形形色色,你看看有生滅法嗎?大家都坐在這裏,一個一個,跟木頭一樣,很清楚,但是你看有生滅法嗎?沒有一個人有生滅。這叫了生死啊。你看到沒有生、沒有滅的事實,爲什麼不會承認呢?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維,你去觀察,能確定這是世界的真相;空是萬物的根本,所以叫本體。這個無生無滅的生命現象,它一直就展現在我們眼前,展現在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當中,極爲清楚啊。所以用我們的肉眼,你就能看到這個杯子真的是從來就沒有啊,因爲你肉眼可以看到它是玻璃,就能看到杯子是沒有的。用我們的肉眼就能見到我們的真心。

  所以,千萬不要以爲打坐,閉上眼睛想了半天,停下來了,哦,這個世界空掉了,什麼都沒有了,說這個是見性——那個是見鬼了。明白真心是對一切萬物都看到它的本質,沒有生、沒有滅,這個古今中外、凡夫俗子想不到,古聖先賢,只要能夠看到了本質,就能代代相傳。佛見如我見,我見如佛見,真正是亘古亘今、萬古不易的定論。所以這一點我們如果能看到,開悟,就是眼睛看到了,打開智慧的眼睛,慧眼只看到這個世界是沒有生滅的,你能推斷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全部都是沒有生滅,這就是打開了。至于做功夫呢,需要配套地跟上去。

  

功夫與見地

  既然看到了身心世界沒有生滅,那你還追求什麼、還舍棄什麼?你還害怕什麼、還擔心什麼?曾經在輪回中的一切痛苦、一切憂慮蕩然無存。因爲你所憂慮的那些事相本身就是沒有生滅的,就是一張紙老虎,不會咬人的。在這種見地下,如法地用功,把過去無量劫以來留下的習氣毛病,在無生無滅的法當中,給予圓融的展現,毛病也就不成其毛病,生死也就不再是生死了,所以叫了生死啊!你真能一眼看到萬法無生無滅,眼前種種形象展現在這裏,這種展現就是不生不滅的本質的展現。我們講它不生不滅,講它是心,講它是空,講它是無所得,都是在這些展現當中來講的。如果這些展現都沒有了,閉上眼睛,一念咒,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你跟誰講這是不生不滅呢?你跟誰講這是明心見性呢?跟誰講這是我們的本質呢?什麼都沒有了,那是頑空。

  所以,見到不生不滅,就是在這些生生滅滅的現象上看到了這些本質。所有的不生不滅的本質,都有展現一切妙用的功能,這個功能就是我們的佛性。阿羅漢能看到不生不滅,但是他看不到生滅。他看不到我們這些現象。因爲他一看,這個杯子從來沒有——確實如此,只是一個名字而已,他不被騙了,不隨它轉了,他就直接契入不生不滅法,只見無生,不見生滅。菩薩呢,見到了無生,知道一切法沒有生滅,然後再回到現實的當下,不妨有種種展現。舉手投足,說話罵人,沒有一樣不展現在無自性、不生滅的天空之中。

  所以,見地和功夫,一定要搞清楚。坐在那裏身體的任何反應,境界的任何改變,全部都是我們的功夫。你定力在增加了,你感受得到生命還有那麼一個平臺。但真正開大智慧,是靠你一個念頭相應。我雖然講得很清楚,但你們聽得未必清楚。沒有做好准備的人,是聽不清楚的,你心還在那裏亂,還在那裏思考。有一定定力的人,心很專注,停下來,再按照這種思維去觀察。所以“參”,參禅的參,有觀察的意思,參觀。參觀就是以你原有的知識去看。你從這裏聽來這麼一點知識,然後你就用這個知識,用佛法指導的知識,去看你的世界。你在你的世界裏面能看到一切法沒有生滅,你就是見到我們的真如本體了,你心裏就踏實了。所有的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都是因爲沒有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無我的世界,所以造成了輪回和顛倒。

  在輪回和顛倒上,我們又建立了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引導別人按照這個價值觀念去生活,按照那個價值觀念去生活,全部都是拿著籠子去套人。社會上很多的教育,很多的價值觀念,流行思想,哲學理論,全部是拿一個籠子來套你。你被套住了,一輩子在那裏得意,實際上被關在籠子裏面了。佛法就是要打開一切籠子,認爲有一個“我”的這個籠子也打開。那你看到每一個法塵、每一個灰塵,全部都是沒有生滅的,全部都是未曾有,你才知道我們無量劫以來有多麼冤枉。這種冤枉實在是很冤枉、很冤枉的。我們自己這麼冤枉,我們身邊有很多的親人朋友、無量無邊的衆生,還在那裏斤斤計較地去追求啊,去煩惱啊,去痛苦啊,把自己捆住啊。那種生命是解脫的生命嗎?有文化的以爲自己有文化,瞧不起沒文化的人;有經濟、有錢的人,認爲自己富有,不可一世;有權利的人不能去爲衆生服務,欺負人……全部被貪、嗔、癡毒害了。

  所以當我們回光返照,看到自身、自心,乃至一切萬法,它的本質原來是如此的清淨,沒有生滅。

  塵塵刹刹盡圓融,萬別千差一時通。

  拈起珊瑚枝上月,光明炯炯照無窮。

  

《禅心密印 第四章 明了功夫與見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