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密印 第四章 明了功夫与见地▪P2

  ..续本文上一页、最明显的表现出来的身体反应,最初步。这四种情况不要理它。知道这是好事,不管就好。

  

身心空掉是见性吗

  再继续努力下去呢,这个冷啊、热啊、冻啊,你再专注,不要在那里想着动,或者是随它动,你心不随它去,你把心还专注在一念未生前的空灵状态,继续在这里用功,它慢慢慢慢地冷的、热的感觉,会越来越微细、越来越微细,细到最后没有了,停止了,定住了。这个时候产生了禅定的境界,身心很轻安,很空,也没有动摇。关键是你要把咒提起来。如果你咒提不起来,你进入禅定以后,就很容易贪图那个禅定的快乐,就停在那里,咒也不持了,嘴巴也不动了。定境是很好的,但是,对开悟没有帮助。你想开悟、想见性,还要继续看住一念未生之前。因为我们唯一的目的是把七打掉,不是把六打掉。七就是第七识,六就是第六识。第六识是妄想。妄想停下来还不管,还不算数,停下来只是定境。第七识的这个我执,明明白白感觉有我的这个“我”,如果粉碎掉了,那你就成功了。

  所以妄想第六识停下来的状态,也是感觉很空,但你不要执着,还没有真正的回家,还需要看住没有念头明明白白的状态。只有在这个明明白白的状态,确定自己的六根不随六尘转,脑子里面没有概念——不要出现任何概念,千万不要想见到光、见到佛、见到什么景象。见到种种景象,这些景象都是自性本具的影子,你不要看着影子就以为是心性。心性是无相的,真心是没有一切相可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有一相可得。不要一想,说,哦,没有相,那就想一个空,没有相的空。那个想出来的,全叫做非法相。也无法相,也无非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能取任何一个相。因为一取相呢,就沦落在根尘勾结的烦恼中。一取禅定的相,虽然得到身心愉悦,但还是轮回之法,生死法。从根本究竟的佛法来说,这还是外道法,因为它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定力不够的人,我们给他讲法,他东想西想,听不进去,不能相应。所以我们需要打坐,练习定力,学会聆听,学会自己没有状态,没有思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以这种状态来听法,也以这种状态来用功打坐,生活做事。这个当下的没有状态的样子啊,它力量是无穷的。以这种状态来用功。真正的见性,或者明心,并不是一种状态。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打坐坐到了身心空掉了,很舒服了,然后就以为,啊,这个是不是就是自性了?我抓住了这个是不是就算了?抓住这个充其量是你抓住了禅定,并不是智慧。真见道的人,有在禅定里面、没有在禅定里面,都能见到;有在某一种状态、没有在某一种状态,也都可以见到。因为心性是遍一切处而无相的。遍一切处就是三际平等,十方圆融。不管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是坐着、站着、走着,都能看到。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个本体就是真心,它如如不动,它本来就是安祥的,不需要我们去改造它。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培养定力,培养好了,以后见性了,明白真心了,这个真心就不会乱动了。这个真心它自己就不会乱动。我们现在打坐是修减法,我们太动得厉害了,而导致了动来动去,世界都动乱了,沉沦了;而把定修好,把我们外部的环境改善一下,让我们能勘破根、尘、识这十八界当中的一切法,全部都是梦幻泡影,不真实,没有一点可以拿来用的,特别是法尘。

  我们这些知识份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被法尘套住了,解脱不了。看了一本书,听了一些道理,就把这些道理、内容、文字记住了,然后牢牢地在这个文字当中打转,却不知道把文字扔掉了,看自己的心;被法尘所转了,最可怕。闻、思、修,在闻思的时候,它是通过听法来思维,是在法尘概念上做文章。那在修的阶段,我们必须学会放弃。

  

从杯子的变化看生灭

  用功,就是要身心全部舍弃。打开见地,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所有观念,最重要的是包括有“我”的这个观念,把它打破掉。平常,我们看到人生几十年,从生下来就觉得这个世界有的,到今天我们也感觉这个世界很真实。但你这个关如果突不破,你的心灵的妙用就生不起来。最起码,你要能看到这个杯子和玻璃的关系。我们直觉就是有个杯,实际上呢,所有的内容本质全部都是玻璃,而不是杯。那么玻璃做成杯和打破杯,这个玻璃是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做成杯,玻璃没有多一点,因为没有做杯之前,玻璃就在那;我打碎了,这个玻璃还是一分不少,还在这里,并没有减少。所以形成杯和打破杯,表面上看起来有生有死、有生有灭,而实质上呢,并没有增、没有减。没有增、没有减,那就说明这个杯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生也没有灭的,因为没有增加。所以形成杯的样子,不能说它生;打破了杯,不能说它灭。因为杯子自己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存在,只是玻璃这样变化而已。

  你能看到,参一参,看看自己身体,看看我们这颗妄想的心,看看山河大地、一切万物,无非如此。你只要能讲得出它的名字,名字下面,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杯子之下,从来就没有杯子存在过这个世间。未曾有过,所以是不生;没有生过,也没有灭。你用这个眼光,看杯子是不生不灭;看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是缘起而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没有它自己,就是没有自我,自就是我。杯子是没有自我的,它整个就是玻璃变来变去。

  我们人,也是没有自我的。我们这个身体,从精子、卵子结合在一起以后,我们每天吸收大自然的营养,增加了地、水、火、风,吸收过来变成身体这个样子。再按照我们的心念,把我们的脸形改造成这个样子。心善良的人,脸上看去是舒服的;心恶的人看去是凶巴巴的。长相好坏,完全是由心创造出来的。但是,心创造,他这个长相为什么会这样子?是胖是瘦,跟你吸收的营养有关系。所以心的动念,能改变我们身心的状态;而身心状态的存在,完全是缘起的。身体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构造,缘起而无我。

  那么我们的妄想呢,大家看看,我们的妄想,是独立的吗?不是独立的。你所有的妄想都是因为有一个东西,让你能够想得了,然后你才想到;如果没有那个东西,可想的东西没有,你能想什么呢?六尘不干扰了,我们脑子里面也就没有可想的东西,我们也就找不到一个认为是“我”的那个心。我现在想杯子了,你看,因为有杯子,我想到它了;没有杯子你想什么?你想杯子的那个东西又是什么?当你想到杯子的时候,只有杯子展现在你的脑子里;或者说,在你虚空的法界当中,杯子展现出来了;你没有想杯子呢,杯子没有展现。

  所以并不是我有一颗妄想的心到那里去。你想到什么,只是什么东西展现出来了,原本就有的。你想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因为听了这句话,你脑子才能想出来;你要没有这句话,你想不出来。所以“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就是打妄想的这颗心,就是无生的心,就是没有生灭的,它只是缘起的展现。缘起就是你想到一个东西,一个可想的东西了,然后这个缘具足了,它展现出来了,脑子里面“哦,妄想来了”。那个缘要是不起呢,你的全身心都是没有一点点生灭的痕迹。

  所以用我们的眼光去看自己生活的这个身心世界,包括我们的妄想,你就到处去寻找,去思索,你看看,有没有一个有生灭的东西?有实质性存在的?我说杯子是玻璃的,那你以为玻璃是存在的吗?玻璃也是别的东西做的,玻璃也是跟杯子一样的命运,没有生灭,没有增减。就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你就能看到眼前的这个世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你看看有生灭法吗?大家都坐在这里,一个一个,跟木头一样,很清楚,但是你看有生灭法吗?没有一个人有生灭。这叫了生死啊。你看到没有生、没有灭的事实,为什么不会承认呢?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你去观察,能确定这是世界的真相;空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叫本体。这个无生无灭的生命现象,它一直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展现在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当中,极为清楚啊。所以用我们的肉眼,你就能看到这个杯子真的是从来就没有啊,因为你肉眼可以看到它是玻璃,就能看到杯子是没有的。用我们的肉眼就能见到我们的真心。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打坐,闭上眼睛想了半天,停下来了,哦,这个世界空掉了,什么都没有了,说这个是见性——那个是见鬼了。明白真心是对一切万物都看到它的本质,没有生、没有灭,这个古今中外、凡夫俗子想不到,古圣先贤,只要能够看到了本质,就能代代相传。佛见如我见,我见如佛见,真正是亘古亘今、万古不易的定论。所以这一点我们如果能看到,开悟,就是眼睛看到了,打开智慧的眼睛,慧眼只看到这个世界是没有生灭的,你能推断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全部都是没有生灭,这就是打开了。至于做功夫呢,需要配套地跟上去。

  

功夫与见地

  既然看到了身心世界没有生灭,那你还追求什么、还舍弃什么?你还害怕什么、还担心什么?曾经在轮回中的一切痛苦、一切忧虑荡然无存。因为你所忧虑的那些事相本身就是没有生灭的,就是一张纸老虎,不会咬人的。在这种见地下,如法地用功,把过去无量劫以来留下的习气毛病,在无生无灭的法当中,给予圆融的展现,毛病也就不成其毛病,生死也就不再是生死了,所以叫了生死啊!你真能一眼看到万法无生无灭,眼前种种形象展现在这里,这种展现就是不生不灭的本质的展现。我们讲它不生不灭,讲它是心,讲它是空,讲它是无所得,都是在这些展现当中来讲的。如果这些展现都没有了,闭上眼睛,一念咒,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你跟谁讲这是不生不灭呢?你跟谁讲这是明心见性呢?跟谁讲这是我们的本质呢?什么都没有了,那是顽空。

  所以,见到不生不灭,就是在这些生生灭灭的现象上看到了这些本质。所有的不生不灭的本质,都有展现一切妙用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我们的佛性。阿罗汉能看到不生不灭,但是他看不到生灭。他看不到我们这些现象。因为他一看,这个杯子从来没有——确实如此,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他不被骗了,不随它转了,他就直接契入不生不灭法,只见无生,不见生灭。菩萨呢,见到了无生,知道一切法没有生灭,然后再回到现实的当下,不妨有种种展现。举手投足,说话骂人,没有一样不展现在无自性、不生灭的天空之中。

  所以,见地和功夫,一定要搞清楚。坐在那里身体的任何反应,境界的任何改变,全部都是我们的功夫。你定力在增加了,你感受得到生命还有那么一个平台。但真正开大智慧,是靠你一个念头相应。我虽然讲得很清楚,但你们听得未必清楚。没有做好准备的人,是听不清楚的,你心还在那里乱,还在那里思考。有一定定力的人,心很专注,停下来,再按照这种思维去观察。所以“参”,参禅的参,有观察的意思,参观。参观就是以你原有的知识去看。你从这里听来这么一点知识,然后你就用这个知识,用佛法指导的知识,去看你的世界。你在你的世界里面能看到一切法没有生灭,你就是见到我们的真如本体了,你心里就踏实了。所有的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无我的世界,所以造成了轮回和颠倒。

  在轮回和颠倒上,我们又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引导别人按照这个价值观念去生活,按照那个价值观念去生活,全部都是拿着笼子去套人。社会上很多的教育,很多的价值观念,流行思想,哲学理论,全部是拿一个笼子来套你。你被套住了,一辈子在那里得意,实际上被关在笼子里面了。佛法就是要打开一切笼子,认为有一个“我”的这个笼子也打开。那你看到每一个法尘、每一个灰尘,全部都是没有生灭的,全部都是未曾有,你才知道我们无量劫以来有多么冤枉。这种冤枉实在是很冤枉、很冤枉的。我们自己这么冤枉,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亲人朋友、无量无边的众生,还在那里斤斤计较地去追求啊,去烦恼啊,去痛苦啊,把自己捆住啊。那种生命是解脱的生命吗?有文化的以为自己有文化,瞧不起没文化的人;有经济、有钱的人,认为自己富有,不可一世;有权利的人不能去为众生服务,欺负人……全部被贪、嗔、痴毒害了。

  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看到自身、自心,乃至一切万法,它的本质原来是如此的清净,没有生灭。

  尘尘刹刹尽圆融,万别千差一时通。

  拈起珊瑚枝上月,光明炯炯照无穷。

  

《禅心密印 第四章 明了功夫与见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