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一講 正宗分——大心普濟覺▪P3

  ..續本文上一頁不只是要度衆生,最好首先是要自己能夠解決這個生死問題。

  因爲,如果你自己都解決不了生死問題,你的說法,你的做事就不夠感人,度衆生的能力也就有局限了。

  當然了,菩薩也有凡夫菩薩。你看到了解脫生死的方法,自己不一定真的證得了這個解脫道。但是你看到了,你明白了解脫的方法,你馬上就去告訴別人解脫,這也是可以的。

  但是凡夫菩薩,如果你證得解脫道,再回過頭來度衆生,這是聖人菩薩。

  那麼菩薩發起的大乘心,但願衆生得離苦。這個大乘心發起了之後,有叁句話我們要了解,就是: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這叁句話是大乘菩薩修行的核心問題。

  “菩提心爲因”就是說菩薩發心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佛道就是覺悟之道,菩提就是覺悟的智慧,那麼內心要以覺悟的這樣一種心態爲內在的正因。

  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這個世界的生死輪回的痛苦,你以爲世間的種種五欲之樂,人天乘的快樂就已經足夠了,那麼這種發心就不是菩提心。

  比如說有人提倡人間佛教,認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做一些慈善事業,讓社會大衆,現前的大衆,能夠得到物質上,精神上的勸慰,讓他們能夠享受到安定、快樂、甯靜的生活。

  這雖然是菩薩,大乘菩薩所要做的具體行爲,但是,如果你的內心當中,沒有覺得分段生死的可怕,也沒有覺悟到變易生死的威脅,沒有願望讓衆生去解脫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這個如果沒有的話,那麼這就不是以菩提心爲因了,而是修習世間的善法。

  所以人間佛教,我們要學習人間佛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內在的核心問題。

  人間佛教如果只是做一些好事而已,只是讓大家在一起相聚,感到非常歡喜,高高興興地過一輩子,那麼最多也就是像人天乘。

  所以,這背後的出世間,也就是了脫生死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根本所在,這點無論如何不能丟棄,無論如何不能忽略。

  《八大人覺經》當中的發大乘心,就是要以菩提心爲內在的主因。

  那麼,“大悲爲本”,就是下面要說的兩句話“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就是大慈大悲,也就是整個菩薩生活在世間的根本所在了。

  我們看到所謂的人間佛教,如果做得好,就是大乘菩薩大慈大悲的體現,因爲大慈悲心裏面要具備代衆生受苦,給衆生快樂的這樣一種精神。人間佛教就是具體的一個方法,暫時借用一下,叫做方便。

  比如說,有個人非常貪財,他放不下這個財,那麼你就先讓他滿足一下,然後在機緣成熟的時候告訴他,這個財不可取。或者你也可以告訴他財本來就不可取的,你用一個多貪衆生,用不淨觀來觀察他,讓他明白。這是一種方便。

  又比如說貪色的,看到美女或者看到美男子就會動心,就會煩惱,那麼這個時候你讓他修不淨觀,讓他舍離了這種煩惱,這也是一種方便。

  各種方便都是因人而異。

  佛法,他不是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比如說我們要修出離心,他並不是說我們這個世界,你趕緊別呆著,趕緊全部跑到月球上去,跑到某個地方去,他的本意不是這裏。

  他的本意是,我們衆生在這個世界上,被這個世界所汙染了,因爲這個世界的種種情形,財色名食睡,使我們痛苦不堪,所以才叫我們要解除,要解脫,要離開。

  假如我們不爲世間一切法所動,那麼也沒有必要叫我們離開了,也沒有必要叫我們解脫了。

  所以“方便爲究竟”這一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度衆生的時候,我們要不舍一切手段。方便就是手段,只要讓衆生能夠得到快樂,只要讓衆生能夠離開痛苦,我們就要想盡一切方法,一切手段,這是第一層。

  這個一直到菩薩,修菩薩行到成佛都要用的,十方諸佛也都要用方便法門度衆生,所以叫做“以方便爲究竟”。從菩薩發心,凡夫菩薩開始一直到成佛都要用方便,這是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是從菩薩的自身而言,菩提心爲正因,以大悲心對待衆生的時候,那麼自己所作所爲的一切,都是方便。

  比如說在網絡上,我們諸位同修在這裏,有網管,有在這裏聽法的。網管、聽法的包括我現在在這裏跟大家討論佛法,這都是方便。

  那麼這個方便在解脫之後的菩薩看來,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這六根門頭所放的就是自性的光明。所以,菩薩在用方便法門的時候,這就是他全體生命的全部顯現,這就是究竟的。

  究竟是什麼?佛性在這裏起用了,自己受用了,方便本身就是究竟。

  所以不要以爲我現在暫時用了這個方法,然後待會兒再用一個究竟的,那個才是真實的。菩薩見到佛性之後,沒有這個觀念。

  見到佛性之後,一切法,一切行,包括做夢,在夢境當中也都是究竟真實,因爲夢也是佛性在顯現。假如我們沒有佛性的話,我們不會做夢。

  我們的妄想,我們自己在妄想當中生活的這個念頭,第六意識,平時害我們不淺,我們因爲這個妄想受盡了痛苦。

  但是菩薩,他知道這個妄想只是一個方便,而且這個方便又是佛性的顯現。

  所以,他的一切想法都是究竟,那麼一到究竟之後,就不叫妄想了,就叫做智慧了。

  所以第六意識轉識成智之後就叫做妙觀察智。他非常微妙地去觀察事物的本相。這是我們生命當中本來就有的功能,所以不能偏廢。

  那麼,菩薩有了菩提心,有了大悲心,有了方便,方便就是究竟的,這個自利利他就具足了。

  那麼在自利利他都具足的這個情形上,第八覺知的最後四句話,可以說把大乘菩薩道自己修行和度脫他人修行的出發點和根本點,給特別強調了一下。

  所以,以大悲爲根本之後,又說了四句話。“願代衆生,受無量苦”,這就是大悲心, “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是大慈心。所以,我們經常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那麼“願代衆生,受無量苦”爲什麼叫做“願代衆生”?後面一句爲什麼是“令諸衆生”?

  “願代衆生”是我們有這樣一種美好的願望,我們願意去代衆生受苦,那麼衆生,他會不會讓我們代他去受苦?他會不會接受我們的美好的願望呢?很難。

  其實,佛菩薩都有這種願望。不要說佛菩薩有這種願望,在這個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他們也都有這種願望,爲了國家,爲了民族,爲了集體,他也願意代大家受苦,叫做成人之美,代人之勞。

  那麼有了這個願,願意代衆生受無邊的痛苦,這個痛苦包括什麼呢?包括苦苦、行苦和壞苦。

  這裏面這個無量苦,我們不要以爲願意代衆生受無量苦,就是皺著眉頭,好像是很難受的一件事情,不是的,菩薩的大悲心當中沒有這種很難受的感覺。

  他看到我們在受苦的時候,因爲我們凡夫衆生怕受這個苦,所以想盡辦法不讓我們受這個苦,他盡量來分擔,這個是要以受苦的感受來替代我們,來分擔我們的。比如說這個肉身上的,財物上的,物質上的。

  還有一種是,我們凡夫衆生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菩薩也要代我們接受這種快樂,因爲這種快樂實際上是壞苦,壞了之後就苦。

  比如說有許多學佛的人,家裏人在集體聚會,或者覺得應該快樂一下,那麼發了大菩薩心的菩薩,你也應該去參與他們的快樂,參與他們的快樂的同時,你看到,哎呀,這個快樂是壞苦,衆生不知道啊。

  所以,我現在跟他們一起快樂,那麼一起快樂,有了這個接觸,有了這個緣分之後呢,想盡辦法讓衆生從這中間呀脫離出來。

  如果我們整天只是受苦,沒有代衆生接受這種世間快樂的這種承擔的能力,那麼世間的衆生就會覺得我們是個怪物。

  菩薩絕對不是怪物,這點更難了。

  所謂八風,四個逆風比較好防,痛苦的,負面的,這個一般的修行人都比較容易抵得過。可是順風,好的,快樂的,就難防了。

  一方面,我們容易被他所轉;另外一方面,別人讓你接受快樂的時候,你又不敢去接受這種快樂。別人讓你覺得這個世間也有快樂,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你覺得只是很無常,這種快樂你不想要,什麼都不想要,什麼都排斥,整天皺著個眉頭,看世間整個就是一個大火坑,苦死了,那麼這也是不慈悲,沒有大悲心的。

  所以,大悲心代衆生受苦,是叁種苦都要代的,不是光光代一個苦苦。壞苦也要代,這樣子才算生命的完全付出。

  假如你只是看到別人挑不動的時候,你去代他一下,然而人快樂的時候你不去分享,那麼與衆生緣分也就少了。

  所以,就像對一般比較好的朋友,也就是說,苦樂都能相當,所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世間,對于菩薩來說,也是要有大悲心才行的。因爲“有福同享”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從這個福當中,解脫出來。只有這樣,生命的付出才是無有絲毫的保留。

  那麼“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就不是“願諸衆生,畢竟大樂”了。而是我們有具體實際的行爲,讓衆生能夠得到快樂。

  “畢竟大樂”,這是大慈悲心。什麼叫“畢竟大樂”呢?你給他的一些快樂,小小的快樂,這只是方便。那麼真正的快樂,是把每一個衆生,內心當中,絕對自由的,絕對幸福的這樣一種力量,完全地開發出來。

  不是給他幾塊糖吃吃,哄哄他,讓他高興高興,不只是這點。雖然這個也是給衆生快樂,但這只是先以欲鈎牽。

  真正要讓他入佛智的,是要讓他獲得的快樂一定要徹底,沒有絲毫的負面影響,一點都不應該有。如果有一絲毫的負面作用,那這就不是真正的“畢竟大樂”了。

  在菩薩修行的整個過程當中,菩薩自己獲得了這種幸福,他會身不由己的去對衆生說,希望衆生也能夠從中獲得這樣一種幸福和美好。

  那麼,這裏面有一個關鍵的所在,佛法也不是把世間,把這個人世間看得是一塌糊塗,而是世間的這種快樂,我們沒有正確地認識他。

  那麼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悲心就是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世間的痛苦,更客觀去認識他,然後去承擔他,這是大悲心。

  大慈心呢?就是我們要承擔世間的、出世間的這種快樂,真正究竟的大樂,這是真正的大慈,也要承擔。

  所以,在《涅槃經》裏面講,菩薩解脫一切痛苦卻能夠真正的“常樂我淨”。

  所以,真理有四要素。第一個要素就是真理不會改變,這是常;第二個要素是真理沒有痛苦,如果是痛苦的,那麼我們就不能承認他是真理,所以是快樂,常樂;第叁是真理絕對沒有副作用,這就是我,“常樂我淨”的我;第四是真理不會有煩惱汙染,這是清淨。

  那麼涅槃四德當中的 “常樂我淨”,“樂”可以代表凡夫衆生希望得到的感受。那麼菩薩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也就是說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證得大涅槃,“大樂”就是大涅槃。這是《八大人覺經》後面四覺當中的最後一句話了。

  那麼大樂的這個涅槃,我們可以回顧前面第四覺的第一句話,叫做“愚癡生死”。那麼,只有愚癡無明破除了,才能夠見到中道佛性,見到大涅槃,也就是 “畢竟大樂”。

  我們再回顧一下就知道了,要解脫生死,一定要解決貪嗔癡。先要把這叁毒的真相看清楚,然後我們把他解決掉。

  貪嗔癡要解決,那麼貪嗔癡的根在哪裏呢?就在于無明,不知道真相,所以破除無明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當我們把這個無明破除掉了,你哪怕是破一分無明,你就能夠證得一分法身,也就是能夠獲得一分大樂。

  菩薩自己從這條路上走過來,所以,菩薩最後,也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獲得真正究竟的大樂,也就是生命的絕對自由和絕對幸福。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一講 正宗分——大心普濟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